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

http://www.gkong.com 2010-06-22 16:2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文海一席谈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文海。

    记者: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刘文海:从深层次上看,这项重要工作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也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从公共投资、项目安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记者: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刘文海:科技、教育、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当今时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就产品的制造能力而言,我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但就财富的创造能力而言,我们则逊色很多。未来要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必须具备一流的科技实力,包括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当前,西方各国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也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适时布局,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因此,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一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能够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选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二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记者:为什么说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刘文海: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并且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四是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五是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记者: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刘文海: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社会保障不仅是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一是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12字方针。二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扩大覆盖面;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三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合理划分三方责任,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

    记者: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为什么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刘文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事业发展主体方面,社会力量兴办了大量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民办社会事业机构,初步形成了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方面,注意区分社会事业领域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并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确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更与改革滞后有关。因此,需要通过推进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