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铁西八年

http://www.gkong.com 2010-09-28 14:31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导读:中国工业看东北,东北工业看沈阳,沈阳工业看铁西。铁西八年,恰好管窥了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但如果把铁西工业振兴改造看作一幕历史剧,可能会令人失望。迄今为止,铁西最大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无数的困惑与痛苦之后换来的。潜藏在其中的,不仅包括汗水,委屈和眼泪,还有中国的工业理想。】

  2009年5月18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告别了旧居。“号称中国第一炉”的2号平炉曾于1949年10月31日炼出了共和国第一炉钢水,5月18日,它最后一炉钢水被浇铸成“铁西NHI北方重工”9个大字。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熟悉铁西的人,对这句略显无奈的顺口溜再熟悉不过了。只有董峰自己心里清楚,这句戏言,说的其实就是他和他的“战友们”。

  八年了。对于董峰来说,铁西八年,不啻于又打了一场抗战。作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董峰总是在闲下来遥想当年时,心里才平衡一些——因为他知道,铁西搬迁“八年抗战”对铁西意味着什么,对沈阳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工业意味着什么。

  董峰办公室看起来更像是“作战室”。办公桌上面除了文件还是文件。

  如今,“抗战”已结束,拼命劲头却还在。在“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的催促下,他们依旧在“玩命”。

  铁西“泥足”

  2002年,在德国鲁尔工业区对落后工业“铁血清理”的34年之后,有“东方鲁尔”称誉的沈阳铁西区,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造。

  在2002年之前,铁西像一个吟咏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过气诗人。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机制僵化等国企诟病,在铁西体现得尤为明显。彼时,负重前行的老国企,被市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铁西老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一度消失殆尽——2001年,全区有80%的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达300亿元,35万国企职工中有13万人下岗、失业。悲观、失望、焦虑充斥着铁西。

  铁西深陷重围,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由于职工下岗待业,人数太多,有人戏称:铁西是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集聚众多国企的铁西区北二马路,也被调侃为“亏损一条街”。董峰称,那时北二马路两旁都是衰败的化工、锅炉、电缆等工厂。

  当时,在铁西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工资没准号、干活没手套、洗手没肥皂。”

  为了扭转铁西老工业基地的颓势,国家也曾拿出数百亿元加以挽救,但效果不佳。“那时候的改造,只是就工厂改造工厂、就企业改造企业、就项目改造项目,没有科学系统的改造。”董峰说。

  2002年年底,为了顺应铁西“东搬西建”的大局,董峰要从企业调往政府。这让他犹豫了很久。

  八年后,董峰坐在文件堆得满满的办公室向记者回忆那时情景,“每个人都清楚,铁西改造玩得就是企业。这样的历史机会,不是谁都能有的。士为知己者死,东北话讲,尥蹶子干呗。”

  事实上,在铁西区“东搬西建”过程中,为配合铁西老工业改造,陆陆续续有一批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通过招聘、借调进入了政府;如今他们都进入了相应的领导岗位。董峰也仅仅是这次人事大调动中众人中的一员。

  这仅仅是序幕。2002年底,铁西史上从未有过的轰轰烈烈的人事调动开始了。此后沈阳铁西的“东搬西建”、“腾龙换鸟”正式迈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舞台。

  人事上调动之后,铁西改造一切准备就绪。

  惊魂七小时

  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市委、沈阳市政府决定,将原老铁西区与紧邻铁西区西面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合并,统称新铁西,享受市级管理权限,并被赋予区域内土地出让审批权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及配套费支配权两项优惠政策。

  由此,所有企业按照“东搬西建”战略实施搬迁。铁西前所未有的企业大迁徙开始了。

  这是沈阳市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但决策效果却意外频出。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职工。那些原本就生活在下岗边缘的职工,对此充满了恐惧——前景会不会更糟,不得而知。焦虑和无助涌上职工的心头。

  上访、围堵、护厂等事件充斥着脆弱的铁西。“有一次,老企业的工人集中上访,管委会办公室被一围围了7个小时。”董峰说,“上访的工人把我们领导关到屋里,大门一封,门外工人一围,不让任何人进入。最后,公安冲进去才把我们救出来。”更有甚至,有些企业职工自愿组织了护厂队,日夜轮流守护防止工厂被搬迁。

  不光企业和职工如此,有些领导对“东搬西建”同样心里没底——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怎样,这个过程中难保不会涉及人事调整等敏感问题。企业搬迁改造给多少钱合适?怎么谈判?谁主导?谈到什么程度?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铁西改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2004年前后,铁西搬迁改造逐渐才摸到了一些门道。级差地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

  所谓级差地租,简单而言就是不同土地产生不同收益的比值。据不完全统计,仅级差地租一项,铁西区就腾出了8.7平方公里土地,还获得21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这些资金在补助企业的同时,也解决了13万人的安置问题。

  同时,在搬迁改造过程中,铁西区对那些工艺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了“铁腕淘汰”。这样的企业有80多家。

  改造思路清晰后,铁西改造一号计划提速,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被提到日程。据不完全统计,“东搬西建”推动铁西区累计搬迁企业292家,放开、搞活中小企业258家,并使189家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生。

  从2002年起,铁西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是2002年的5.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8.87亿元,是2002年的7.4倍;区级财政收入129.15亿元,是2002年的14.2倍。铁西区已经一跃发展成为东北的第一经济大区。

  2007年6月,铁西再次“西进”——铁西新区与细河经济区重组合并。铁西的面积由过去的128平方公里扩大到484平方公里。铁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工业精髓

  “东搬西建”的实施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企业的异地搬迁,而是通过搬迁着力打造一个崭新的生态工业园区。

