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十二五”规划思路: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迫在眉睫

http://www.gkong.com 2010-09-09 15:51 来源:电气中国

  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及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从国际上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传统强国,均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需求。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出口减少。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值率为19.65%,2009年这一数值下降至11.31%,出口产值也从2007年的16633亿元下降至12253亿元。

  加入WTO时,我国曾向世界做出了一些承诺,然而有时某些政策刚刚出台,甚至当国内的企业并不知晓时,有些国家便已经通过大使馆、商务部要求质疑,所以在政策制定上也变得十分敏感。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目前国内外提出了几大概念,如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地球、生物医药,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这些领域争夺行业制高点。

  国内方面,中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方针。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内容。自主创新则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此外,其他产业也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民生工程、基础设置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一定的需求;两化融合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化发展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管理、运行、服务方面要信息化;设计、试验、制造要数字化;产品智能化、高参数化。

  目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在眉睫。国务院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型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领域。

  装备制造业现状

  应该说,我国装备制造体系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产业规模总体国际领先。从2009年各国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可以说,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做大”,下一步的目标是“做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高,部分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输变电设备近几年的水平突飞猛进,大企业不断涌现,如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特变电工等大型企业。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近几年装备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出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和城镇化固定资产增长率。国家统计局为此还“上书”国务院,建议控制这一现象的继续蔓延。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第三,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我国火力发电煤耗为每千瓦时380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312克高出20%。中小电机、水泵、风机等系统运行效率低。

  第四,基础制造水平滞后。以动车组为例,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轴承国内尚不能解决,300公里/小时以上的全部需要进口。从2002~2007年的海关数据看,每年进口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项目有24项,其中零部件就有14项,占到了进口资金的76%。

  第五,大企业集团不强。我们是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竞争,企业地位的悬殊在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难度。

  第六,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是非常难进行的一项工作,所以一线的企业应该把握好市场趋势,遇到产能过剩必须绕路。

  “十二五”战略思路和目标取向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可总体概括为一个战略、一个目标。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指的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为主线,“实施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围绕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目标,着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

  其中,调整转型是指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主攻方向为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动力要实现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素投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结构由中低端向高中端转变,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

  创新升级是指大力推行自主创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把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高度化,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体系。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产品率超过30%,获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速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局部优势,现代制造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集聚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大型企业集团制造服务业收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常规装备制造业水平位居世界前茅,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基础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80%,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四、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左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国家工业平均水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五、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逐步下降;企业清洁生产审批比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逐步提升,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整体素质。分年度确定重点装备领域,紧紧围绕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装备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等进行改造。

  第二,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施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供应商,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推进产业实现精益生产,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开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

  第三,加快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与产业集聚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横向+纵向),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开展专业化重组,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企业境外并购。培育建设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需求、特色鲜明的装备产业基地。

  第四,推进“两化融合”,实现制造模式转型;推行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重要任务主要概括为三部分:

  第一,实施重大专项战略,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飞机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力制造设备及成套工艺专项、大型液压堆和高温气冷堆专项。

  第二,加速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业自主化。

  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完善装备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平台建设,利用改制院所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及有优势的产业,通过分离、重组和新建,形成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完善检测以及合格认定体系。

  国家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借鉴国外同行业的振兴做法,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公关,协调落实依托工程,组织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检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建立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奖励制度,对研制、使用国内自主创新平台的首台(套)装备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研发奖励,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业务。

  此外,还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出口信贷资金力度,支持国内企业承包国外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出口企业融资。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录音整理,略有删减)

  张博庭:抽水蓄能体制僵化是发展瓶颈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对本刊记者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刚刚做了统计,到2009年我国大陆的抽水蓄能装机是1484万千瓦。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8.6亿万千瓦,抽水蓄能占总装机容量比例为1.65%左右,远低于5%的合理水平。”但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速发展,抽水蓄能电站调峰电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成为必然。但是抽水蓄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缺乏市场化机制

[page_break]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抽水蓄能装机应该占到总体装机的5%左右才算合理。

