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时代的抉择——中关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才篇

http://www.gkong.com 2010-07-14 11:5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 中关村,时代的巨子,凭借几十年积淀,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纵向历史与横向世界的交叉点上,分析现状,预测未来,调整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位置,设计走向下一个目标的最佳态势。

  如何加强规划引导?如何突出战略重点?如何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中关村,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示范引领,造就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并推向改革前沿。

  无论攻坚战,还是持久战,靠IT产业“起家”的中关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直在求生求变。作为国家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注重发挥政府以及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产业促进机构、孵化器等市场其他要素的作用。

  美国好莱坞,已成世界“造梦中心”。

  在很多人眼中,“造梦中心”带来情感、想象力、信仰与追求,带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安慰。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他的“梦工场”。

  2009年9月25日,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被授予“中关村高端领军创新人才”称号。

  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而今再次华丽转身——回到中关村创业。

  “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我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真的害怕来不及了。”李开复说。

  对旧有体系进行扬弃,对束缚心智的痼疾进行超越。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来临时,打赢攻坚战,打赢持久战,成为人们必须翻越的厚重高墙。

  中关村一直紧握时代脉搏。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未曾改变对于人才的渴求。

  中星微的邓中翰,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土人设计的俞孔坚,普罗吉生物的罗永章……有数据统计,出国的留学生和回国的海归中,2/3和中关村联系密切,他们或就学于中关村,或工作在中关村,或创业在中关村。

  众里寻他千百度:人才的时代

  貌不惊人,俞永福却真真非同寻常。

  “不愿再做旁观者。”作为优视科技CEO,俞永福有梦,“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会,成为领军企业。”

  瞄准全球?说来容易,实是庄严抉择。

  谈起过往30年变迁,俞永福认为,存在三个王朝。

  第一个王朝,关键词是硬件;第二个王朝,关键词是软件;第三个王朝,关键词是软件服务化。“第四个王朝将属于移动互联网,不过尚未诞生代表企业。”俞永福称,“对于优视科技而言,仅仅占领中国市场显然不足。”

  背倚中关村,优视科技有着人才的天然积淀,并已开发英文和俄文两种产品。

  面对发展5年就开拓国际市场的质疑,俞永福称,中国互联网公司走出去基本上都是和国际巨头进行巷战,移动互联网仍存在快速占领的机会。

  先占领新兴市场,再逐渐包围成熟市场,是优视科技国际化的策略。

  俞永福不甘寂寞。中关村不甘寂寞。

  作为中国高新区的佼佼者,中关村是信息人才的“磁场”,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创业的“气场”。

  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关村每两个工作日就诞生一家留学生企业,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占全国的1/4。

  正因如此,全世界的著名企业把中关村作为登陆中国的“坚实跳板”;

  正因如此,中关村汇聚了20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寻梦;

  正因如此,1999年以来,已有10000多名留学生创立了5000多家企业,百度、中星微、搜狐等已成信息时代中国的旗帜。

  中关村上地十街,搜索框大厦。

  从7人到7000人,从投资1000万元到市值1000亿元,百度用10年书写了一部科技企业的奋斗史。

  “最有价值的是人。”当李彦宏将“找最优秀的人才”作为百度格言时,当“员工可以自己安排上班时间,可以穿拖鞋出席会议,可以在MSN上聊天”时,人才成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不曾迷失的力量源泉。

  俞永福笑了。入选“中关村十大创新创业人才”,是他前行路上的印记。

  与他同时入选的,还有李开复、徐广涵等。李彦宏则因“框计算”平台入选“中关村十大领军企业家”。

  人才的渴求,注定成为时代的抉择。

  目前,中关村共有吴洪流等2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27人,占比超过全国创业类人才入选总数的1/6;宣奇武等43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的80%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108万人。

  命运的印记:又见“科技城”

  于泓充满活力。

  这种活力,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动工与日俱增。

  “以前,我们提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未来科技城里,产学研将走向真正的一体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结合,而是要实现科研成果和企业利益、命运的一体化。”作为北京市昌平区科委主任,于泓坦陈,“汇聚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未来科技城最突出的特点。”

  中关村,无法忘记“科学城”。

  毕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出“科学城”,曾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或许,用“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来解释毅然舍弃干部籍、舍弃职位职称、走出科学城的知识分子,是非常蹩脚和不准确的。

  他们思考的焦点与动机的内核,早已超越了“饭碗”,进入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

  无论柳传志,还是陈春先,在科技与经济的激荡里,在内部与外部的撞击下,无不在改革浪潮里寻求新的坐标。他们出走“科学城”,在“电子一条街”的躁动中走来,走向“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今天。

  2009年7月28日,随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挥锹奠基,由14家中央企业共同建设的“未来科技城”动工兴建。

  中关村再一次与“科技城”关联。只不过,这一次,人们将不再出走。

  于泓介绍,“未来科技城”将引进10位左右在业内有重大影响、具有科技研发国际前瞻力的战略科学家,集聚100位左右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旺盛创造力的研发领军人才,培养1000位左右精通研发技能、掌握关键技术的科研骨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并成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

  中关村未曾改变对于人才的渴求,并以自己的命运参与社会的命运、参与中国的命运。

  对于李开复而言,或许,中关村创业的抉择,单纯得像花季少女。

  一是跟他喜欢的年轻人在一起,通过遴选、培养而把经验传授给创业者,来继续实现其青年导师的理想;

  一是将他喜欢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聚合在一起,辅之以公司的天使投资,从而为整个“创新工场”创造利润。

  李开复无疑在挑战自己。

  “创新工场”,能否成为“哈利•波特的魔法书”,从而产生“改变世界某个细枝末节”的魔力?

  这当由历史作答。

  当“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铺张开来,当李开复们将自己的“本色”逐渐延伸,中关村千千万万人才大军,注定会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未来科技城的周边,已聚集了中关村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未来科技城发展的腹地支持。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发挥政府、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产业促进机构、孵化器以及现有高端人才等主体作用,中关村要利用多种渠道与高端人才对接,更有针对性地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