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智能医疗”:明天,我们可能这样看病

http://www.gkong.com 2010-04-22 10:23 来源:中华工控网

▲美国全国儿童医疗中心的“小熊医生”在为一名儿童“诊病”。(资料片)

   “看病难、看病贵”,在美国也是如此。

   从上任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决心对美国的医疗体制动一次大手术。这并非美国总统第一次推动全民医保,从杜鲁门到克林顿,多位美国总统都致力于推动医保改革,却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奥巴马能成功么?

   或许,医疗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智能化革命”,能帮他一点忙。

■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

   所谓“智能医疗”,是从消灭处方纸开始的。奥巴马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500亿美元推动进一步采用医疗信息技术,这个计划将会包括对电子处方的额外激励措施。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从2009年5月开始,美国的官方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开始实行一种新的措施:向那些为病人开电子处方的医生支付奖金。此外,一些私人医疗保险项目也开始提供额外奖金,以及数字手持设备等免费设备。一个科技公司组成的联合会正在向医生提供免费软件,鼓励他们抛弃传统的处方纸签。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使用电子处方的医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了大约7万人。从2012年开始,不开电子处方的医生得到的Medicare理赔款将减少1%,这一比例到2014年之后将提高到2%。

   推动电子处方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并实现对用药成本的控制。医生用电脑或是数字手持设备,通过一个加密网络将处方直接传送至后台,通过在医院、药店和卫生管理当局联网共享的数据平台上进行统一登记和共享查询,电子处方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到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源,还可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冲突引发不良反应。

   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处方系统了解到病人目前的药费负担,从而决定是否选择比较便宜的药品。由于直接与医保系统联网,患者也可以对自己的财务负担有一个明确的预计,决定是否选择某些不在报销目录之内的新药、特效药。在今年4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医生通过电子处方选择仿制药或较廉价药物,可以使每10万名病人每年的药费减少84.5万美元。

   如果说电子处方系统还仅仅是考虑药品信息的共享和协作的话,那么数字化病历系统就可以更为全面地解决跨地区就诊报销等问题。有许多厂商目前正在瞄准这一市场。

   数字化病历系统可以使为患者进行诊断的任意一位医生,通过登入系统来了解病人的所有过往病史和医学诊断材料,包括X光片、化验结果、用药记录等等,免去了每到一家新的医院就必须不断重复诊断、化验的过程。这不但可以节省救治时间,还可以将高昂的仪器诊断费用降低。

   奥巴马和美国前总统布什两人都承诺要让数字化病历在2014年之前实现广泛应用,但这一目标想要实现还有相当大的阻碍——《新英格兰医学日报》发现目前美国只有4%的医生在使用“功能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作为鼓励,Medicare将从2011年开始向那些以“有用”的方式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发放奖金。

   但也有人担心信息技术在医疗诊断系统中的应用,会对不法分子利用病人的信息牟利产生“激励”作用,比如利用数字化病历中向医生开放的整容手术经历、服用抗抑郁药品等信息来要挟公众人物。

■下一步:医疗协作平台

   如果以数字化病历和电子处方系统为基础,整合成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然后进行联网,再拓展到单个医院之外的社区、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共享,就可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医疗协作平台”。

   在中国,上海市长宁区已经建立起了“区域医疗信息管理与交互平台”,社区医生可以通过PDA这样的手持设备直接上门为患者进行巡诊。这样的平台有什么作用呢?

   专业人士分析,有了完备的、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之后,通过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针对自己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的上门服务;患者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预约门诊、日常医疗咨询,而不必大病小病都跑去医院,浪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检查,这样也避免了类似“三甲”这样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社区小型医疗机构则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网络,对患者进行地理定位,发展“家庭病床”和日常陪护巡诊业务。

   这样的平台还可以用于更有效地进行公共卫生管理。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例,通过医疗协作平台,患者在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之后便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报告,然后有关方面便可以迅速地根据患者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来制定相应的隔离、诊断和治疗措施,并能有效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跨地域流动带来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问题。

   更重要的是,医疗协作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医疗机构的治疗和收费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艾丽斯·里夫林就曾指出,美国医疗费用高涨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医疗成本没有约束机制,比如心脏病人送到医院治疗,需要医院和好几个医生参与,院方和医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开价,所有的开支都可以报销,没有成本控制。

■有人想得更远

   6月8日,苹果公司展示了iPhone手机的新功能:生命体征监视器。通过一个外置传感器和应用软件的配合,它可以让医生利用手机来随时跟踪病人的病情,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通知要求医疗帮助,此外它还像动态心电图一样随时记录用户的生命体征情况。

   患者在未来完全可以实现将自己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装进手机里,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日常的医疗咨询,手机还可以提醒患者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服药计划。而医生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开电子处方、书写病历、管理病人信息,甚至和病人进行远程视频诊断。

   对此,有人想得更远。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认为,随着新型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患者不再需要到专业医院,便可以在诊所、医生办公室,甚至护士那里得到治疗,这样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成本才可能大幅下降。他说,那种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大医院已经变成了一种过时的玩意。不但如此,这样一套模式还在阻碍新技术的实施。在他看来,当下的医院体制是靠患者生病来赚钱,而不是靠为患者保持健康来赚钱,所谓“病人越多,病得越重,医生越有钱”。他断言,只有通过革命性的新技术来使医疗过程变得简单化,才能够使得医疗成本被普通人所接受,社会医疗体制才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服务品质。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