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宁波特色创新之路:创新型城市的胆识与气魄

http://www.gkong.com 2010-03-19 17:20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1月10日,科技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浙江省宁波市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余红艺在接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牌匾后说,宁波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是对我们过去几年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激励和鞭策,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路子。

  自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来,宁波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

  四年来,宁波有效集聚创新要素,稳步推进创新举措,扎实落实各项任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中宁波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到49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320亿元;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宁波工业研究院、和丰创意广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年均29.6%和37.7%的速度递增,继2006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大关后,2009年宁波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重大科技奖项连年丰收,自2005年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全市已有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有12项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省科技强县行列,鄞州区、慈渓市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据宁波市发布的《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7、2008年度评价报告》,2007年、2008年宁波市创新指数分别为122.63和152.50(以2006年创新指数100为基数),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22.63%和52.50%。

  宁波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后,为加快试点城市建设,2月26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将召开规模空前的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进行再一次动员和发动,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性文件,扎实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据了解,宁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点是:实施块状经济知识产权战略,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快临港工业循环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坚持创新人才优先开发,支撑创新经济发展。为保障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宁波将进一步强化组织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扶持力度,强化各项财政支撑政策的创新导向。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

      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余红艺(中)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接过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牌匾

  编者按 宁波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善于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集聚和高效利用,举全市之力不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2010年1月10日,科技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宣布宁波市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这标志着宁波市创新型城市进入一个新的建设阶段。

  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至今,宁波走过了不平凡的4年,带给宁波的是令人鼓舞的变化:2008年11月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科技日报社、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宁波市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12位。据统计监测,宁波市2006、2007连续两年科技进步相对变化情况位居全省第一,200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水平、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二,科技进步相对变化情况居全省第三。反映在经济上,2009年宁波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14.6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加上中央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增长19.2%。

  2010年2月26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将第三次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新的动员和部署。4年间召开三次大规模的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进行发动和部署,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显示了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胆识和气魄。

  “宁波效应”让人刮目相看

  2006年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作出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争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创新型城市。

  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再发动、再部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科技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大胆创新,全力推进,取得重大进展,宁波市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一个主要标志就是:2009年宁波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出现的“宁波效应”让人刮目相看: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据宁波市发布的《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7、2008年评价报告》,2007年、2008年宁波市创新指数分别为122.63和152.50(以2006年创新指数100为基数),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22.63%和52.50%。2009年宁波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1项由宁波大学为主完成)。2008年、2009年,分别有4项科技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历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多的年份。2006年以来,市科技、发改、经委、信息产业等部门共争取涉及科技创新的国家级项目1100余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近7亿元,其中2009年250余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3.5亿元。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宁波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一些内向型地区来得早,来得快,挑战与压力前所未有。在自主创新战略的相关政策引导下,宁波积极应对,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临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宁波市2007、200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28%、1.3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09和0.0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47%。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累计支出达82.5亿元,比2008年增长7.98%。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来自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海天、博威、贝发、大成等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天安等8家企业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海天、东方、博威等企业还分别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年宁波有103家企业的135只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同类第一位,单个产品的平均销售产值达6.8亿元,凸现了宁波工业经济在自主创新助推下的强大市场竞争力。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142家。据对目前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42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模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2009年全市规模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23亿元(2006目录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4.45%。形成了宁波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仑注塑机特色产业基地、鄞州新型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宁波成为创业者的热土。

  宁波国家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期)建成并通过验收,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启动建设;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也已启动建设;宁波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市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顺利推进。此外,有关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相继启动了中物院宁波(鄞州)创新孵化基地、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创E慧谷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环境的优化,引来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涌入。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8.5万人,每万人人才拥有量为1377人,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3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为930人,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引进两个“零”的突破。

  “宁波特色”创新中来

  宁波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坚持创新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宁波特色”。

  一是强化创新导向,努力形成推进合力。

  宁波市成立了由巴音朝鲁书记、毛光烈市长任组长,33个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下发了《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责任分解》,主要任务分解到27个责任单位和19个配合单位。出台了“1+14”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研究制订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县(市)区、市有关部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2007、2008年连续两年发布了《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检测测试、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0万元、600万元补助;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组织形态。探索建立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契约关系建立起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结合。科技支持逐步实现了从注重创新点到注重创新链、从注重每个企业需求到注重产业发展、从注重“能做什么”到注重“需要做什么”的转变;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制定出台了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组织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制定出台了1+9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政策文件,启动了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两创”示范企业申报工作,做强做优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五大重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五大新兴产业。

