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新华:与GE分手之后

http://www.gkong.com 2010-08-10 16:32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随着一段反目成仇的“跨国婚姻”终于走到尽头,国内火电自控领域的昔日王者,将以怎样的姿态归来?

  采访还是在李培植的办公室,墙上照旧挂着他的摄影作品。时隔两年再次见面,他清瘦了许多,不过精神很好,神采依然;他握住我的手仍十分有力,说话声音不高,但思路清晰,除了如雪的白发,看不出他已是一个七十七岁的老人。

  古人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或许正是李培植此时的心境。2010年,在了断了与GE的恩恩怨怨之后,他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归老云林,反而高调宣布披挂上阵,再战沙场。

  七十以后的人生岁月,对李而言就宛如一场过山车:从光辉的顶点突然下坠,再准备重新拉起。他甚至很有可能低估了自己达到的高度——直到最近,李培植才从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在卖给GE之前,新华工程在中国300MW火电机组DCS(分散控制系统)市场的占有率,据国外权威机构调研达到了72%,远高于他原先估计的50%。

  然而落差愈大,也愈添悔恨。当初,本以为嫁入豪门能令新华更上层楼,哪知竟是他噩梦的开始。GE不仅没有兑现许下的若干承诺,新华工程的业绩也一落千丈,李培植更是遭到了GE的天价索赔。震怒之下,他决然与GE法庭相见。可当官司打起来,他才发现自己吃了“暗亏”。“它要求我们的东西,(协议里)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而我们要求它的,全是一句空话,也没有相应的罚则,几乎形同虚设。”李培植不知道,那些在“达娃之争”中指责中国企业缺乏契约精神的商业观察家们,会对新华与GE的交锋作何评价?

  尼采早就说过,“世界围绕着价值旋转”。一场飞来横祸让李培植看清了跨国公司也是“只讲利益”。当这桩失败的“婚姻”注定不会有赢家,对峙最终走向了和解。2009年3月,新华集团将所持有的新华工程(GE新华)10%股权出售给GE,此后,新华集团与GE新华“不再有任何瓜葛”。而根据此前的协议,新华集团的不竞争义务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解除,这意味着李培植将可重返电力市场。

  “王者归来”,然而,并没有太多的喜庆色彩。尽管业界对新华的复出报以了极大的期待,但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火电主流机组升级至600MW、1000MW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新华当年打下的国产化江山已再度沦陷,国内火电自控市场又成为进口产品的天下。在最近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一位老领导不无惋惜地对李培植说:“新华(工程)卖给GE这几年,正是中国电力工业大发展的时期;那么好的形势,要是不卖的话不得了啊!”

  李培植也承认,自己错失了一段宝贵的光阴。如今,昔日能重来吗?面对我的提问,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新华恐怕很难再企及像当年那样压倒性的市场份额了。”在他随后的沉默中,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

  不论成败,我想,首先应该向李培植致敬:这个七十七岁的中国本土企业家,仍以他五十岁创业时的激情,正奋力推进DCS在火电、核电、环保、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国产化。请注意,李培植认为难以超越的,是他自己。以当前电力DCS市场的情形而论,新华只消取得当年一半的市场份额,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它还保留了完整的研发团队、工程队伍和制造基地,目前拥有总资产约5.5亿元,员工500多名,犹堪一战!

  过去的经验

  五年后卷土重来,令李培植感到欣慰的是,“新华的品牌还在”。

  彼时,面对西门子等八家国外公司(“八大家”)独占中国电力DCS市场的局面,起初连投标资格都没有的新华,硬是凭着优越的性价比,在“狼群”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并最终收拾河山,竖起了一杆民族品牌的大旗。至今,钟情于新华的用户仍然不少——网络上,常有人问起新华的近况,其由盛而衰的际遇,也引发了一片又一片唏嘘,谈起对新华的印象,很多人评价“东西很好用”、“服务及时周到”,还有人留言称:“看着现在DCS上让人头大的洋文,就会想起新华。”

  在重大装备领域,一家国产厂商能种下这样的口碑,不太多见。这恐怕也是GE这家闻名世界的公司,在100%收购新华工程后,依然在其名称中继续保留“新华”字样的原因之一。(而绝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收购的本土品牌,往往都难逃被“雪藏”的命运。)

  你想必愿意听听李培植的经验之谈:

  新华当年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国家和行业对我们的支持,当然,我们自己也很争气,拿出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

  那时候电力系统只准采用“八大家”的DCS,而且用户普遍不信任国货:使用进口设备,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用担责,而如果使用国产设备,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被追究,谁让你用国产的?这个弊端今天依然存在。

  新华的策略是循序渐进。新机组进不去,我们就先做老机组的改造。因为老厂改造费用不能太高,而进口产品价格又太贵,这就给我们留出了一块空间。从200MW老机组的改造做起,然后进入新机组;再做300MW老机组的改造,最后扩张到300MW乃至600MW新机组。新华以可靠的硬件、方便的软件、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逐步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并不断蚕食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由于我们的出现,进口产品不得不大幅降价,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新华的品牌是怎么打出来的?说来并不新鲜,就像盖房子,别人用稻草,而我们用钢筋混泥土,所以才能盖得高,盖得牢。

