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碳战争:“低碳经济”的中国实现路径

http://www.gkong.com 2010-01-14 10:44 来源:电气中国

  12月7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一场低碳博弈正在各国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影响人类未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会议之一, 此次大会对中国能源行业的未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哥本哈根会议之时,一场波及世界的“全球碳战争”也早已打响。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在首屈一指的高GDP能耗压力下,中国首当其冲的受到了这场“碳战”带来的剧烈冲击。对于中国传统的火电企业而言,此次会议传递的更多是难以下咽的“杀手”气息。长期以来依靠高能耗与低人力成本组合起来的竞争优势,在低碳时代到来之前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这足以让它们中的大部分黯然退出,成为时代前进时打碎的瓦砾。

  与此同时,一轮新的能源产业崛起态势已然如火如荼。太阳能、风电、核电、智能电网,作为“碳战争”中最为被看好的四路“大军”,究竟谁能在此低碳“新局”中风生水起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猜想。

  毋庸讳言,这场“碳战争”将给中国的产业及社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变革。

  “碳战争”已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火电:突出重围

  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中国即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而在此次必须参与的“全球碳战争”中,碳排放“大户”——火电的表现可谓至关重要。

  目前,火力发电厂则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业,火力发电厂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燃烧同种燃料排放量的30%,大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24%。

  而在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电力 装机容量79253万千瓦,而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5.7%,导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除了直接排放污染物,火电发电的能效水平也较低(大约为38.5%,高达78%的能量损耗在这个环节发生),因此,降低火力发电比例,是促进节能减排效益空间最大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完成2020年减排行动目标最为关键的领域。

  而在此次中国的减排大计中,包括五大发电公司在内的传统火电企业责任重大。

  逆势转型

  转型,这个“扯皮”了几十年的话题在“碳战”的攻击下瞬间变得干脆利落。据了解,目前,各电力集团都正在加紧制订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最核心的部分正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逐步降低火电比例”。新能源替代和清洁煤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发电企业向低碳转型的两种主要途径。

  此外,除了不断提高燃煤发电的能源效率,各电力集团都在主动调整电源结构,增加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再可生能源比例。

  其中,风电发展最为迅猛,连续三年增长速度都超过100%,各电力集团也加快了“跑马圈风”步伐,纷纷提高了风电计划装机比例。

  以华能集团为例,华能酒泉风电基地一期于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是该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风电场,总装机50万千瓦,计划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规划装机100万千瓦,前期工作已在进行。

  据华能集团内部人士介绍,华能酒泉风电基地150万千瓦风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年上网电量32亿千瓦时,这些与火力发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2万吨,节水857万吨,减排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33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1.5万吨。

  这与国家大力发展再可生能源的政策遥相呼应。根据最新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从3000万千瓦、180万千瓦和4000千瓦大幅调高至1亿千瓦、2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

  不过,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煤炭的占比超过70%(全球平均水平低于30%),而新能源存在规模化发展瓶颈,中国能源“煤炭当家”的格局,短期之内尚难改变。

  因此,对于传统电力企业来说,靠可再生能源替代减排,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火电企业仍需在改变燃烧技术上下功夫。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火电厂“上大压小”替代,关闭大量效率低、污染重的小机组。而新核准的火电项目,基本都为超临界、超超临界和热电联产的环保机组,而电网企业的节能调度(越环保的机组,分配电量越多),也加快了发电企业小机组的关闭。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最环保的清洁煤发电技术还数IGCC(整体煤气化[20.69 1.22%]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据了解,其发电效率可达48%,脱硫效率达99%以上,同时收集与处理二氧化碳,被认为代表着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

  今年7月,由华能集团牵头的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目前该项目仍在建设阶段,预计2011年建成投产发电。是国内第一家、世界第六家IGCC电厂。

  据华能集团副总经理乌若思介绍,IGCC技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使煤炭发电达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污染物近零排放,二是大幅度提高煤炭发电效率。

  除IGCC外,CCS也即碳捕获与碳封存,也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之一。但该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和示范阶段,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也刚刚起步。

  国内电力企业开展这项试验的,仍为华能集团,这也是配合IGCC中收集与处理二氧化碳而开展的。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华能的IGCC示范工程、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成功捕集出纯度为98%的二氧化碳,达到设计标准。

  据华能方面介绍,该技术采用由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研究院的技术,现二氧化碳回收率大于85%,年可回收二氧化碳为3000吨。捕集二氧化碳后,由精制系统提存成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可用于饮料、食品行业。

  技术突围

  不过,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等,目前仍受到高成本的制约。

  以风电为例,专家指出,与火电对比,风电的确具有无燃料成本的先天优势的,但在目前上网价格高于火电54%的条件下,风电依然没有财务方面的竞争优势,关键原因还是“技术落后、粗放发展造成固定成本过高”。

