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高铁经验”能源装备业应大力借鉴

——业内人士热议高速铁路发展成就的启示

http://www.gkong.com 2010-03-24 10:49 来源:中国能源报

    编者语:我国高速铁路用5年时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引进技术的追赶者变成了技术输出的领跑者。其创造的“中国速度”和形成的“高铁模式”为业界瞩目。其中不少经验可为能源装备行业所借鉴。本报特别邀请能源装备行业的学者专家及一线企业负责人,畅谈“高铁”发展成就对加快发展能源装备行业的启示。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仅用5年,中国高速铁路就突破了2700公里,平均运营时速逾300公里,不仅总里程与运营时速双双跃居世界第一,技术体系还赢得了美国、俄罗斯等传统铁路强国的垂青。从“赶超”到“领跑”,中国铁路在短短5年时间里,实现了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的完美转身,演绎了自主创新的“中国速度”。

  引进先进技术体系

  本世纪初,中国铁路被嵌入了一个尴尬的历史坐标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横坐标上,铁路已经驶入了高速时代。在我国铁路自身发展的纵坐标上,列车平均时速仅55公里,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铁路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国情要求必须尽快发展大运量、低能耗、占地少的高速铁路。”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说。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道部执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一套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式”应运而生。

  “高铁模式”突出了自主创新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引进的是占据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避免企业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谈判的主体由一个个单打独斗的企业转变为唯一的战略买家——铁道部。全国铁路市场被集中起来,谈判砝码由单独的指头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拳头。“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通过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感慨地说。

  经过艰苦细致的谈判,中国引进的技术涵盖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机车车辆技术,而转让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降低了15%以上,保证了技术引进的“质价双优”,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创新平台打造“中国速度”

  以低成本引进的先进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技术,为掌握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高铁中国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技术可以买,但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 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说。

  中国高铁的研发生产,打破了门户之见,主管部门、科研院校、中外企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仅使高速铁路技术研发拥有了一支响当当的国家队,还使得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曾受邀去青岛试乘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试乘当晚用餐时,这位将毕生心血献给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向张曙光提出,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与飞机起飞的时速相近,空气动力学研究将成为高速列车技术的重要突破口,应尽快研究。

  5分钟后,“采用空气动力学措施作为高速列车辅助控制手段预研”项目立项了。7天后,项目协议便签署了。2个月后,北车集团唐车公司已经根据他们的报告对高速列车的受电弓进行了初步改造,新车已开上了京津城际铁路,并一举创造了世界高铁最高运营时速。

  如今,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在中国,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在中国,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速铁路还在中国……

   石油石化装备业要强化创新能力

   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在金融危机之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当时的年增长率高达30%—50%。金融危机之后,年增长率降为15%—20%,出口也下降了15%—20%。石油石化装备是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我国目前已经能够生产出达到国际水平的12000米钻机,9000米钻机也有少量出口到欧美,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在下游产品领域。

  油石化装备需要从其他行业的发展中汲取营养,获得有益的借鉴。

  我国高速铁路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几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对于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来说,也有不少启发。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引进,但更离不开引进之后的吸收和创新。石油石化装备行业也讲自主创新,但就整体而言,与高速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还有差距。

  改革开放之后,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沙漠等领域延伸,为此引进了不少与海上石油、沙漠石油开采相关的技术和装备,但由于更多的停留在引进层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致使这个领域的很多专利仍被国外所控制。此外,我们的产品开发速度也要慢很多。开发一整套产品,美国平均的周期是1—2年,而我国需要3—5年。

  二是要创中国自己的品牌。高速铁路已经初步显现出我们的品牌效应。石油石化装备业同样迫切需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

  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竞争上升到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因此,在提高设备性能、质量的同时,还要提升品牌的价值。要由单纯生产型向现代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打造“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和大规模、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高速铁路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投入。而在石油石化装备领域,国家和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都不够。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要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国内的研发投入仅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3%。

  相比上游的钻采装备,我国的下游石化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需要在这个领域着重投入。

  目前,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宏观规划做的不好,缺乏全国一盘棋的规划,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并没有花在最需要的钱的技改方面。未来,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必须做出调整,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促进其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把有限资金用于关键技术研发

   近些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速度很快。目前,中国高速铁路不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技术水平、运营管理,都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能源装备行业很多有益的经验。

  能源装备行业要想借鉴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就必须理清高速铁路短短几年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一是有市场需求做支撑。运输及城市交通改善对此有极大需求。二是国家对发展高速铁路给予了重大支持。三是有铁道部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

  与高速铁路发展路径类似,我国的能源装备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以大容量机组为例,“一五”、“二五”期间,60%以上需要进口;“六五”、“七五”期间,50%以上需要进口;“九五”、“十五”期间,80%以上已经立足国内;“十一五”期间,90%以上已经立足国内。

  能源装备行业需借鉴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经验。首先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做高铁的国内主要是两家:中国北车公司和中国南车公司。因此这就保证了研发资金的投入比较集中,不会成为“撒胡椒面”。

  能源装备粗略划分,就包括了电力装备、煤机装备、石油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涉及面广,品种多。这就更需要在能源装备的科研投入上不遗余力。将有限的科研资金集中于最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上。

  其次,从涉及的技术领域来看,高速铁路在技术上相对单一,容易明确主攻方向。

  能源装备技术比高速铁路更为复杂,点多面广,就更需要明确方向,对主攻方向投入“重兵”。

  最后,高速铁路很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比如从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跨国巨头引起了一些关键技术,从而实现了超越。实际上,与高速铁路一样,能源装备业也走过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道路。

