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转变方式 推进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

http://www.gkong.com 2010-11-04 11:5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按

  本世纪的前十年中,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其支柱和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但制造业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有的还趋严重;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为此,中国工程院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由朱高峰院士任项目负责人,12位院士和上百位专家参与了项目研究,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力求肯定成绩,分析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提出发展措施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制订“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本报记者近期专访了报告相关执笔人,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系列报道”专题形式,陆续刊登。

据测算,未来十年中,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应在9%左右,且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会再有大幅度上升。

  什么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十二五”期间以及2020年之前,我国制造业应该怎样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后,制造业还要不要继续发展,应该怎么发展?这正是《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所要回答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朱高峰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开宗明义:选择“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就是要告诉大家,制造业不但要继续发展,而且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工业发展不会停止,在向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前进中,工业现代化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要部分仍将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加强对制造业的重视,进一步夯实我国的工业基础,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组装环节向高端延伸,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支柱和主导地位长期不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的有利环境促使了制造业更为快速的发展。制造业不仅是第二产业的主体,而且是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骨干产业和主导产业。

  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基本完成工业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制造业仍将是支柱和主导力量。

  在支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制造业的增速将逐渐放缓,并与经济总量增速趋平。据测算,未来十年中,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应在9%左右,且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会再有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的增速将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将从制造业中进一步分化出制造服务业。当然,尽管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但其支柱和主导地位长期不会改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之中。中国制造业将逐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状,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比重。国际合作和国内国际互相渗透将更加深入,制造业产品在保持一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的提升,同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内。

  从需求角度分析,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将发生变化,非化石能源、生物技术、智能网络等新兴产业会有较快增长。而受市场容量限制,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实物量不会继续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以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制造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风靡一时的呜呜祖拉,多数是中国制造。而国内制造商只赚取其中微薄的加工费,国外经销商却赚取几十倍到上百倍的利润。为什么?因为我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高端的渠道、营销、品牌等环节多被国外厂商所占据。

  造成当前制造业增加值率低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劳动价值含量低,二是技术含量低。我国劳动报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靠压低劳动者报酬,大量生产廉价产品并销售到国外的道路已接近极限,在把高额利润拱手与人的同时还引发了大量国际贸易争端,这条道路也与制造业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不符。在技术含量方面,尽管有些制造业产品本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并不低,但由于国内承接的制造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者由于国内企业的产品中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多数从国外高价购买,造成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甚低。从发展目标看,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增长应当主要依靠价值量的增长,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应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30%以上。

  要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从主抓实物量的快速扩张转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质量,着力于制造业价值量的提高,着重提高价值创造中劳动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包括:建立价值量考核指标体系并实施,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产品档次,从加工组装环节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等。

  其次,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包括: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出研发投入强度指标要求并认真考核。大力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妥善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组织调整,鼓励企业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

  结构调整既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又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生产关系方面,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比重,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分配体系,提高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在生产力方面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保持轻工业占适当比重,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重;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大高技术产业比重;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夯实工业基础大力提倡工业文明

  近年来,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各国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和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研发平台,组织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发展新型制造业,力争占领制高点并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发展制造业时所借鉴。

  尽管经过六十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工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难以支持工业健康发展,以至于在基础方面不得不受制于人。

  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中一贯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这成为长期制约制造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把建立工业基础作为一个重大领域而进行统一规划,下分材料、零部件、制造工艺、仪器仪表、检测和试验环境、标准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来抓。在重视主机发展的同时,提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水平与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方面亦然。尽管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得到很多政策扶持,但相关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薄弱、不完整。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动力不足,大中型企业中有创新机构和活动的不到一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平均仅为0.9%,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院校和研究所的研发活动多数与产业脱节,形不成产品和商品。行业院所转制后,行业缺乏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基地,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中介机构缺乏。鼓励创新政策体系不完整,存在管理薄弱低效等问题。

  要加快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要明确政府和产学研各方的作用和任务,建立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梳理已引进的大量装备和生产线,对有价值的立专项、拨专款组织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已转制行业主导研究院所从国资委中划出,转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管理,以之为依托,重建行业基础技术研究单位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技术中介机构、引导组织大量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等。

  如果说工业基础属于物质层面,那么工业文明则是精神层面。目前,我国无论在个人尽职尽责、协同合作、有序竞争方面,还是在遵纪守法等方面均与工业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制度缺乏,尤其是信念丧失等,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要建立工业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制造业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创建工业文明做出应有努力。

  在今后几十年中,我国的工业仍将继续发展、提高。制造业将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装备。在此过程中,制造业只有不断提升质量与效益,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才能有效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