  在业界看来,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风电基本不具备独立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完全依赖政策扶持与多方利益输送,一旦各种优惠取消,将丧失可持续发展动力。

  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也指出,国内的成本承受能力并不强,包括政府补贴能力、企业成本承压能力和用户电价接受能力,所以,对企业来说,在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各种补贴的同时,更重要是实现技术突破和降低成本,这样新能源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

  “环保减排是时尚、高尚而昂贵的,发展新能源必须从环保减排总体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其开发利用成本、横向比较成本、替代锁定成本、寿命周期成本,最终不能突破社会承受能力的底线。”电监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吴疆强调说。

  而IGCC与CCS,目前,都还没有商业化运营案例,其高昂的成本决定了目前并不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条件。

  林伯强直言,他并不看好CCS未来的开发前景。“第一,发电成本增加20%~30%,而国内电价机制决定其无法通过电价补平;第二,碳捕获也是耗能行业,与节能相违背,会增加能源需求;第三,储存技术很难解决,而如果产品直接用于其他行业,就存在是否真正减排的争议。”

  但他同时认为,作为技术储备,国家仍然应该支持和补贴类似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也应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以使包括IGCC和CCS在内的减排技术能最终实现技术突破、规模化运营以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低碳发展。

  新能源:炙手可热

  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作为化石能源发电和水力发电的重要补充,新能源发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哥本哈根会议之 后,新能源作为零能耗、零排放、经济环保的能源,成为这场低碳攻坚战的先锋。

  在我国,新能源发电事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而在2002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还只有47万千瓦。

  其他各类新能源发电虽然没有风电的发展成规模,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也相当惊人。 比如我国太阳能光伏电站,仅西部地区就已经建了622座,靠这些新能源,已经解决了西部地区134.5万户居民的基本用电。

[page_break]

  太阳能、风电越挫越勇

  近一两年来,随着各地建设风电热潮的兴起,大家有一种错觉,似乎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大有过热之势。 比如,前些年我们只有在新疆达坂城才能看到转动的“大风车”,但是近几年,人们突然发现,西起新疆、甘肃,东到沿海,北到内蒙古,南到海南的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来成片的“大风车”。

  与此同时,生产太阳能用光伏电池以及多晶硅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 然而,风电设备、多晶硅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也广遭诟病。

  其实,抛开操作层面的是非,单从总量上衡量,新能源发电还远未成气候。

  江苏如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骥认为,虽然风电是近年来新能源中建设速度最快也最成规模的领域,但是风电在我国总装机容量和发电总量中所占比重都还小得可怜,风电装机只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不到2%,风电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不到1%。

  所以,就新能源发电总体规模论,我国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绝对没有到过剩的地步。不仅没有过剩,而且新能源发电的潜力还非常巨大。

  首先,从资源角度看,我国有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力的资本。比如我国的风力资源储量有10亿千瓦,居全球之首。

  而更重要的是,从节能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新能源电力更有其迫切性。

  在我国,火电一直占主导地位,在8亿千瓦装机总量中,火电占了70%左右。 因此,每年全国生产的煤炭约有一半要用来发电。我国最大的发电集团华能集团的资深人士李兆魁认为,以煤炭为主的电源结构必然带来两大难题。 一是作为一次能源,煤炭早晚会枯竭。

  二是环境压力。就目前的火电技术,污染物排放问题很难根本解决。 因此,如何大力发展零排放的绿色电力无疑是中国这种火电大国的重大课题。

  而从目前各种主流的所谓绿色发电技术中,无论水电还是核电,都有其“软肋”。 比如大规模水电开发对流域的负面影响,核电的安全性以及核原料的获得难度等,都使得这些发电技术也受到种种限制。 而真正绿色的、可再生的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虽然规模还不成气候,但是其与环境的友好,其资源的可持续获得等优势是其他发电技术所不具备的。

  以风电为例,有专家统计,到2020年,如果中国风电[0.85 -1.16%]装机达到1.5亿千瓦,每年就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亿多吨。

  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毋庸讳言,新能源电力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这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规模发展。

  比如风电,有两大难题亟待突破:一是风电的稳定性比较差,发电质量远远低于火电、核电等传统发电技术,甚至被称为“垃圾电”。 二是风电看起来不烧煤,刮风就能发电,但是由于建设成本等原因,风电的电价反而高于火电。

  一些专家指出,这一矛盾也要从两头努力来解决。 一方面风电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使风电能够适应大电网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北欧经验,发展小规模的针对独立区域供电的小风电,甚至家庭用风电。 这样两条腿走路可能会加速风电的发展。

