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巧借太阳能 成就数字化

http://www.gkong.com 2010-01-26 15:08

   井口数据自动生成传输、井口异常情况紧急截断、井场工况实时监控……靠什么方法产生的力量,促成苏里格气田走向了数字化管理的大道?1月21日,正在巡井的长庆油田采气三厂作业一区苏14-5集气站站长洪健,面对记者的疑问,手指装在单井上不足半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解释说:“就是这个小小的装置,解决了整个苏里格用电的大问题!”

  敢问“电”路在何方

  苏里格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单井产量低,建井数量多,靠人工管理的难度大。仅单井管理而言,按照苏里格地区的发展规划,建成万口井的规模以后,如果采用人工巡井、人工录取资料、人工实施井口操作的方式,势必带来人力资源的耗量大。特别是特殊情况时,靠人工赶到井场实施操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延误处理隐患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苏里格气田单井产量低,气田开采后期,大部分气井都需要通过间开来控制产量,要保证数千口井每天不止一次的开关井,没有一支庞大的采气队伍和必要的交通工具,气田的生产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苏里格气田是包括北京在内及气田周边20多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气源地。保证气田的长期稳定生产,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社会的需求。而苏里格气田开采必须走低成本之路,要不然,就没有效益可言。建立从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到天然气处理厂及各个集气站,再到各单井的生产运行自动监控、井口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是对苏里格气田实现“高效、快速、简便”管理的关键。

  苏里格气田的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延伸到每一口井上的电力问题又怎样解决呢?

  事半功倍走“天”路

  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给苏里格气田的单井采取供外电的办法解决数字化管理问题,仅电力线路建设每公里就需要7万元的资金投入,这还不算后期的人工管理及电力电路设施的维修护理费用。假如在每一口井都使用发电机供电,购置一台发电机需要四五十万元,加上后期的人工管理和燃料费,按万口井的规模计算,引入外电,仅电路建设一次性投入就得4亿多元。如果利用发电机供电,没有40多亿元资金购置设备,单井管理要实现数字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这样的投入显然不符合实际。那么,电从何处来?计又在何方呢?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于创新的长庆人就像在低渗透的夹缝中发现和建成大油田、大气田一样,使苏里格的用电问题迎刃而解。

  太阳能,一项省财、省力、安全、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被请到了苏里格气田的作业现场。太阳能对单井用电问题的成功解决,推动了苏里格气田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生成。苏里格气田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以为在单井上需要投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请来“太阳能”,每口井的装置只需要2000元的成本。

  数字“王国”看数字

  迈入数字化管理王国的苏里格气田,利用太阳能技术比采用外供电或自发电节约的巨额费用和对环保带来的好处不说,通过太阳能发电造就的数字化管理,使油田的管理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以辖井50口的一座集气站为例,数字化管理前,安排4名员工,2台车每3天巡井一轮,每年运行费用约50万元,通过数字化管理措施,安排2名员工,1台车每15天巡井一轮,每年至少节约运行费用25万元。按200亿立方米开发规划计算,每年至少节约运行费用4800万元。

  “就苏6-1集气交接站而言,以前,一个人一天驱车跑上百公里最多只能巡检8口井,现在一个人坐在集气站值班室,一分钟就可以巡检58口井。一天时间便可对每一口井巡检1440次。”苏中项目经理部工艺研究所负责人这样说。管理效率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操作人员,像苏6-1这样的大站,以前需要14个人进行管理,现在只需要4个人就足够了,而相对较小的集气站只需要2个人就可以了,人工成本数倍降低。

  “听数字指挥,让数字说话”,推动苏里格气田大踏步迈入新型工业化的新时代。以2009年年底日产天然气突破3000万立方米为标志,一个年产超过1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已崛起在祖国西部。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