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

http://www.gkong.com 2010-10-09 15:5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宛西制药六味地黄丸的现代化生产线已经成为当地热门的工业旅游项目。(资料图片)

  山茱萸基地内一株年龄最长的“山茱萸王”。(资料图片)

  做现代中药,这是宛西制药的目标。然而,什么是现代中药?怎么做现代中药?经过现代技术生产的中药,还能保持中药特色吗?对于这些时常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宛西制药十分明确:“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生产设备,为现代人服务的中药就是现代中药。对于现代科技,中医药应该是为我所用,不能把现代技术和中医传统理论对立起来。中医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而且应该加快创新,这才是出路。”

  源头:药材好,药才好

  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一定要实现标准化,这是药品质量的保障。

  从河南南阳市区出发,沿沪陕高速一路西行,目的地是位于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沿途绵延起伏的伏牛山脉在薄雾中更显得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八百里伏牛山是座天然的药材宝库,生态条件优良,植被丰厚,种类繁多,盛产中药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在这里就能找到1300多种,东汉著名医学家、出生在南阳的“医圣”张仲景曾与伏牛山结下不解之缘。

  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地处伏牛山深处,发展初期,资金、技术、人才并不占先机,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就成为宛西制药迅速崛起的主要优势。“茂林修竹地,桐漆茱萸乡”,这里盛产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山茱萸。目前,全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有数百家,宛西制药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市场占有率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一,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是宛西制药的一句广告语,也是公司重视地道药材,遵古炮制,重视药品质量的最好写照。同时,“药材好,药才好”已成为所有中药企业共同奉行的制药理念,深刻影响着中药行业的现在及未来发展。

  中药药材的品质对药品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样的药材,产地不同、采摘季节不同、种植方法不同,所含的有效成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为确保药品的疗效,必须严把药材关,从源头做起。宛西制药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的建设,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

  作为“领跑者”,宛西制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建设GAP基地是一项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大工程,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宛西制药至今仅在山茱萸GAP基地建设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200万元,但是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在这一点上却很坚定:“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一定要实现标准化,这是药品质量的保障。”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宛西制药扶持20万农户在西峡县建起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以及工作站、良种园、中心化验室和组织培养室,解决了基地生态环境以及软硬件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山茱萸的质量达到GAP标准要求,此后,又先后在河南的温县、武陟、湖北罗田、安徽铜陵、福建建瓯,建立了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五大药材基地,至此,宛西制药成为建立六味地黄丸六大药材基地并通过GAP认证的六味地黄丸生产企业。

  在中药材基地的建设中,宛西制药严格规定了中药种植、采收、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不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生长期作出了严格限制,还规定中药材产地应符合国家生态标准,以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茱萸基地部门经理张延军告诉记者,经过10多年的培训和指导,现在农户的种植已相当规范,而他们在帮助农户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在从事“土壤肥力对山茱萸生长的影响”等课题研究。

  目标:做现代化中药

  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进程。

  “在我国的医药行业中,中医药是最有可能取得优势的领域,对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先天优势’。”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利用各种机会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而且出发点也超乎了自身企业的角度,他认为,我国中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中医理论支持不足,技术创新不足,而国外一些医药工业发达的企业往往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条件,将传统中药方剂进行了优化,从而占据了市场。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刻理解中医理论,而不是照搬方剂,对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本理论的中医药学来讲,这是至关重要的。”副总经理张明华说。对宛西制药来说,发展的思路一直是清晰的,那就是充分继承和挖掘传统经典方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种决心从宛西制药最初开发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时就体现得十分充分。六味地黄丸是传承了上千年的经典名方,源自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金匮要略》,成方于北宋,历经千余年而不衰。而浓缩丸体积小,便于服用,增加疗效,既符合中医用药特点又适于机械化生产。但中药浓缩丸在生产中存在着崩解度不合格,浸膏质量易受药材的产地、品种、提取浓缩过程的影响,混合过程复杂、均匀性难以控制等诸多技术性难题。

  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从技术突破开始。“有些人认为中药制作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事实远非如此。”张明华介绍。宛西制药在中药浓缩丸的开发过程中,共进行了25项次技术改造,在提高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共形成了133项独创、专利技术,进行了从原药材种植生产及其质量控制、提取技术适宜性、混合技术、搓圆整形技术、微波干燥技术等多方面系统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原制剂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了中药浓缩丸生产过程中“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指标控制”的“三控制”整体质量保障运作模式,保障了中药浓缩丸的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多糖指纹图谱、红外在线检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在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系统中。

  中医药现代化有丰富内涵,涉及方法、标准、工程技术等问题,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宛西制药自主研发的设备、仪器更是成为其技术领先的保证。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药物研究所,到90年代成立研发中心,到现在的博士后工作站,宛西制药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进程。多年来,宛西制药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创新项目,成为国家中药创新的重要平台。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正确的,现在宛西制药开发了颗粒剂、片剂、口服液、硬胶囊等现代中药剂型。其新药创制的能力也不断获得提升,目前在研的创新中药就有6个,2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企业在中药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8%。

  文化:木之本,水之源

  对中医药企业来说,传统文化就是生产力,就是创新的资源。

  走在宛西制药的厂区,仿佛置身于一个中医药文化的科普长廊:长128米的紫铜浮雕讲述着张仲景著书立说、悬壶济世的一生,诠释着中医“大医精诚”的内涵;一尊高28米的锻铜镀金“承露盘”,取意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种植了三百余种中药材的“百草园”则让参观者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还能兴趣盎然地辨识各色中药材,增长中医药知识;徜徉在喷泉涌动的文化广场,人们可以瞻仰历代名医塑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仲景大药房,你甚至还可以体验一下古代的坐堂行医……而导游告诉记者,每年“医圣节”期间,在宛西倾心打造的面积1600多亩的“医圣山”,都会涌来大批的游客,以至于必须通过限制客流来疏导。

  宛西制药给人的印象不仅是一个中药生产者,更像一个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一个生产企业会如此热衷于文化?

  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给出了答案:“对中医药企业来说,传统文化就是生产力,就是创新的资源,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谈不到发展和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因如此,宛西制药将“仲景”作为自己的产品品牌,在文化建设这一“支出项”上不惜代价。“作为一个在‘医圣’故里成长起来的企业,我们觉得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不仅是让企业盈利,我们还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有责任做好药,有责任让中医药这门古老的医学科学为现代人造福。”

  中医药不仅承载着古代传统文化,更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在不断融入新的内涵。宛西制药人认为,中药不是压箱底的“传家宝”,而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焕发出新的风采,而自己的任务就是让它焕发出这种时代的风采,因而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解读和呈现也不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上。

  在位于西峡县的宛西制药生产总部,其传统文化展示和自动化生产过程被开发成热门的工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无论是符合国际标准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还是全封闭式现代化自动程控的先进设备生产线;无论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过程,还是喷雾干燥、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都使人们感受到,经历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在先进科技的武装下,正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生机。

  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同样遵循着这样规律:发展必须创新,创新永无止境。现在,他们将未来的科研创新的方向定位在经典名方中药的开发上,“有很多经典名方中药疗效确切、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临床使用发展到今天,其疗效得到了证实,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仍很有价值,但其中有很多领域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研究,二次创新。”对经典名方,有些人认为“动不得”,而宛西制药人认为,经典并非不可以动,关键是看动什么,只要不改变其理论基础,而是对方剂进行继承创新,生产出更符合现代人服用习惯的剂型,不但不悖宗旨,而且更有利于中药的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