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揭秘中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

http://www.gkong.com 2010-01-20 10: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

   空荡荡的机房内,立着两台3米长、1米宽、2米高的黑色大铁箱。铁箱的内部,密布着108台抽屉般大小的服务器,它们联袂组成了一台“超级电脑”,这就是“云平台”的真面目。    一条条密密麻麻的数据线更让人感受到“云平台”的威力。7毫秒的刹那,“云平台”已通过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纤和纵贯全国的宽带电缆,将信息反馈至远在北京的电脑显示屏上。

  两道守备森严的防盗门背后,深黑色的两个大铁箱岿然挺立。沉闷的轰鸣声穿透铁箱,不断闪烁的绿色光点,意味着海量的数据正如闪电般飞奔于铁箱与外边的世界。

  它就是中国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在青山滴翠、绿湖相拥的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它深藏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它所揭示的“云计算”时代,却将给每一个人带来深刻变化。在那个时代,只要拥有一个网络浏览器,哪怕它只是山寨手机里的浏览器,你都能完成目前需要电脑来处理的一切事情。

  这样的神话实现起来并不轻松。“云计算”所需要的巨额投入和与生俱来的安全隐患,将使它的鲜花路上布满荆棘。

  100多年前,各个农场、公司都靠自己发电。后来大家都不发电了,而是使用大型发电厂的电力。我们现在各自购买硬盘,就像100多年前的时代。而“云平台”相当于新时代的电厂,它可以方便地给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只需通过宽带(就像比喻中的电线)就行。

  年轻的赖霖枫遇到的质问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在雨林木风网站一篇关于“云计算”的文章下面,网友“云杉上的蝴蝶”发出了一连串问号:如果因为停电导致网络中断时,怎么使用那些“云计算”服务器呢?如果你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丢失了你的数据,你能进行索赔吗?

  “云计算”的美丽图景

  27岁的小伙子杨松,可能是松山湖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名工程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穿着白大褂,趿拉着实验室专用拖鞋,窝在10平米的控制室里,透过玻璃和电脑系统,注视着日夜轰鸣的机房。

  7毫秒 松山湖———北京

  机房就在一道设有密码锁的防盗门背后,杨松从控制室内可以一览无遗。空荡荡的机房内,立着两台3米长、1米宽、2米高的黑色大铁箱。在100多平方米的机房里,它们是唯一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铁箱的内部,密布着108台抽屉般大小的服务器,它们联袂组成了一台“超级电脑”,这就是“云平台”的真面目了。来自10多家企业的指令,被有序地分配到“平云台”的10多台虚拟服务器上。这些指令对“云平台”的处理能力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7毫秒的刹那,人们还来不及眨眼,“云平台”已通过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纤和纵贯全国的宽带电缆,将信息反馈至远在北京的电脑显示屏上。

  每当此时,数据在服务器中急速奔走,便会激起服务器上的发光二极管不断闪烁,绿色的光芒从机箱外壳密密麻麻的小孔中冲出。服务器内的风扇也急速运转,它的目标是让服务器尽快冷却下来。低沉的轰鸣声,打破了空气的宁静。

  “云时代将要到来”

  1月5日下午,杨松迎来了他的老板,同样年轻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这位只比杨松大10岁的博士后,带来了他的访客。季统凯走进机房,如数家珍地向访客讲起“云计算”来。这种情形让人很难相信,就在2年前,“云计算”对他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2008年年初,季统凯第一次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云计算”三个字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云计算”领域已是百舸争流。亚马逊、G oogle、IBM、微软、雅虎先后投入巨资,进军“云计算”领域。此时距G 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仅仅过去1年多时间。

  2006年秋天,G oogle高级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提出了“云计算”计划。他将“云计算”描绘成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用户数据都将存储在网上。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无需安装任何的操作系统,也无需安装任何软件,甚至不需要电脑,只要手头有一个网络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一切原本需要借助整台电脑的工作。

  这种看似神奇的图景,让IT巨头们心动不已。“云时代将要到来。”巨头们众口一词。

  东莞试水“云计算”

  网络就是一切,季统凯深深地被这种新模式打动了。2008年6月,他开始带着自己的研究队伍,踏上了“云计算”的征途。

  海量储存的压力

  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摸底,解决技术难点,这耗费了季统凯足足10个月。“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显然不像它的理论那么美好。世事难两全,用户使用时的简单方便,正是因为负担转嫁给了服务商。就像WebQQ,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也不需要把聊天记录和图片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这就意味着腾讯必须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布置好软件,而且要提供自己的存储空间来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和图片。

