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国产化设备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访谈

http://www.gkong.com 2010-11-11 15:29 来源:电气中国

  王瑞祥,是个坐不住的会长。虽然同在一座楼内办公,记者却很少能见到他,几次与他“约会”,他都在外地出差。这次记者终于见到了他,谈到国产化与高端制造业的话题,王会长兴致盎然,滔滔不绝,整整聊了一个下午……

  2009年5月19日,王瑞祥在中机联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上高票当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刚从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位置上卸任的他,谦虚而谨慎地用“从头开始”笑谈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全新的工作。对于他,机械行业实乃一片全新的天地,但是他虽年逾60却仍经常不知疲劳地深入基层了解调研并乐此不彼,在每日的工作中他无不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企业调研,曾经主管过众多央企国企的王瑞祥,喜欢戴上安全帽、穿上鞋套的那种感觉。看着明亮、整洁、宽敞的生产车间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听着加工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嗅着只有在生产车间里才有的特有味道,总会让他备感亲切和欣慰。可有一次去某企业调研考察时,王瑞祥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走在车间里,旁边陪同的公司老总不免骄傲地向王瑞祥陈述着企业的诸多“之最”,王瑞祥自然不时地询问公司的情况。

  “现在公司用的是哪里生产的设备?”他问。

  提起这个问题,公司老总似乎更神气了一些,语调自然也高昂了不少:“这套设备是我们从德国刚刚引进的,而那套设备则是从瑞士进口的……”

  王瑞祥闻后,满脸不悦:“为什么没用国产的设备?!”

  对方一楞,为何慈眉善目的会长突然打断了自己的介绍?显然对方一下子还没摸到头脑,只好语气低沉了一些:“有些国产化设备精度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听到这儿,王瑞祥并没有做声。作为中机联的会长,此时的他心里着实不是滋味儿。

  装备制造业一向被称为工业行业的“母机”,自建国以来便为中国工业提供名目众多的装备机械。而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当某些行业用“火箭速度”飞速发展时,“母机”行业却略“输”一筹,为何国产设备就是“拼”不过国外的设备?这让他心中难以释怀……

  实际上,近些年来装备制造业设备国产化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

  今年7月8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其电压等级、输送容量、送电距离、技术水平均创下世界之最,国产化率为67%。去年初,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国产化率达90%……

  然而当外人在为这些项目的国产化率而欢欣鼓舞时,王瑞祥却清楚地知道万万不可被这些“光鲜”的数字蒙蔽了眼睛。

  “国产化率高达80%,但是余下20%的设备却必须由国外公司提供。有些装备产品虽然价格很高,可是国内企业究竟又盈利多少?要知道这些20%的非国产化设备却赚去了70%的利润。当技术被他人垄断时,我们就被动了!”提起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率问题,王瑞祥语重心长。

  旧思路难提国产化 高端制造助阵斩获新契机

  国产化的症结究竟在哪里?20%的设备难倒了偌大的装备制造业?

  一路走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直沿袭着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但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只注重“引进、消化、”,却忽略了“吸收与再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进程。

  “自主创新需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加大对新技术的开拓。我们可以引进全球先进的技术,但这一定需要建立在技术可以被完全消化的基础上,不然就相当于饮鸩止渴!”王瑞祥对此评论。

  谈到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时,他向记者谈起:“要谈及问题的核心本质,就必须谈及工业强国。要发展工业强国,就必须要发展高端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首次被提及是在去年12月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当时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随即,在今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端制造业再次“名声大振”:“今年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自此后,高端制造业便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它涉及哪些领域,未来将如何发展,国家将出台哪些鼓励政策?记者注意到时下“高端制造业”早已频繁“穿梭”于各大经济论坛。

  “可是,究竟哪些领域可以算作高端制造业?”记者向王瑞祥好奇地追问,因为目前高端制造业并没有任何确切的定义。

  记者话音刚落,王瑞祥便立刻畅谈起来。很显然,在此之前他已研究许久。“我个人理解,首先,这个产品一定要在所在的行业中属于先进的;其次,这个产品的性价比应该很高,而且代表着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他向记者举例:“比如智能电网,这便是高端制造业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将传感器、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几大领域贯穿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放眼全球这都是十分先进的技术,代表着未来国家电网发展的一大趋势,必将成为改变目前传统电网的一场革命;再从性价比来判断,智能电网解决了中国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了中国传统电网不够灵活的问题,并由此引发新一轮行业分工的调整,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都是高端制造业将会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为何注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根本原因。”

  “当利润被20%未国产化的设备吞噬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发展高端制造业。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机械行业车轮滚动向前的重要绊脚石!要想打造工业强国就一定要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到这儿,这个山东人固有的倔强性格表露无遗。

  其实,舆论也不乏对有关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前景的预测。

  10月19日,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编制的2010年三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显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很多有利条件,高端装备制造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增加了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今后一段时间,以汽车、电气、轨道交通等为主的消费升级领域和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核心的能源装备领域,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流。