  比如我们非常注重硬件的质量。与竞争对手相比,新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卡件及部套都是自己生产,这样从原材料到成品我们可以层层把关,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严格的保障。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DCS在出厂前,要模拟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连续开机3个月。工程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浴盆曲线,它表示大多数设备的故障率,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会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刚投入运行时,失效率往往很高,之后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失效率会迅速降低,然后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最后由于设备磨损或老化,失效率又会急速升高,直至报废。别人的系统都是调试好了就发货,我们的还要运行3个月,增加了很多成本,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把早期失效这一段留在新华,让产品一到用户那里就稳定运行。

  还有我们的软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很多老用户到现在仍赞不绝口。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都是搞电厂出身,非常熟悉用户的工作,甚至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才能做出真正适合他们的产品来。这也是后来新华在进军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市场时采取的办法,引入这些领域的专家参与软件开发,以确保向用户提供的东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除了产品和技术过硬,新华还非常注重服务。过去我们都是电话24小时值班,工程师24小时内赶到现场,先帮用户解决问题,再谈费用。这跟GE收购新华工程以后的做法大不一样。当初谈合作的时候,GE就告诉我服务是最赚钱的,他们想把美国承包服务那一套搬到中国来。所以新华工程被收购后,也是隶属于GE能源的服务部门。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不顾中国国情和用户的习惯,它那一套只能是水土不服。

  然而世易时移。今天,电力DCS市场与五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行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新华也不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市场份额的角度看,它几乎是从零起步。那么,对于准备东山再起的新华来说,当年革命成功的这些“法宝”,是否依然有效?再披战袍的李培植,还能续写从前的辉煌吗?

  胜算

  至少在退出电力市场后转而主攻的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李培植已经部分地证明了,自己仍“宝刀未老”。

[page_break]

  与当初电厂的情形类似,一直以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大脑”——信号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也基本依靠进口。面对国外厂商的铜墙铁壁,新华的打法依然是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李培植首先抓住了家门口的机会:彼时,上海修建从莘庄到闵行开发区的轻轨,该段工程系由闵行区政府投资,而新华的研发、生产、工程服务基地及子公司都在闵行,双方渊源颇深。“他们对我们的实力比较了解,知道我们在电厂做了很多业绩。”李称,“跟电厂相比,轨道交通的控制系统要简单得多。”新华由此获得了公平竞标的资格,并最终凭借优越的性价比中标。有了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就相对容易,新华陆续在上海打开了局面,并据此开始挺进全国。

  污水处理领域的阻力似乎更大。据李培植介绍,国内污水处理企业普遍习惯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来实现自动监控系统,而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型污水处理厂采用DCS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正是新华要做的事情:用国产DCS替代进口PLC。然而推广工作并不顺利,至今未能“全面铺开”。不过2009年底,新华取得了一个重要的“点”的突破:上海南汇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扩建工程“大胆”选用新华的DCS,同时将仪表、控制系统及电气也一并交由新华总包。这意味着新华在污水处理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些新业务的不俗战绩,无疑更增添了外界对新华回归电力市场的期待;毕竟,它在这个领域曾经创造过奇迹。大部分人,甚至包括新华的对手都相信,此番复出它绝不会空手而归。问题在于,传奇能够走多远?

  李培植坦言,业界的瞩目是他目前最大的压力。不过他在内部讲,要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助推新华二次创业早日成功。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李培植并不担心自己的团队,他保留并培育了一支强大的研发、制造及工程服务力量;也不担心新华的产品和技术,这些年,功夫并没有搁下,反而有所精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他真正担心的,是市场风云变幻,让人难以把握。

  与五年前相比,今日之江湖已是另一番天地。随着火电主流机组从300MW升级至600MW、1000MW,市场基本被ABB、Emerson、Siemens等国外厂商占据;至于300MW等级市场,则由于新华的衰落,被另一家国内企业乘势而起,取代了新华国产品牌霸主的地位;几大发电集团也纷纷搞起了自己的DCS,这令独立的DCS供应商处境颇为尴尬;从长远来看,无论从国家到地方,火电项目都有萎缩的态势,而核电正在成为热点,可惜在这一领域,同样让国外厂商抢占了先机。

  李培植的对策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不着急。”他对《中国机电工业》说,“新华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来。”按照他的想法,第一,新华要把GE承诺引入中国本地化生产、却始终没有兑现的一套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国产化——这也是李培植当初答应将新华工程卖给GE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从恢复300MW市场做起,逐步进入600MW,最后突破1000MW;第三,待火电有了相当的业绩,就挺进核电,“争取用5年时间打入第一套样机”。

  这位七十七岁高龄的企业家,正试图穷余生之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一个完整的句号。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