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投资失衡 多晶硅行业将设准入门槛

http://www.gkong.com 2010-02-25 15:31 来源:中国工业报

  多晶硅行业的“产能过剩”虽已不是新话题,但也从未像近期这般备受关注。

  其实,多晶硅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其“疯狂生长”所产生的泡沫已经在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需求骤减的大背景下接近破裂,但国家为拉动内需投入的4万亿元巨资让这一行业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复苏”,并在各地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热潮中出现抬头之势。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8号文),正式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并将多晶硅定位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过剩”的多晶硅泡沫终被刺破。

  2010年1月19日,工信部于北京召开座谈会,为《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的推出做冲刺前的准备,这个曾经吸引了“太多目光、太多财富、太多狂热”的行业有望回归理性。

  “过剩”始末

  本世纪初,德国、西班牙开始积极补贴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而相关制造业也逐渐向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随即引爆了中国的太阳能制造业。以无锡尚德开盘价20.35美元计算,持有6800万股股权的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身价达到13.84亿美元,当日即跻身中国百富榜前五名。之后股价走高,施正荣很快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2006年2月14日,其身价更是暴增至23亿美元。

  不少业内人士后来都曾有过这样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施正荣的“传奇经历”催生了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在之后两年的全面爆发。

  从2006年下半年起,国内一夜之间掀起了建设多晶硅项目的高潮。作为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在电池组件供不应求以及多晶硅当时产能严重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一路飙升,从每公斤50美元上涨至2008年10月份的500美元。

  并且,由于多晶硅项目投资规模以及产值巨大,对带动地方GDP极有成效,目前国内除了西藏,其他所有省份都提出过多晶硅的发展规划,都是千亿工程。2008年,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了解到,截至2009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产能接近6万吨,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产能之争

  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指出,要警惕光伏产业多晶硅项目的过热发展现象,避免重蹈钢铁业产能过剩的覆辙。一个月后,38号文件发布。

  然而,业内质疑之声不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表示,2008年中国多晶硅需求是2.5万吨,实际国内只生产了5000吨,还有80%是进口。

  同时,据记者了解,由科技部部长万钢亲自布置的两份内部调研报告已经完成。有媒体报道称,这两份报告对多晶硅和风电的规划产能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多组数据并不支撑两产业过剩的说法。

  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预计多晶硅产量1.7万吨,市场预计需要消耗3.5万吨多晶硅,扣掉国内产量,还需要进口1万吨。所谓的过剩,是统计口径问题,是规划过剩。

  对此,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认为,尽管目前国产多晶硅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还需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的多晶硅,但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从最近情况看,国内多晶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投资、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为了引导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产业过度竞争,实现节能减排,这次国家将多晶硅也列为产能过剩行业。

  他还表示,多晶硅属于典型的高能耗产业。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达220万千瓦时/兆瓦,多晶硅电费占生产成本的35%~40%。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没有大规模启动,用国产多晶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8%出口国外,这相当于间接大量出口能源。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布局也不合理。由于多晶硅耗电量大,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高,因此,多晶硅项目应建在能源丰富、电价低廉的地方,但新建的项目有相当部分建在能源紧缺、电价较高的华东、华中地区。

  技术缺失

  尽管国内的多晶硅产业集群已经颇具规模,但令人尴尬的是,国内一直没有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是从硅原料转化为多晶硅这个环节尚未有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

  据中电光伏副总经理杨方介绍,目前该公司使用进口多晶硅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国内多晶硅料纯度不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99.999%),而一些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N~5N(99.9%)。

  “生产成本是人家的三倍,但质量不及人家三分之一”,晶奥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明伦曾经这样评价国内的多晶硅总体生产状况。

  同时,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尽管新能源过剩被一些人批为‘伪命题’,但不能不承认,太阳能多晶硅狂热投资的背后,是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产业低水平、低技术的重复建设。实际上,新能源的投资机会覆盖了整条产业链,但有的环节技术要求很高,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涉足,甚至有的环节目前仍然是空白。这种产业链投资极不均衡的现象,亟待通过技术研发的加强来加以改善。”

  他指出,不论是业内所认为的“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还是“规划过剩”、“相对过剩”,都不能掩盖新能源部分环节投资过热的事实。而这种短期内集中对个别领域的透支性开发,必然会导致其投资价值迅速降低。光伏产业中的多晶硅表现得尤为突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