  而太阳能发电的最大瓶颈在于制造技术的提升。 虽然太阳能发电本身节能环保,但是,其电池制造过程中无论能耗还是污染,都还比较高。 因此,一些国家自己大力发展太阳能,却把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电池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少数国家可以如此,如果在全球发展太阳能这就是巨大的问题,因此,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不根本解决,太阳能发电必然受到限制。

  生物燃料卷土重来

  与风电、光伏近年来高调的表现不同,生物燃料曾因危及粮食安全而被低调处理。随着非粮乙醇技术开发的成熟,有望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2008年,生物燃料的全球产量是5876万吨,替代了2%的石油,其中燃料乙醇的产量是5040万吨。以国外为例,今年美国燃料乙醇的产量会达到3300万吨,去年是2700万吨,以美国全国石油用量9亿吨来计算,替代石油率达6%。

  清华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教授拿出一份2009年的美国能源部财政预算表向记者演示,美国在2009年做了2.17亿美元的预算投入生物质能和生物炼制系统的研发,当年更是追加投资7.865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生物质能比较重视,在投入上有加大的趋势。

  李十中认为,产业发展到什么层次和技术紧密相关,现阶段的状况是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影响粮食安全,第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的技术尚未成熟,被称之为1.5代的甜高粱秆做燃料乙醇的技术正在投入工业化试用。

  李十中介绍了甜高粱秆加工燃料乙醇的几个优势:高粱秆不能食用,不与人争粮;高粱的种植面积大,约有2亿亩左右,分布广;甜高粱一年可以收2~3季,甘蔗只有1季;成本低廉“回收高粱秆的价格是200元/吨,加工1吨燃料乙醇的成本不超过3600元,而1吨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加工成本不低于5000元。”李十中说。

  但是无论风电、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存在多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发展中解决。 因为只有新能源走出瓶颈,真正能成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低碳才可能成为现实。

  智能电网:异军突起

  节能减排风气渐盛,风、核、光伏电等新能源大行其道,智能电网已提上各国日程……

  根据来自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55%的私募管理人表示将会加大对新能源板块的投资。其中,65%的私募管理人选择了智能电网。从近几年的提出、发展到如今的炙手可热,在强劲产能的推动下,异军突起的智能电网俨然已经成为此次“碳战争”中最为瞩目的一路“大军”。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2.03 0.00%]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日前透露,智能电网发展两大重要文件——智能电网规划和智能电网框架结构有望近期发布。智能电网总的投资规模,到2020年预计接近4万亿元。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2009~2020年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时期,其中2009~2010年为试点阶段,制定发展规划,试点关键技术,包括特高压与数字化变电站;到2015年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清洁能源装机比例将大大提高,分布式电源将实现“即插即用”。由此未来10年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一个近年来惟一与特高压并驾齐驱的电网两大工程之一,未来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对每一个细分行业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东莞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智能电网的投资构成上,不考虑大规模储能装置,配网自动化和用户侧系统将占40%,智能变电站占20%、智能调度占15%、柔性输电系统(含清洁能源接入侧设备)占10%,其他投资占15%。智能电网将成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平台,拉动相关产业需求。

[page_break]

  时间节点上,未来2~3年内,即2012年前,特高压、数字化变电站将是建设高峰期;2012~2015年智能调度将逐渐引入;2009~2013年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电表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其中,特高压作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指的是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其在传输容量、传输损耗以及传输的距离都较500千伏线路有绝对优势,按国网规划,到2020年规划投资预计超过7000亿元。

  数字化变电站作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2010~2015年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每年将有65亿元市场需求,比之前每年变电站自动化需求增长60%左右。智能调度方面,目前每年需求大约在4.5亿元,预计至2013年智能调度将替代传统调度自动化,其市场需求可达每年5亿元。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预计将投资800亿元初步建成“智能用户侧”,智能电表的采购在未来4~5年的投资大约在400亿元。

  尽管目前市道宽幅震荡,低估板块稀少,但智能电网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上万亿元的投资中,相关上市公司将有望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产业链条上,特高压业务方面,特变电工、天威保变、许继电气、平高电气都拥有绝对优势,如特变电工在特高压变压器与电抗器上占有35.8%的市场份额,在换流变上的市场份额高达45%,将明显受益特高压建设;天威保变在特高压变压器与电抗器上占有28.6%的市场份额,换流变市场份额达7%;平高电气在特高压开关市场优势明显,市场份额高达34%。国电南瑞、国电南自以及思源电气将成为数字化变电站、智能调度等的主要提供方,同时受益智能电网建设。

  核电:厚积薄发

  如果以核电代替煤电,全世界一年可减少18亿吨的碳排放量。作为世界上几大能源构成巨无霸之一,核电无疑是低碳能源供应中的支柱明星。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市场一直预期我国将大幅上调新能源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风电、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上调幅度是不小的。