  张博庭解释:“所谓抽水蓄能比重的合理水平,应该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需求和结构所决定。例如,一些国家的燃气机组比例很高,本身就可以方便的调整电力变化,因此,抽水蓄能的需要量就非常低。像挪威、加拿大这样的国家的水电比重非常高,水电的调节性能非常好,因此,抽水蓄能的必要性也都不是很高。”我国是在摆脱了严重的用电紧张局面后,才开始有了抽水蓄能的迫切需求。发展抽水蓄能的时间比较短,是我国抽水蓄能装机比重偏低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比较慢,至今还有很多地区还没有实行峰、谷电价差,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往往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我国抽水蓄能建设,缺乏市场机制的动力。因此,发展比较慢。“像我国这样煤电比重高达近80%的国家,抽水蓄能的比重确实需要比较高。很多专家都认为至少应该达到5%。我认为未来我国的抽水蓄能的合理水平,恐怕不只5%。”张博庭说。

  张博庭向本刊记者介绍,我国目前的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是由电网企业经营。有的采用单一电量电价的办法;有的采用两部制电价经营,成本回收通过上网容量和电量实现;还有的抽水蓄能电站采用电网租赁经营,成本回收通过租赁费实现。目前,我国还没有依靠市场化独立经营的成功典型。关于抽水蓄能的建设,去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抽水蓄能会议上,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也都表示抽水蓄能的发展任务紧迫,希望社会各方能参与投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积极支持。

  “比如国家对发电企业的清洁能源比重的要求,迫使一些发电企业必须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而这些能源的入网必须要有抽水蓄能的配合。例如,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已经开始投资内蒙古的抽水蓄能的建设。不管是国家能源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还是制造厂家都表示全力支持抽水蓄能机组的国产化,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也会像今天的常规水电一样,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张博庭说。

  应推行峰谷电价

  张博庭表示,我国绝大部分机组是调节不灵活的燃煤机组,所以,就经常出现用电高峰时电力不够用,而低谷时的电力又无法消纳的现象,“供需矛盾,导致高峰时的电力紧张价格上升,而低谷时电力富裕,即使价钱很低,电厂也希望能有人能用。这种情况在国际上非常普遍,多数国家一般都采用制定高峰和低谷不同的电价的方式,以市场手段抑制高峰的用电需求,鼓励低谷用电。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实行峰、谷电价差,但还没有这方面政策的统一规定。”

  张博庭介绍,高峰和低谷的电价差只是抽水蓄能电站的盈利方式之一。实际上,抽水蓄能的调频调峰和事故备用的作用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容量电价。这几乎是很多国外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一些没有实行峰谷电价的地区的抽水蓄能的运行,也是通过电网租赁等方式从容量电价上获得收益。“实行峰谷电价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用市场手段调节用电需求矛盾的最有效手段。它的优点非常突出,缺点恐怕就是我们需要对常规电网的收费、计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进行一定的先期投入。此外还对我们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产化技术薄弱

  在技术和设备上,我国还不能自行承担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的制造,某些自控辅助设备的制造也还有一定的欠缺。“我国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制造,还有很多关键技术没有解决。但是,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市场很大,如能够重复三峡建设时利用市场引进大型机组制造技术的方式,解决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的技术难题,将是我们技术突破的捷径。”张博庭说,“如果有国家重视、统一协调,采用三峡建设中所用的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制造技术很快就会像我们的常规机组制造一样,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倡混合式抽水蓄能建设

  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问题,都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必然结果。

  面对我国抽水蓄能市场化瓶颈和体制束缚,张博庭建议,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提倡混合式抽水蓄能的建设。

  一方面,我国水电开发滞后,抽水蓄能需求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有绝大多数的水能资源没有开发,所以,我们比国外具有抽水蓄能的后发优势。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抽水蓄能建设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收益难保障。有些纯抽水蓄能电站一年只能工作一百多小时。如果是混合式的抽水蓄能,只要利用梯级电站把某些机组换成可逆式的就可以了。基本上就不存在设备闲置时间过长的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抽水蓄能电站的收益难题。

  另外,张博庭说:“由于目前无法用市场手段保障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现行政策下发电企业进入抽水蓄能建设领域还有相当的困难。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抽水蓄能事业的发展。如果鼓励发电企业在进行常规水电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实施抽水蓄能建设的话,那就可以极大地发挥他们建设抽水蓄能的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一些梯级流域公司早就有利用梯级电站进行抽水蓄能开发改造的条件和意愿,如乌江、清江等流域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