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院士论坛举行

http://www.gkong.com 2010-06-10 16:56 来源:哈工大报

  6月5日上午,由计算机学院模式识别中心承办的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院士论坛在一校区邵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郭爱克、陈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分别做客“90周年校庆•90名家讲坛”,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信息与智能科学的奥秘。

  副校长周玉出席了报告会,在发言中指出信息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哈工大是以工科见长的院校,对应用学科非常重视,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略显薄弱,此次讲坛为大家深入感受理论与应用学科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李衍达: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造生命已经不再遥不可及,生命的智能对人类来说也已经不再神秘。“唯有从信息学的观点研究智能才能触及生命智能的本质。”李衍达如是说,“生命智能在于意识的产生,无论是薛定谔的‘量子力学’,还是克里克的‘遗传物质’,都是对意识之源的探讨。而信息学研究的是意识的产生机制,唯有机制相同,才会有等价的功效。”

  在提问环节中,一位同学问及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超越自然智能。李衍达说,在近期,电脑不可能超越人脑,其原因在于人脑具有自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通过遗传进化将经验进行积累和优化。在这些方面,电脑和人脑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待人工智能真正能够像自然智能一样具有学习和进化的功能,电脑将有可能会超过人脑。相信人们应该有迎接这一时刻的准备。

  郭爱克:抉择的神经经济学和神经计算原理

  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生命中各种各样的抉择,面临抉择的时候高等动物的大脑将何去何从?郭爱克提及自己曾致力研究的果蝇抉择实验,所谓“抉择”,分为感知上的判断和基于价值的选择,前者在遗传学上已有突破,后者却更有价值。

  郭爱克提到了“脑认知科学”,人脑具有超过1千亿个神经元,恰似包容了一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的星体很少存在沟通,但人脑的每个神经元几乎都会发生联系,这说明人脑的构造复杂程度极高。面对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人们将如何解释其中的奥秘呢?人脑的确足够复杂精妙,目前,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研究一些高等动物的大脑来揭开人脑的奥秘。

  陈润生:生物信息科学的概况与发展

  遗传密码就是在DNA上的碱基序列。对于一个人来说,遗传密码由约30亿个碱基构成,如果用一个字母来代表一个碱基,将一个人的遗传密码编纂成册的话,假设按每页3000个字母,每册100页,也要编成一万册。那么,生物信息科学在这浩瀚的基因密码海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陈润生介绍说,通过实验手段,人们只能连续读取500至1000位遗传密码,这势必要对DNA进行切割,但“拆庙容易建庙难”,如何将支离破碎的基因碎片重新拼接并获得完整的遗传密码呢?生物信息学提供了解决DNA拼接的问题的方法——遗传密码好比一本书,把书撕碎,如果没有副本,基本不可能复原。生物信息学方法解决拼接问题的原理好比将两本书以不同的方式撕开,通过互补配对的方法将其复原。

  “但生物信息科学远不止于此,还用于标注DNA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等。”陈润生认为,对于人类来说,基因密码是一本人造天书,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破解的生物遗传之谜。

  李德毅:云计算热点分析

  现在,“云计算”已经成为网络上越来越火的词汇。什么是“云计算”?李德毅说,要理解云计算,先要理解什么是“云”。目前,各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云生态”。客户的需求好比阳光,各种信息中心或信息平台好比江河湖海,在“阳光”的照射下,信息的江河湖海,蒸发成云滴,就好比服务弥漫在整个空间环境。云滴在空中聚集成“云”,这样看来,“云”也就是服务的集合,“降水”即按需索取。

  “网络相册通过存储和分享照片,存储中心的动态管理被虚拟化了;网上开店和淘宝已成为日常生活,商店被虚拟化了;维基百科提供知识交互平台,大众只关注内容,词条的管理和更新机制被虚拟化了……”李德毅列举生活中的“云计算”,并指出,时代在变化,云计算也为软件工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