  当用户们的数据不再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统一存储到服务商的电脑上,技术层面将迎来巨大的压力。这就像给原本独立的千千万万个水池铺设了水道,让水流汇集到一起。得有多大的容器,才能装下这片水池汇成的茫茫大海?季统凯很清楚,要做“云计算”,海量的存储将是一项最基础的投入。

  “雨林木风”的“115网络U盘”

  在他办公楼的对面,有个IT界的年轻怪才早就看到了这一点。27岁的赖霖枫,曾经以制作克隆版W indow s X P而成为众多电脑发烧友心中的英雄,他的真名远不如他的网名“雨林木风”那样大名鼎鼎。如今他掌舵的广东雨林木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雄心勃勃地运作着一项“云计算”项目———“115网络U盘”。

  2008年年底,赖霖枫携着做“云储存”的计划来到松山湖。2009年5月,“115网络U盘”正式推出,为用户提供免费存储服务。只要注册一个账号,用户就将获得8G的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将照片、视频等各种文件上传到网络U盘中,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用任何一台电脑下载文件,避免了随身携带U盘的麻烦。

  年轻的赖霖枫并不清楚“云计算”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但他的头脑很清醒:“在这个紧急的时代,我们输不起慢的代价。”

  中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季统凯也深知这一点。2009年4月,季统凯团队开始购买服务器,搭建机房。9月,他主持的“云平台”搭建完成。东莞在“云计算”领域终于算是初出茅庐了。这个位于松山湖的“云平台”,只有108台服务器,通过技术手段,最多可以创建1万台虚拟服务器,供1万家企业同时使用。

  这108台服务器,每台的储容量是3T(个人用户常见的存储单位是G,1T = 1024G),一共相当于77000多张D V D光盘或者50万张CD光盘的容量。

  这个数字看似惊人,但比起在“云计算”疆场上纵横驰骋的IT巨头们,季统凯的“云平台”就像蚂蚁一般毫不起眼。甚至有人怀疑,这么小的规模,更像是一个套取政府资助的项目。毕竟在“云计算”领域,Google已经布置上百万台服务器,亚马逊、IBM、微软、Y ahoo等也各自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然而季统凯还是开创了中国第一:在外资的夹缝中,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为此耗费的资金高达2亿。

  “云”之隐忧

  若“信息核电厂”爆炸怎么办?

  当用户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季统凯的“云计算”服务时,数据将通过宽带,流过埋在松山湖青山绿水之下粗大的光纤,来到“云平台”的服务器上。而在用户的电脑上,将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个新的技术难题无可回避地出现在季统凯面前:一切数据都在“云平台”的服务器上,如果“云平台”出故障了怎么办?用户的数据将何以找回?毕竟,那可能是企业的客户名单,可能是生产计划,或是来不及发出的私人信函。

[page_break]

  异地存储

  尼古拉斯·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将“云平台”比喻成“信息时代的核电厂”,因为“云平台”有着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但万一这个核电厂爆炸了怎么办?会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一切不复存在?

  年轻的赖霖枫遇到的质问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在雨林木风网站一篇关于“云计算”的文章下面,网友“云杉上的蝴蝶”发出了一连串问号:如果因为停电导致网络中断时,怎么使用那些“云计算”服务器呢?如果你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丢失了你的数据,你能进行索赔吗?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季统凯清楚地记得,IT巨头亚马逊就3次陷入了这样的困境。2008年7月,亚马逊面向企业推出的S3“云储存”业务出现故障,持续8个小时之久,依赖S3进行文件存储的公司因此蒙受损失。而在此前,亚马逊已经有过2次类似遭遇。

  如果“云计算”时代到来,季统凯相信这种情况将大大减少。“以后‘云平台’越来越多时,可以实现异地存储,比如资料同时存在松山湖和北京的‘云平台’。如果松山湖的‘云平台’瘫痪了,资料可以从北京的‘云平台’调用。”

  散热装置

  在“云计算”时代到来之前,他能做到的,就是在技术上尽量避免故障的发生。容易导致故障的一个原因是,服务器在不间断使用的过程中,因为过热而“晕死”。要解决这个问题,散热装置是必需的,只是“云平台”的散热装置比普通家用电脑要强大得多。

  不仅服务器内有微型风扇,季统凯的机房内还安装了两台大型工业空调。机房内温度被控制在19-22摄氏度之间,地板下也装了几台风扇。整个散热系统运行的成本,并不比服务器本身投入低。

  加强机房的管理也是必要的,毕竟人为的冲击比硬件出错更难对付。季统凯安排工程师24小时轮流值班,访客若想进入机房,必须先按下第一道玻璃防盗门的门铃,扬起脸对着门顶的摄像头,确认身份后才能获准进入。如果密码门超时没有关闭,报警信息会同时出现在电脑和值班工程师的手机上。

