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产业升级减少工作机会?

http://www.gkong.com 2010-08-05 17:30 《中华工控网》原创

  导读:FT中文网今日刊载了一篇《产业升级将减少工作机会》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并进行了驳斥。文章称,“我们在叫嚣产业升级的同时要想一想,产业升级实际上是减少工作机会的,而且,高技术那些产品有日本和韩国那些竞争对手在等着我们。他们是传统的出口国家,但由于国内已不再有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未来上升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现在的财政刺激型经济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

  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最坏的结果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上不去(因为竞争不过日本,韩国) ,低技术的劳动力密集附加型的工作机会又流失到越南或印度,内需也打不开缺口,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困难,那就是中国危机来临的时刻。

  补偿性加薪并不是那么普遍,廉价劳动力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的速度也没那么快,所谓的产业转型升级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代工模式历史性的拐点将伴随着阵痛,工厂自动化还将导致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失业……  >>>> 链接原文

  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

  该文的作者说得好,“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上不去(因为竞争不过日本,韩国) ,低技术的劳动力密集附加型的工作机会又流失到越南或印度,内需也打不开缺口,经济增长乏力。”如果还不能真正在内需方面有本质的改革, 还是严重依赖出口的话, 未来可能会出现作者描述的困境。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利用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低端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丧失,低端制造业转型与升级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十五”规划之初,《人民日报》就2001年发表评论员文章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产业升级的问题。文章指出,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扩大内需、加速经济增长的需要。

  产业升级不可避免。时至今日,正是由于制造业水平较低,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造成我们不得不大量引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线和零部件组装产品,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效果。

  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掌握先进的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化”。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作者的考虑的出口行业尤其出口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减少问题,恰恰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表现。国家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此间的问题,所以才不惜代价地推进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由于工业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制造越来越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制造竞争已经转变为产品、制造、营销、资源直至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过去的10到20年,中国制造业过度关注产量提升、产能扩张。现在制造商必须要转向更精细化的生产,更加关注质量、性能的提高。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还不能完全合适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些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始终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徘徊,陷入了“恶性循环”。制造业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与此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有数据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如果一国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甚至市场都受控于外国跨国公司,沦为跨国公司的组装或加工基地,无论该基地有多强,充其量只不过是人家的工厂。虽然近些年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然而,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产业升级创造更多机遇

  生产力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就是制造业不断崛起和壮大的历程。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通过产业升级,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能够终结那些“血汗工厂”,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大量运用,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了工人的安全。

  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当然会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所以转型发展服务业,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因为从业人数最多的是服务业。据了解,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完成,主要发达国家在1990年时,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就业人数已经下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日本、法国、意大利减幅最大。1990年美、英两国农业就业占就业的比重不足3%,而整个经合组织国家,这一比重也只有7.5%。

  自动化推动制造业腾飞

  自动化改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式。随着一系列积极措施的陆续出台以及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制造企业用自动化技术武装“自己”的科技先行之路迫在眉睫,节能环保相关产品技术设备的市场需求也将大幅拉动。

  未来,中国制造业将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不仅仅满足于全球制造业的参与者,而且要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这种变化将导致制造商更快响应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即全厂最优化、快捷的供应链和可持续生产,他们必须更加关注工厂底层自动化系统与软件、IT、ERP系统的融合。

  从外向型的加工制造到面向内需的设计制造,从资源消耗的重化工业到基础建设和低碳工业,金融危机提前促进了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制造业的要求正在从企业IT系统,到全厂优化,到供应链网络整合的演变,其愿景是:把供应链、企业和客户无缝的连接起来。自动化企业要完成这一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将动力、控制、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完美结合。(顽石)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