  董峰一再强调:“铁西改造的过程就是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但新型工业化是技术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从老区搬到新区,刚好有了这个转变的机会。在此次大规模的搬迁过程中,包括工业文明、政府职能、职工认识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的铁西不懂得交易、不懂得市场、不懂得包装,其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傻、大、黑、粗,生产模式也是粗放式经营。而现在,铁西的工业文化正在向商业文化转变,铁西区政府开始从管理者向保姆角色过渡。

  在董峰看来,铁西能通过工业区改造迅速走出困局,与铁西固有的工业文明密切相关。“一个产品只有经过几年、十几年的积淀,才能形成一个系列,才能稳稳占领市场。”

  铁西恰恰有这样深厚的工业文明。很多“东搬西建”的负责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铁西人,小学、中学都受过铁西文化的熏陶。父一辈、子一辈都在铁西生长。在铁西改造过程中,他们有很多实践经验。“这是从学校出来、拿着本书、举几个国外例子的人学不来的。”董峰说。

  这些都被看成是政府打造软环境的基础。如今,在打造现代商贸文化区、现代工业基地的过程中,铁西区将园区分为三大板块:装备制造业、现代建筑业、医药石化。目前,园区内有企业726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达430家。

  此外,产业链是延伸而不是扔掉,这是铁西搬迁改造与德国鲁尔改造的最大区别。比如,铁西的机床产业要把那些多余产能、低档次产品淘汰,但是这种淘汰不是不要,而是交给相对低层次的企业来做——市场需要数控车床,但也离不开普通车床。这就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多层次的平台。

  在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还出现了以沈阳远大为支柱的现代建筑业,这在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兴产业。

[page_break]

  在招商引资方面,铁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园区开始围绕现代装备业、生产和大工业搞服务业外包。董峰表示,目前园区侧重于引进装备制造业,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都可以进,但低附加值企业不让进,现有的一些低附加值企业也要淘汰掉。“我们现有的淘汰机制会考虑一个综合的因素,我们招商不是靠优惠政策。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好的工业项目,不会因为你的地价、象征性的政策而来。这样的企业即使来了也不会长久,来了也说明它没有投资实力。”

  今年8月26日,铁西被列为全国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铁西是辽宁省唯一入选的。铁西区正着手搭建公共制造、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着力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这种深厚的工业文明、完整的配套服务等多重“诱惑”下,德国宝马、日本精工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与宝马三次交锋

  宝马落户铁西,并没有那么简单。宝马对铁西的地质、水文条件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董峰戏言,修建核电站也不过如此。

  此前,省内多个城市都参与了“宝马项目争夺战”,而宝马项目部与铁西的谈判也一波三折。沈阳铁西宝马项目办公室主任张大志称,2009年6月,铁西开始介入宝马项目,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宝马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设宝马新城建设办和宝马项目办两个机构,专职为宝马项目建设协调和服务。

  然而,铁西本来的信心满满,但却被随即而来的征地难题打乱。征地在农村是最敏感的事。还好,通过大量沟通,当地群众很是理解和支持。侯家村村民张福民理解地说:“这么有名的大工厂要是能放在咱铁西,这点儿果树、土地给不给钱都行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土地刚征完,勘地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德方专家发现了比预选地块更好的土质,提出要将预选址向东南方向平移410米。这意味着征地范围要临时纳入两个村,涉及多户村民住宅。

  为了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现场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开发区管委会、征地办、信访办、建设局、执法局及相关村镇的领导、工作人员一道走家串户,迅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双方第二回合的交锋,则在于谈判过程的举步维艰。宝马方面几乎是句句计较、字字斟酌,每一个标点符号、数字的小数点后两位数都要高度精确。

  事实上,在谈判进入实质性交锋之前,项目选址的防洪问题已在铁西区的整体准备之中。铁西区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先行委托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着手编制规划方案,提高大堤防洪标准。但在洽谈过程中宝马方面提出,项目用地标高须满足300年一遇洪水位,即30.4米。

  招商引资,的确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更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德国宝马如此苛刻的条件,让铁西有些疑虑。

  于是,在标高问题上,该项目班子与宝马展开了连续15天的多轮“拉锯式”论战。用地标高小数点后的数字每下降一个点,就意味着铁西能节省下近千万元的成本。

  最后一次谈判,双方的交锋、碰撞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在宝马方代表紧急电话请示董事会后,标高问题最终锤音落定:宝马坚持的30.4米最后变成了铁西提出的29.6米。艰苦谈下来的0.8米,为铁西节省投入达5000万元。

  2009年11月12日,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约。而这份最后签署的合同厚达100多页,光是每页“角签”就用了3个多小时。

  签约已经落下帷幕,宝马设定的新工厂开工时间是2010年6月2日,留给铁西的时间不多。加之今年春天姗姗来迟,一直到4月土层仍然冰冻未化。宝马专家已经计算得出结论:你们的工作肯定是干不完了。而干不完,铁西就得赔偿宝马损失——经济损失事小,政治影响事大。

  4月15日,春寒料峭,项目组拉着队伍全面进场。24小时不停歇地施工,取沙、夯实、平整,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调度、监督,施工车辆一辆接着一辆,车灯舞动着连成一条光影长龙,平均每分钟就有1.5辆车进入施工现场,透过现场的施工烟雾,只能看到车灯闪烁,听到机械轰鸣,几乎无法分辨人在哪里、路在哪里。就在宝马设定开工日期的前三天,2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工程全面、高质量完工。

  至此,铁西三战全胜。在董峰看来,宝马的到来有着更多的象征意义。“宝马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都能落户铁西,还有什么样的企业招不来呢?”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