  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名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胡主席讲话中提到的“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一时成为众多媒体的数字焦点。其实,该数字在2007年已经被写入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的非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之和的完备表述。那么,是否可能突破15%的规划额度呢?根据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计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元、8000亿元,这是年均超过1600亿元的大蛋糕。而按照国内以往经验,实际发展将会更快,规划额度总会被提前超越。可以说,国内规划需求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而2008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2700万千瓦,近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还可维持。而核电也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电力装机占比超过20%的组成部分。作为历来全球制造业产能转移的典型,“中国制造”占领海外市场的能力不可小视,在积极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后,风电、核电未来逐步向传统装备制造业靠拢,出口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风电、核电也正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方向。

  从整体来看,国内风电、核电产业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但是对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近期又都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而此时,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众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风电制造产业,如果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来看,地方性过热发展已成事实,后期将远远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还不够高,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因而,即便是产能过剩,当前也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产能过剩,设计能力还是缺乏的。

  当然,新兴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但是,考虑到规范性集约化发展,国家可能在后期启动统一的政策性规划与调整,因而产能调整与重组不可避免。

  “低碳经济”的中国实现路径

  从欧美国家的实践看,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四:一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二是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消费模式;三是开发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改变能源结构;四是推广低碳技术。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能源发展也缺乏可持续性。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措施,中国的能源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需求的不断上升将推高中国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进口的依存度,并会推高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中国经济今后政策的一个主要方针是实现经济结构根本性转变。从短期来看,大部分节能量都源于关停小型低效工厂和发电厂,并代之以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工厂和发电厂。从长期来看,随着高能效生产的普及,经济结构转型将越来越强有力地推动能源效率快速上升。

  根据IEA预计,到2030年,中国能效提高和经济结构转型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最大,共占总减排量的近70%。其中,有41%的减排量源于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提高、更严格的建筑法规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另有28%要归功于高能效电机系统和高能效电器。

  大力推广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受不同国家的能源结构、环境资源等因素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虽然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会不断降低,但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是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目前,在燃煤发电技术方面,中国已经通过建设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世界一流发电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主要包括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和IGCC(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技术是把高效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与洁净的煤气化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洁净煤发电技术,兼具高发电效率和极好的环保性能。

  在燃煤电站CO2捕集方面,基于IGCC的燃烧前捕集系统相对于燃烧后捕集和富养燃烧技术路线而言,由于其所需的投资、运行费用和能耗的增量相对较小,更适合于未来新建电厂。

  尽管IGCC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单独应用在发电领域,但随着社会向低碳经济过渡,以及IGCC技术的逐渐成熟,其有望逐步代替超临界机组成为未来煤电主流机型。

  2004年,中国华 能集团公司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燃煤发电在效率和环保方面的更高要求出发,率先提出了“绿色煤电”计划,旨在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以煤气化制氢,氢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为主,并对CO2进行捕集和埋存的煤基能源系统,以大幅度提高煤炭发电效率,达到污染物和CO2的近零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技术储备,实现煤炭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待批的IGCC电站有10余个,天津华能绿色能源项目已率先启动。该项目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依托工程,2007年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2008年获国家能源局批复,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核准,目前项目主设备招标已经完成,工程设计基本结束,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掘金思路:政策、技术、估值

  由于低碳经济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在投资标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建议可以从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发展阶段两个思路来进行选择行业,然后从估值方面选择个股。

  ●政策扶持力度

  从政策扶持力度来讲,新能源和节能领域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新能源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近年来,中国政府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都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随着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出台及相关发展目标的调整,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新能源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政策扶持下的节能产业大有可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耗非常大,节能产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能源形势报告透露,截止到2007年,我国节能服务行业规模已达70亿元,与2004年的10亿元相比,规模已扩大7倍。预计在国家政策鼓励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行业规模潜力约有4500亿元,节能产业大有可为。

  ●技术成熟度

  投资低碳经济必须考虑介入的时点。某些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很小,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因此投资的风险也较大。

  近期,中科院提出了能源领域重要科技发展路线图,分别确定了中国能源科技发展的近中长期目标。从短期投资标的选择来看,我们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在2020年前有望取得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的技术,分别为太阳能、风能、核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清洁煤炭技术,以及远距离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技术。

  ●谁更具有估值优势

  根据我们的思路,无论是从政策扶持力度还是从技术成熟度来讲,清洁能源和节能都是投资低碳经济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回到个股上,我们从估值的相对安全性和个股想象空间出发,建议投资者在清洁能源领域重点关注华锐铸钢和浙富股份,在节能领域重点关注荣信股份和置信电气。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