  ——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化、市场化、集群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政策推动,着力构建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运输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中介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调整名牌培育的政策导向,重点从注重培育企业单一产品转向培育区域产业,努力实现企业创牌与产业创牌工作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工作机制,出台政策性文件36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目标责任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引进培养并举,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强化人才开发的国际化导向和高端化导向。深化实施第三轮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和“百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创建了高新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次在海外建立3家引才引智基地,着力构建海外人员来甬创业平台和渠道。大力实施“千名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

  五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规范性文件,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实行规划引导、分类扶持、绩效考评、事后补助,逐步构建起有利于促进发明创造、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科技计划体系,把科技管理重心从一般项目的直接管理转移到事关全市科技进步的能力建设上来。

  加快“数字宁波”建设。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电子政务1+5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宁波市电子政务项目计划”。

  加快创新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调整了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将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等指标列入了重要考核内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

  新的目标 新的举措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给我们四点启示:

  ——整体联动、合力推进是关键。只有各部门结合自身的职能,各县(市)区结合各自的特点,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强化政策引导是着力点。只有通过强化创新政策的横向与纵向互动,发挥政策“组合拳”的最大效应,才能对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科技进步起到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重点。只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基础。只有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从点对点扶持向点对面扶持的转变,才能为“全面创新、全民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进入新的一年,宁波提出了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针对新的目标,宁波市提出了新的举措:一是创新发展理念。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二是广聚创新资源。坚持海纳国际国内各种创新资源,建设集聚创新资源的高地。三是壮大创新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是破解创新瓶颈。完善创新链,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效。

    “宁波做法”:为“保稳促调”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郑剑 陈梓军

  2009年初,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宁波市发出了“科技帮扶、保稳促调,支撑发展”的科技动员令。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宁波市科技局一马当先,当即制定了科技服务目标和任务。人力、财力、物力……多年积累的科技服务要素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集聚和整合。于是,在宁波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以“标本兼治、保稳促调”为中心的服务企业支撑发展的科技浪潮。

  在这场着力于帮扶企业建立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科技帮扶活动中形成的“宁波做法”,为“保稳促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帮扶效应:

  “两增长一带动”

  2009年,宁波出现了“两增长一带动”的科技帮扶效应。

  一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据对目前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426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23亿元(2006目录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4.45%,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其中新材料、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等三个领域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例分别达到30.26%、28.55%和19.25%,总比例达到78%。

  二增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字,2009年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5824件,同比增长60.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三甲之列,其中发明专利802件,同比增长58.8%。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标志着宁波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转折。(见图)

  “一带动”:在科技带动下,企业快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来自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2005年以来,宁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上连年丰收。今年年初,捷报传来,宁波共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宁波大学为主完成的“无线电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路宝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特大抗挠变梳型桥梁伸缩缝装置”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实现了宁波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据了解,宁波近年来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技术创新。

  五大举措:

      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帮扶的“宁波做法”是:以培育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政策引导、项目实施、产学研结合为抓手,改变科技管理原有服务模式,开展富有成效的科技服务,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分析研判,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宁波市加强对形势的分析研判,通过问卷调查、技术需求征集、组、专题调研等,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全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郑瑜说:“危机对我们城市发展模式、企业创新转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转型带来了空间。因此,现阶段科技管理部门更应该在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引导企业走创新提升发展、发挥科技工作在保稳促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转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宁波市科技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集聚科技资源和人才,在科技帮扶企业上制订了短中期目标和任务。

  二是完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宁波市制订出台了《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宁波市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同时,抓好科技政策的贯彻落实,重点推进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税收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所得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稳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增长尤为明显。2009年宁波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累计支出达82.5亿元,比2008年增长7.9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3.87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达3.99%。

  三是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截止目前,宁波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其中2009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宁波海天、博威集团等2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天安、韵升等5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梯队,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科技型企业认定办法》,2009年,首批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142家。

  四是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产业基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产业布局和技术需求,2009年,宁波市制定了根据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模具制造、半导体照明等五大产业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29项对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形成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北仑注塑机和宁波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两个基地成功入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宁波鄞州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宁波江北先进通用设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宁波高新区绿色能源与照明特色产业基地”、“宁波慈溪智能家电特色产业基地”等4家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此外,高校、大院大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为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是强化服务举措,努力提升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应对危机、推动转型升级,宁波市开展了“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专项行动。宁波市科技局抽调业务精、政策熟的干部,深入企业开展形势、政策宣讲,举办政策宣讲培训40余次,科技讲座5期,重点围绕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转型,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15项,实施了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152项。在科技信息网设立了“企业创新问题反映情况专栏”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为企业免费提供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了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和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由于服务企业工作扎实有效,宁波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市“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先进单位。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