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低碳时代的中国能源战略转型

http://www.gkong.com 2010-02-24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

  我国的能源效率低、污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由于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

  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甚或“现代工业的血液”,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远甚于其他产业。在我国,煤炭工业、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承载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近30年,但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家园。

  因此,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和均衡的方向发展,既是能源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宏观战略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调整经济结构”列入2010年六大任务之一。

  “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

  资源赋存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与1952年相比,2008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95%下降到68 .7%,石油消费由3 .37%提高到18%,天然气消费由0 .2%提高到3 .8%,水电、核电和风电在能源消费结 构 中 的 比 重 则 由1 .6 1 %提 高 到9.5%。

  能源生产结构也基本相同。其中,传统能源占取绝对比例,尤其是煤炭的生产量自2002年以来的8年间,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6%左右;其次是石油,我国原油生产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基本是12%左右的水平。而在二次能源中,无论消费结构还是生产结构,基本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为主导能源。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显然,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

  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多元化的趋势目前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

  基础能源体系形成多元发展态势

  通过促进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气体能源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体系由“以煤为基础”的结构特征向“煤油气并重”转化。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基础能源体系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开启“气体能源”时代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目前,我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 .6万亿立方米,预计可采储量为7-1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是质优价廉煤层气最富资源的储备国。最新的资源勘查结果显示:我国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36万亿立方 米 , 其 中 可 采 储 量 达10万 亿 立 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显然,我国已具备依托海陆气体能源的独立供给,力促气体能源跨越式发展已具有充备的资源基础和转型条件。

  能源结构层次呈现低碳多元格局

  建国6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稳健地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向“煤油气并重”的转变,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亦有较大幅度提升。

  对比1952年的能源结构,截至2008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95%下降到68.7%,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比为21.8%,水电、核电和风电等 清 洁 及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比 重 已 接 近10%。

  尽管未来的能源形势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趋向全面多元化。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据了解,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将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2%-13%左右,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5%。将对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的装机目标进行大幅度调整,这将对新能源行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光伏能源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现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大国,截至2008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000M W,居世界首位。2009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达2800M W ,并且发展和利用空间仍巨大。此外,核电的振兴也成为新时期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能源的开发形成区域多元化战略

  近年来,在我国的能源开发中,不仅形成国内开发的布局多元化格局,在国际能源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投资开发战略布局的多元化态势。能源开发中的多元化,正在从由国内开发向国内外并举开发模式加速转变。

  中国“油气资源短缺而相对富煤”的资源赋存现状,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石油[12.84 -0.62%]业发展由过去“依赖国内开发,依靠国外进口”的模式必须打破,特别是在石油资源越来越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今天,中国的石油行业出现了历史性的改变:“由国内开发向国内外开发并举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国际战略空间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集体大合唱”中。目前,我国的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已从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天然铀、煤炭、电力、风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装备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

  此外,近年来,通过独资、合资、股权参与、并购等灵活的方式,中国的能源企业在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能源战略的转型目标

  从战略上看,我国面临的能源挑战不外乎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能源的有限供给与经济发展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经济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并有效实施,“以有限的能源满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能源的大量使用与环境形势日益加剧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如何平衡经济需求及选择社会目标的组合,我们应“尽可能地降低甚至避免能源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

  面对能源挑战问题,国家不仅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均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能源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的号召,同时在法律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经济法规法律,对能源行业高消耗、高污染从源头上起到了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为此,近年来,在我国能源领域悄然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战略转型和发展变化:

  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机制逐渐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于计划的粗放型模式向依赖于市场的集约化模式转变。在这一历史趋势主导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与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水平升级与变迁,使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而且使能源行业进入集体节能降耗减排的轨道。

  特别是煤炭行业基地建设与资源企业规模性壁垒的确立,使煤炭产业规模结构趋向改善,使能源利用率大为提高。近来争议较大的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问题,呈现出一个“两难”局面:是提高规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还是国进民退挑战产权的市场公平性问题。实际上,从能源工业的本质上看,必须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具有必要的规模性才必然是节约的,利用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建立严格的经济秩序、通过市场规则达到能源改善的目标是重要的。

  此外,在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方面,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装备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力“大解放”。发展到今天,我国在能源开采加工、电力输配技术、节能和能效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进步,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建造了一大批国产设备、开发了一大批国产器械、掌握和构建了一系列能源理论体系。

[page_break]

  由负外部性非清洁化能源开发向清洁化能源模式转变

  我国的能源效率低、污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由于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

  对此,从“十五”后期开始,国家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先后出台了《清洁能源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清洁能源政策法规,《循环经济法》也正在酝酿颁布中。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尤其是能源行业获得积极响应,使清洁能源的社会发展需求环境有了重大改变。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我国的节能降耗、环境评价与经济增长等三重指标捆绑量化约束,明确指出:到2010年,应“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而今,“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全球碳排放压力表明,在“十二五”时期以碳减排为核心的环境问题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温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庄严承诺已充分说明:环境问题是今后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能源行业作为高碳行业,特别是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老大难”问题,因此,我国以煤为主能源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只能是走“清洁化低碳化”道路。

  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目标转变

  就总体而言,对比我国经济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机制的市场化水平仍较为滞后。这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主要集中体现为: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深度以及能源资本化两个方面。

  其一,价格改革问题。在能源行业,价格问题始终是个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价格,长期依靠国家行政管制。实际上,我国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还是自成体系。在价格市场化改革方面,走得较快的应是煤炭和电力领域。经过1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煤炭市场的政府定价至2010年初彻底退出;焦炭市场价格则基本接近放开;而关系国计民生的最为敏感的电力市场价格,也在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变化而初步实现了市场化。

  其二,是能源资本化问题。能源企业嫁接现代发达的资本化平台,是其实现制度创新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三大石油能源企业巨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实现在全球多个地点上市。截止2009年初,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约为40-50家,其总市值已达一万多亿元人民币。此外,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有50-60家,其总市值近6000多亿元人民币。通过实现上市,石油、煤炭和电力等的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整体扩张,是我国能源行业实践“走出去”战略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征。自2006年国资委公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战略以来,能源领域的国际资本扩张的重点已渗透到全球所有富油区域。

  总之,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