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http://www.gkong.com 2010-07-14 14:3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

  编者按:从企业“小循环”,到行业“中循环”,再到区域“大循环”,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是我国的全新尝试。在我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方式构建的市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甘肃省发展省域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参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区域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经济将如何构建?我国将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上作出哪些尝试?请看本报记者为您展现这一崭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区域循环——

  大量增加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纵横融合,形成行业联动和区域互动

  今年3月15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区域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个循环经济园区是国内唯一布局在藏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

  而去年12月24日,我国首个省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覆盖甘肃全省的总投资为2133亿元,用于发展72大类重点支撑项目。

  2005年起,我国就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行业范围以及小区域范围内都进行过试点试验。但在甘肃省以及柴达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规模宏大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不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史上也未曾有过。

  此次,区域循环经济的提出,相比于小区域而言,设计范围远远扩大了。相比于行业循环而言,区域循环的设计大量增加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纵横融合,形成行业联动和区域互动,将大大提高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深加工的能力。

  这对于我国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

  要围绕氯元素构建一个大区域的循环产业链,想办法将氯回补柴达木盐湖

  青海省柴达木地区位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面积约25.6万平方公里,有盐湖30多个,有86种矿产资源,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也是青海省地方实施三江源保护重要的财力支撑地区。

  “把柴达木地区作为一个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来由国务院批复,是因为青海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这里,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盐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青海主要有两块经济区,一块是以柴达木盆地为核心的海西区,另外一块就是西宁地区,其他地区在功能划分上基本是禁止开发的。只有大力支持这两个地区,才能使青海全省的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三江源。然而,西宁地区靠近黄河源,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因此选择了柴达木地区。但由于这里的生态比较脆弱,所以只有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才能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又不会使当地生态退化。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该地区具有资源品种多、组合好的特点,有利于区域性大规模整体开发、多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根据《规划》,试验区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

  据了解,在柴达木盐湖地区,钾、钠、镁、锂、溴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属于国家战略资源。例如,钾元素(用于生产钾肥,我国自给率不到30%)是我国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锂元素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关系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柴达木盐湖里提取钾的同时,会带走大量氯元素,造成盐湖的氯失衡。”齐建国说,因此,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环境,就要围绕氯元素构建一个大区域的循环产业链,想办法将氯回补盐湖。但构建这样的产业链经济效益比较低,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

  甘肃——

  发展覆盖全省的区域循环经济,摆脱初级原料供应者地位

  甘肃是我国资源大省,在174种已探明矿产中,10种储量位列全国第一。然而,甘肃却是我国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全国GDP排名倒数第三;甘肃也是工业能耗较高的地方,据统计,2008年,甘肃省万元GDP能耗为2.01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2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7倍。

  甘肃的资源优势为何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专家认为,由于缺乏下游产业链,工业技术水平较低,甘肃只能对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直接向东部发达地区输出,而返销回来的制成品却是当初输出价格的数倍,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剪刀差”。东部地区虽然缺乏资源,但有大批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价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因此获得了很高的产品附加值。

  “所以,高起点、按省域来规划建设区域循环经济,打造高效、环保、大纵深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联动、大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是甘肃摆脱初级原料供应者地位,实现跨越式绿色发展的最好出路。”甘肃省工信委环资处处长张锦良说。

  如此规模的省域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应如何战略性、系统性地推动?“要与‘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建设以兰州、白银等城市为中心,以平凉、庆阳等9个城市为两翼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组团发展,整体推进。” 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强调,必须打破地域、所有制限制,在全省打造循环经济大链条。

  在我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方式构建的市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甘肃省发展省域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参考。

  据介绍,金昌市依托工业园区,以金川集团公司为龙头,以当地丰富的硫化铜镍矿加工为主线,通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先后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江阴天宇镍网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加盟,延伸出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等6条产业链,产业链通过产品、废弃物、电力、热能等进行纵横耦合,建起了网状的区域循环格局。

  “甘肃目前应该着重于‘增链’和‘补链’。在‘建链’、‘增链’、‘补链’的过程中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资源共享,即相互间能够共享原材料、设备和基础设施等;二是废物变原料,即一方的生产废弃物能够成为另一方的生产原材料;三是生产过程的耦合,即相互间的生产环节能够有效衔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

  齐建国表示,区域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需要政府参与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运行了,政府可以逐步退出,但在发展初期,尤其是涉及资源再配置时,政府必须发挥重大作用。

  开启“区域大循环”时代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

  区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并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重新调整、组合、聚集

  区域循环经济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2005年以来,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相继启动两批共192家循环经济试点;北京、辽宁、江苏等11个省(直辖市),宁波、铜陵、贵阳等20个城市,被列入循环经济试点。

