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他山之石:物联网勿走日本泛在网老路

http://www.gkong.com 2010-04-07 14:1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物联网”一词在去年诞生后急剧升温,而早在1999年,日本就出现了“泛在网”一词,两者异曲同工。那么,从起步较早的日本身上,我们得知政府多头管理与市场约束导致技术应用停滞不前。请看:

  物联网,勿走日本泛在网老路

   “感知中国”使“物联网”一词在中国的关注度急剧升温,在热议的人中,有些人的感受可能格外与众不同,宋海刚和王欣荣就是其中两位。对于“物联网”的火热,他们二人的反应是“大吃一惊”。

   事实上,他们如此反应丝毫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单位――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宋海刚博士是主任咨询顾问,王欣荣任部门经理、主任咨询顾问。早在2006年、2007年,野村综研(上海)就分别在北京、大连举办过泛在网研讨会,但在当时的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有人认为是在炒概念,由于太过超前,结果就没有坚持下去。看到今天物联网如此火热,野村综研可能多少因阴差阳错有些懊恼。不过,野村综研也并非一无所获,正是由于此前的铺垫,以及在日本推广泛在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野村综研(上海)得以以观察员的身份率先成为中国传感网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

  时间差,惊人的巧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海刚和王欣荣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泛在网”一词。据他们介绍,早在1999年,野村综研前任理事长村上辉康就提出了泛在网的概念,从此被誉为“泛在网之父”,他现在担任野村综研泛在与物联网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一职。2001~2002年,野村综研在日本先后出版了一套3本的关于泛在网的书籍。

   据介绍,这些年来,日本的国家通信发展战略也是在发展中逐渐演化的,从最初的e-Japan1、e-Japan2,到2005年的u-Japan,再到2009年的i-Japan。有趣的是,i-Japan计划的初衷是为“傻瓜”设计的,因为此前的通信应用战略要求使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IT知识,但老人、孩子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结果无法享受到IT带来的便利,于是提出了i-Japan,即要让网络带来的便利像空气和水一样,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享受到。

   在关于物联网的讨论中,一些人对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的概念争论不休,如果从粗线条的框架来看,传感器网、物联网、泛在网之间应该是一个由小及大的包容关系。尽管宋海刚和王欣荣也觉得现在物联网有些太热了,但他们坚持认为,目前中国提出发展物联网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的论据是,中国现在的网络基础大约相当于日本2001~2002年的水平;中国2009年手机用户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日本2001年的水平相当;中国在去年开始推广3G,而日本的3G是在2001年开始的。用宋海刚的话说,“虽然是不很严密的比较,但却是很有意思的巧合,它们的时间差大致一样”。泛在网的雏形在日本是2001年出现的,而中国在去年提出了“物联网”,时间差同样基本吻合。

  他山之石,日本的苦恼

   尽管日本发展泛在网起步较早,但谈及泛在网的进展情况,宋海刚和王欣荣都非常不满。“这些年日本做了很多试验,许多成果非常优秀,但因为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化的政策体系或制度体系,导致很多成果昏睡在那里,没能商业化。这一点韩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宋海刚说。

   日本的泛在网受阻于成果的商业化。众所周知,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老大难问题,每论及此,人们往往会说日本和韩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榜样尚且如此,那物联网在中国的前景是否也不容乐观呢?

   “恰恰相反!”王欣荣的回答让记者感到非常惊讶。面对记者的困惑,他解释到:“日本真正的泛在网试验从2003年就开始了,但未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日本的体制决定的!”据王欣荣和宋海刚介绍,日本管理泛在网发展的机构有3个:分别是管技术的总务省(相当于我国的工信部)、管频率和网络资源的文部省、负责产业化的经济产业省(相当于我国的商务部),由于三个部门多头管理,结果在技术推广时得不到文部省批的频率资源,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局限在试验区应用。王欣荣说:“中国政府拥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可以避免出现日本所面临的问题。”

   当然,多头管理并非导致泛在网在日本停滞不前的惟一原因。王欣荣不无遗憾地说:“许多日本企业比较闭塞,国际化水平不够高,虽然泛在网相关的技术很好,但不愿拿到国外去,只想在日本国内应用。除了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外,由于老年人多,日本市场本身是个萎缩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自然无法实现规模化。”

   此外,在王欣荣看来,泛在网也是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人们的个人隐私。他说:“在日本,许多人非常重视所谓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他们不愿意时时刻刻都被监控,为此人们争论不休,这也是影响泛在网在日本全面铺开的原因之一。”结果,许多泛在网的试验方案只能以“小学生和老人作试验对象”。

  显然,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现在发展物联网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宋海刚兴奋地说,“我们认为,2010年是中国的物联网元年,会改变10~20年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我们对此报以很高的期望。”

  物联网,须突破哪些瓶颈

   在看好物联网在中国的前景的同时,宋海刚和王欣荣也对未来中国发展物联网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我们在中国一直呼吁,技术和标准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比如物流的标准应该是无国界的,其最终的出口一定要与全球公认的标准相匹配,即在坚持民族标准的基础上,要能够和外界互通。”宋海刚说。

   除了标准要考虑到国际衔接,在技术方面,中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尽管物联网在技术方面大部分已经成熟了,但个别技术需要突破,中国亟待突破的就是传感器与芯片研发生产。传感网是整个物联网的基础,但我国在传感器的研发和制造集成上却明显落后,据业内人士说:悲观的人认为与国际相差20~30年,即使乐观的人也认为要相差7~8年!

   因此,尽管目前物联网非常火热,但“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是遥远的,至少是在2015年之后”。宋海刚说:“2010年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希望爆炸式的发展是不现实的,现在有点浮躁和炒作的嫌疑。中国的物联网只能争取局部突破,全面开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宋海刚认为,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应用方案和思路。不过,这一不足中国可以从近邻日本那里得到弥补。王欣荣说:“日本每年都有u-Japan大奖评审,日本一些企业研究了七八年,有一些非常好的成果,我们野村综研愿意搭桥,帮助这些日本企业把自己的优秀成果推广到中国,在中国实现这些成果的产业化!”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