  我国能源装备行业起步早,发展时间比较长。因此也摸索出了一些独特的经验。比如通过关键技术捆绑招标,用市场换技术,实现了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目前,国内的能源装备从整体上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设备的有效利用小时数偏低,自动化水平需要提高等。既需要继续摸索个性化的经验,也需要借鉴高速铁路等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从而实现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高铁”道路适合发电设备制造业

   作为国家电力设备制造支柱企业之一的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所走的道路与我国“高铁”所走的道路有许多相似之处,“高铁”道路发展模式是适合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一要国家支持,二要有先进的技术,三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page_break]

  国家支持是必须的。可以说,没有国家的支持,哈电机公司不可能发展得这样快这样好。哈电用30年的时间使我国的发电设备走过了国外100年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哈电机公司的水、火电产品单机容量最大为30万千瓦。到今天我们的产品单机容量达到了70万千瓦,现在开发生产100万千瓦级的产品。公司制造的大型水电机组,约占国内生产的大型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2,汽轮发电机约占国内生产的大型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3。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加拿大、美国、巴基斯坦、日本、伊朗等24个国家。

  但在去年经济危机中,国家采取拉动内需策略,“高铁”是受益者。而发电设备制造业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巨大影响,一些项目的停建或者缓建对我们构成了冲击,合同签约额由2008年的120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70多亿元,产品产量2008年高达3500万千瓦,2009年降到2600万千瓦,这在同行业中还算好的。其实,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缺电国家,但电站建与不建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只能在现有的“蛋糕”上做文章。未来几年,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到底怎样应对市场形势仍是重要课题。“蛋糕”就这么大,竞争异常残酷。

  引进先进技术也是必须的。以三峡项目为例。在三峡电站的机组项目上,我们始于“左岸”,成于“右岸”。第一期左岸项目有14台机组,当时国家的方针是要求所有参加14台机组投标的企业必须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三峡项目吸引了国际上许多技术先进的大牌公司来投标。最终只有西门子、伏依特、卡瓦那、阿尔斯通、ABB和GE获得了参与的资格。这6家公司形成了两个集团,西门子公司和东方电机厂(以下简称“东电”)是一个集团,阿尔斯通公司和哈电是一个集团。

  由于国家给我们提供支持,我们通过三峡左岸项目学习到了其他国际企业的很多先进技术,使得哈电的整体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正是在左岸项目的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哈电开始了对三峡右岸优化的科研探索。

  优化和创新更是必须的。三峡左岸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转轮压力脉动值偏大。为此,三峡集团公司组织了国内水电专家,调研了当时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使用了国外技术的10家大中型混流式机组的电站,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电站的国外生产的机组都发生过转轮叶片裂纹的现象。三峡集团公司决定宁肯把三峡右岸的招标工作推后一年,也要把这样的问题解决。

  三峡右岸共有12台机组,最终确定3家企业中标,每家4台,国内企业哈电和东电分列其中。哈电在三峡右岸项目中最大的亮点正是在于发电机技术的应用上,这也是后来成熟了的“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运作系统中一大关键技术。此技术避免了三峡左岸机组出现的问题。

  哈电机公司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之路,带动了中国发电设备产品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实现了发电设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核电设备业要整合科研资源

  对于我们核电装备制造行业来说,学习“高铁”精神,重点是学习高铁人“奋力创新,合力攻关”的精神。在高铁机车车辆装备问题中,采用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引进少量原装、国内散件组装和国内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核电装备制造行业学习的。

  创新是制造企业的灵魂。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效的工作,AP1000钢制安全壳瓣片的压制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概念很简单,但要达到精度要求却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后来通过多方邀请专家、反复试验总结,最终达到了目标。所以,不搞技术研究,不搞课题攻关,就不能掌握关键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难题都要投入人力、物力去搞研究。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奋力创新外,还需要调动各相关方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提高效率。不要调集力量去搞别人已经搞出来的东西,或者有些工艺步骤别人已经使用过而又去重新研究,这样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企业之间的隔裂。这就需要国家的一种协调机制,来统一组织和调配资源,建立关键技术、工艺、设备、人才的数据库,组织对某一关键设备的科研、试验、生产制造的联合体,缩短制造周期,提升该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

  引进技术不能单打独斗

   高速铁路代表了铁路的发展趋势,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则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新能源的比拼实际上就是技术和装备的比拼。这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阳光电源创立于1997年,在创办初期的5年内,公司通过生产传统电源维持企业发展。之后逐步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每年都会拿出1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并一直坚持至今。目前,阳光电源获得30多项国内外认证及资质,拥有50多项重要科研专利和成果,这与持之以恒注重投入和坚持不断创新密不可分。

  和高速铁路一样,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大局下,新能源产业才得以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离不开国家的能源政策的实施。

  作为国内新能源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阳光电源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阳光电源抓住荒漠电站建设及国家“金太阳”工程的时机,实现了销售的逆势上扬,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82.8%,产品占据国内60%的市场份额。坚持不断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是公司赢得今天局面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继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国家体育场后,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还先后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BIPV光伏电站等一系列光伏电站,并批量出口至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与此同时,风能变流器等风电产品也先后成功应用于各地风场。阳光电源正依靠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探寻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并不矛盾。我国高速铁路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实现超越,是通过吸收了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4家世界高铁技术巨头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我们才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

  以往国内企业引进技术时,喜欢单打独斗,结果被各个击破,付出很高代价,核心技术也没有拿到。高速铁路在引进技术时,没有走这条老路,而是“指头变成了拳头”,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以最低的成本赢得了最核心的技术。这对新能源装备业也颇有启发。

  新能源装备企业与传统能源装备企业相比,更加势单力薄。在引进技术时,也就更不能单打独斗。只有整个行业形成合力,才能为国内的新能源装备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