  季统凯想得更多,万一故障发生,他也有办法应对。他的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云计算”系统应对故障的能力。季统凯解释说,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当整个“云计算”系统中的一台服务器或某些零件出故障时,系统就像交通警察,立刻把数据处理任务分发给其他服务器。为了防止意外故障,企业的资料会同时备份在几台服务器上,一台服务器出故障,并不会致使整个系统瘫痪,也不会导致资料丢失。

  没有100%安全的平台

  尽管加了三道安全阀门,季统凯并不敢拍胸脯说自己的“云平台”就100%安全。连“云计算”的始祖Google,也不敢给出这样的承诺。Google为企业提供的在线套件的介绍中说:“保证提供至少99.9%的正常运行时间”。它清楚地知道,“云计算”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100%安全的。

  前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当你有一笔钱需要管理,最简单的方式是塞在自己的枕头底下,但这些钱可能被梁上君子半夜带走。其实最安全的方法是把钱存在银行,既不用担心失窃,也可以随时利用A T 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管理账目。“云平台”就相当于银行,你把数据存在那儿,比塞在自家的电脑上更安全,想取用的时候也更方便。

  这个理由也让季统凯足以自解:即使用户用的是自己的电脑,也同样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毕竟硬盘损坏、黑客攻击,都是防不胜防的。在这一点上,季统凯相信“云平台”比用户自家的电脑更安全。“因为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我们更专业。”

  “云”之商用

  新时代的省钱利器

  使用“云计算”技术,一家规模两百人的公司,至少省30%的成本

  需要多少空间就买多少,随时扩容,随时减量,按量付费

  在解决了技术难题后,2009年10月下旬,季统凯的“云计算”平台开始试运营。此刻开始,他需要面对的是市场的挑战。对这位年轻的计算机高级工程师来说,这丝毫不比搭个“云平台”轻松。市场的喜好和变化,就像流云一样变幻无定。

  解重金购服务器之忧

  季统凯不是混过江湖的营销高手,但他有一个很质朴的招数,那就是鼓吹“云计算”可以省钱。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企业使用“云计算”技术,将机房设备配备与维护、网络管理、软体升级通通交给“云平台”处理,一家规模两百人的公司,光是软体的部分,至少可以省下30%的成本。

  此时,25公里开外的东莞市区,东莞国枫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陈亮正被每月几十万的IT投入压得喘不过气,“省钱”正是他的当务之急。

  陈亮公司做的是动漫和网络游戏。他正根据好莱坞大片《魔戒》,创作一部同名网络游戏。支撑游戏开发所需要的软件、硬盘、服务器,都需要巨资购买。为此,陈亮不得不贷款在电信数据中心重金购置服务器。每个月,单是要还的贷款就高达几十万元。

  更让陈亮担心的是,这款网游推出后,如果市场接受,用户激增,原有的服务器将迅速被挤爆。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得不添置更多的服务器,而支出也将成倍增长。当他得知季统凯领导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已经搭好“云平台”,立刻找上了门。

  成百上千种正版软件供使用

  陈亮很慎重,他选择先免费体验一下“云平台”。此时他无需再耗费巨资购买服务器,也不需要再购买各种各样的正版软件,只要打开电脑,通过网络连接“云平台”,那里有海量的存储空间等他去填,还有成百上千种正版软件可以直接打开使用。

  更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云计算”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资源。陈亮发现,以前购买服务器时,公司必须按预计的最大使用量购买,但多数时间里,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存储空间是闲置的。而使用“云平台”之后,需要多少空间就买多少,随时可以扩容,也随时可以减量。这就像用电一样,只需按量付费就可以了。

  这正是在谈及“云计算”时人们常用的比喻:100多年前,各个农场、公司都靠自己发电。后来大家都不发电了,而是使用大型发电厂的电力。我们现在各自购买硬盘,就像100多年前的时代。而“云平台”相当于新时代的电厂,它可以方便地给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只需通过宽带(就像比喻中的电线)就行。

  陈亮与季统凯掌舵的研究院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成为松山湖“云平台”试运营期间的十几个客户之一。这并没有让季统凯满足。这样的客户量对他的“云平台”而言,还只填满了千分之一。他相信2010年春节后,会逐渐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云计算”的队伍。那时,他的“云平台”将摘掉“试运营”的帽子,开始正式运营。

  季统凯计划再投入2亿元扩容“云计算”平台。在他的眼中,“云计算”时代正悄然走来。那个时代,离现在也许只有两三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