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寻找成都医疗器械产业亮点

http://www.gkong.com 2010-04-12 09:34 来源:成都日报

   尽管成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现状并不乐观,但仍能看到这个产业蹒跚前行的背影。据成都市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为1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亿元,销售收入15.59亿元;2009年,企业数量增加到19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接近20亿元。

  单从数据来说,成都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仍然亮点纷呈,不仅因为其区域分布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趋势,也不只是产品门类在全省独占鳌头,更重要的是部分企业和产品已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备了较为强劲的竞争力,而这股力量正在成为成都医疗器械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发展的主力资本。

  产业集群优势雏形凸现

  谈起全市医疗器械的整体情况,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处负责人如数家珍。显然,全市医疗器械的详细图谱在他心中已有清晰的轮廓,只要确定了强力的发展举措,现实的软肋将在重点发展的方向和布局中逐渐强壮。

  据介绍,在全市现有的192家生产企业中,国家重点监管企业16家,省重点监管企业47家,其中生产三类、二类产品的企业169家,一类企业123家。从产品注册来看,全市1—3类产品共746个,其中三类产品104个,二类产品在全省现有的403个中占据了313个,一类产品329个。这些产品涵盖了注输器具、高风险植入材料、血液循环处理设备、义齿加工、诊断试剂、卫生材料、消毒灭菌设备、护理手术设备、软件等多个门类。同时,迈克生物、新津事丰、瑞琦科技等5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少数几家企业的出口创汇去年也实现了30万美元。

  而从成都市科技局的统计情况来看,虽然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遍布18个区(市)县,但向区域集中的产业集群趋势已经雏形凸现。截至2008年的统计表明,高新区38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91万元、武侯区36家实现54558万元、郫县4家实现8785万元,其余的双流县21家、青羊区14家等。在3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区占13家、双流县占7家、郫县占4家。无疑,这种格局对医疗器械产业的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场竞争力锋芒初露

  其实,现代区域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以企业个数多少论英雄,而是要从企业整体实力以及单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体现。而在“成都造”医疗器械产品中,血液成分分离机、血脂分离仪和分离器、可吸收骨螺钉、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真空采血管、管式化学发光检测仪及试剂等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据了解,四川迈克生物科技公司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临床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及生产企业之一。新津事丰医疗器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并在西部同行中率先通过欧盟CE认证。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输采血设备生产基地,是国内目前唯一能全套提供输采血设备与耗材的制造商。四川国纳科技公司生产的长段承力脊柱修复体、仿生椎板,奥泰医疗系统公司开发的医用磁共振系统(MRI)填补了国内空白。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公司的可吸收骨螺钉属国内独家生产。华西医科大学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的人工种植牙技术国内领先。北京博奥生物公司分子诊断独立实验室及生物芯片产业化基地也成功落户。

  与此同时,全市还拥有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国家医用植入器械工程和检验评价中心等知名医疗器械研发和检验检测机构,在生物医学材料、输血器械、植入器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开发了或正在开发生物活化改性人工关节(骨)、可吸收椎体融合器、可吸收止血夹、艾滋病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盒等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器械,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作为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产物,医疗器械产业对医学、材料学、生理学、机电、化学工程等多学科配套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在支撑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显然,眼前的优势并不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资本,国内其他重点区域产业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行业资本巨头的快速应变能力,同样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有关业内人士明确指出,只有清醒地正视劣势和优势,从而扬长避短,这才是成都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辨决策的必由之路。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