  去年12月24日,我国首个省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今年3月15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试验”跨入了“区域示范”和“区域推广”阶段,开启了“区域大循环”时代。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从当前来讲可以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后危机时代新的竞争优势。

  思考——

  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重新调整、组合、聚集

  “从企业‘小循环’,到行业‘中循环’,再到区域‘大循环’,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我国循环经济的区域概念,包括技术和行政两层含义,前者是指以各行业自发聚集形成的技术型区域为基础,后者是指按行政区域加以规划、引导和建设。

  “既有市场、又有政府,这是鲜明的中国特色。”齐建国说,技术区域与行政区域并不完全重合,技术区域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河北省钢铁业循环区域可以辐射全国;而江苏省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形成的循环区域,受制于原料运输成本,有效半径往往不超过50公里。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表示,自发形成的技术区域循环经济虽然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但为了追求利润和控制成本,往往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同时面临着技术、资金、政策和环境成本的制约。

  “例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需要聚集产业,就得搬迁企业,涉及土地、就业、税收等问题,这就需要从行政方面入手,由政府在县、市、省等行政区域内制定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打破旧的经济格局和体制阻碍,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杜欢政说,国外要解决这种搬迁问题无法想象,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难以用如此方式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和减轻环境压力,也能够全面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率。”齐建国说,以钢铁业为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炼铁厂光炼铁,轧钢厂光轧钢,分散布局。炼铁厂把铁炼好后,要将1400多度的铁水冷却成铁锭,然后通过交通工具运送到炼钢厂;炼钢厂又得用高温把铁锭化成铁水才能炼钢,白白浪费大量煤炭。此后,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把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企业都放到一个区域里,用产业链链接起来,铁水能直接通过管道送到炼钢炉,因此节约了大量能源。

  探索——

  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去试,找出适合各区域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处长郭启民说,区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重新调整、组合、聚集。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各异,如何进行合理、有序地布局?

  “上海、北京、山东、江浙等东部发达地区,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主要是解决体制创新和利益平衡问题;而在甘肃、青海、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齐建国说,每个区域的循环经济都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条件来规划、构建产业链,不可能全国统一分工。“只有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去试,找出适合各区域的发展模式,全国范围的循环经济才能取得成功。”

  统筹——

  将做好全国和各地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理布局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放大规模,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在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发展质量上下功夫。”郭启民说,“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全国和各地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理布局,把循环经济规模迅速做大做强。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有8000亿,我们争取在2015年达到16000亿,企业由现在的两万家增加到5万家。例如,目前我国再制造厂家只有14家,2015年要增加到100家以上,再制造的品种将由现在的只有汽车零部件一种,增加到几十种。”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个部门联合下放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对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郭启民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配套循环经济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政策体系构建、专项资金配套、关键技术攻关等。“目前我们和有关部门准备开展全国循环经济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试点,并对之前的循环经济试点情况进行评估。”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如何确保既“循环”又“经济”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

  需要政府与市场同时发力

  “无论东部还是西部省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要结合起来,缺一不可。都应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这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都应积极参与,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撑。区别仅在于,对于西部省份的一次性投入要更多一些,要下更大的功夫来推动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说。

  以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为例。这个产业具有政策、资金、技术密集以及附加值高的特点,应以市场为基础,但不能完全市场化。如废塑料瓶收购,目前我国华东地区有240多万吨收购潜力,共340个收集点,如果不加限制地放开市场,企业一哄而上,收购价格必然大涨,这个行业就干不下去。当然,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针对资源的战略决策和统筹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应由政府还是市场主导,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有经济效益的如汽车零部件等废弃物再生利用,刚开始应由政府启动,制定政策法规,对市场加以培育;随后应以企业为主体,把产业做大。另一方面,如集成电路等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就始终要由政府来主导、扶持。

  发展产业,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是关键

  “既循环又经济,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说。从减量化的角度看,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应该做到产业发展高端化和生产要素高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从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做到资源利用循环化、基础设施职能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和消费方式节约化,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学院副院长程会强认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产业是核心。改造原有传统产业,同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循环经济减量化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的区域布局中,新旧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容易形成发展的“双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课题。

  据了解,如果从物质的循环利用程度上看,目前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但是再生利用的水平,尤其是在再生利用中二次污染的防治方面,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应进行全流程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强调。首先是控制源头——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回收利用的技术障碍问题,使回收利用体系更具竞争力,这是最根本的办法。其次是最短程循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三是大尺度链接——不仅在物质流程进行链接,也可以在能量流程进行链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