  采访中,王瑞祥向记者略带无奈地说:“也曾有人向我问起如何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我看来谈产能过剩实在太早。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如果产品没有需求或者完全卖不出去,那叫产能过剩,但是现在的情况显然不是,而是结构性的失调: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太少;低端重复建设的多,高精尖的产品不足,因此不能说产品已经过剩,在未来我们必须注重产品优化升级,高端制造业才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谋求发展的未来与出路。”

  火电难解电力忧 新能源出击谋定新格局

  伴随着国家电网大规模的投资,电气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着高速增长。

  对于电工行业取得的成绩,王瑞祥十分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设备的年产量连续4年超过了1亿千瓦,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特别是从2004年起,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输配电设备4年间增长了100.5%,近几年在电工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企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有些权威的国际机构甚至将办事机构设在了中国,这在其他行业着实少见。”

  据悉,“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工行业的产业规模获得了空前发展,生产、销售等经济总量指标比“十五”末期均增长了1倍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了75%,资产总量增加了119%,年均增长高达21.9%。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电气先行”得到了具体体现。2005年电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在机械工业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6.36%和26.21%,位居13个大行业的前列。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完美。谈及目前电工行业的发展,王瑞祥坦言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便是结构问题。

  “目前火电的比重过大;水电虽然发展较快,但实际上仅仅开发水利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新型能源亟待开发。”在他看来,火电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热能利用率过低。

  记者注意到,热能利用率现在已引起了全球能源领域的普遍关注。上世纪90年代即便世界最好的火电厂也不过仅能把40%左右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大型供热电厂的热能利用率也不过只有60%~70%,近些年这一数字虽然在逐年提高,但此顽疾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特别是目前我国热能利用率还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但是他强调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的发电方式,而是要进行大幅度改造。“火电目前的战略意义依旧重大,我们不能放弃对火电的开发利用,同时它的改造空间十分广阔,我们不但要提升其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火力发电的现代化程度。”

[page_break]

  与此同时,他对于新能源给予了充分肯定:“未来必将是新能源主宰的世界。以核电为例,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为914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约2%。核电如何实现和平利用,将成为解决未来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重要渠道。”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占世界在建57台机组的40%。有分析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按每年大约建设6~8台机组计算,对应装机容量接近800万千瓦。按照核电站单位造价15000元/千瓦,设备费用占项目总投资60%计算,每年核电设备投资高达720亿元。

  事实上,在诸多新能源中,前景被看好的不仅仅是核电。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产业被明确提出: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不过王瑞祥也不回避目前新能源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个产业便如同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可以拉动诸多行业稳步向前,但现在我们还要克服一些困难。现在核电所占比例过低,太阳能成本依旧在高位徘徊,风电的核心技术还未能完全掌握,这些都限制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试想,如果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决,那么中国的电气行业毫无疑问将上升几个台阶。”

  “调结构,促发展。但如果结构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将何去何从?”说到这,王瑞祥表情有些凝重。

  工业化难离信息化 两化协奏布局新高端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但是高端制造业又将以何取胜?

  王瑞祥迄今对到三一重工的调研印象深刻:眼前一组看似普通的显示器却拥有着无比强大的功能。通过它们,公司可以了解到客户端任意一台产品的使用情况;通过它们,客户可以将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总部;通过它们,总部甚至不用派工程师去现场便可直接将故障排除……

  这就是信息化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变化。“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到工业流程中,如同向企业注入了灵魂。若想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必须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王瑞祥如是说。

  我国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进程,最早大约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内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制造企业由此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10年后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

  1998年以来的这十几年间,大量外资的进入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期间许多电气、机床、汽车等行业的大型制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信息化仅仅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得到应用,大部分企业依旧采取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

  “两化融合不是一个企业简单地上一套设备或者软件,它必须要与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提升结合起来,有些企业虽然使用信息化办公,但由于人为因素而错误地采集、处理信息,所谓的信息化不过成为‘高效率算假账’的笑谈,如若不能令其与企业技术、设备、管理相适应,两化融合终将不过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期待罢了。”对于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王瑞祥直言不讳。

  高端的产业与产业的高端,两者其实密不可分,在“做强与做大”之间,又时刻渗透至“专、精、尖”中,中国的装备机械工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开始步入向信息化索要生产效率的新时期。

  王瑞祥向记者强调,企业应当抓住当前智能电网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信息化与电气制造业的融合。

  “一方面,制造业若要做到两化融合,最核心的理念便是将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之中,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形成一个整体,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以及性能。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以及传感器的大量应用都需要大量装备制造产品,电气生产能不能适应这一点?毫无疑问,这又将是一个山峰,谁能提早占领制造点,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王瑞祥给出的建议是如此耐人寻味。

  在这次采访后的一段时间里,记者没有再见到王瑞祥,虽然记者与他在同一幢楼内办公。向其同事询问才得知:“这段时间王会长并没有在北京,应该在各地调研。”那个戴着安全帽,穿着鞋套,穿梭于企业车间的会长形象再次浮现在眼前……此时,记者联想起采访中王瑞祥打趣自己的一句玩笑话:“虽然才接触机械行业,但是我需要做到全面掌控,因为我坐在中机联会长这个位置上。”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