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国务院参事:新领域装备制造业需重新定位

http://www.gkong.com 2010-11-11 15:32 来源:电气中国

   导读: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作为该产业提供装备支撑的重要领域,面临着崭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值得引起关注。

  市场空间巨大

  相比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范围更为广泛,核能、洁净煤、大型煤化工以及一些使传统能源得到更加高效清洁利用的新技术都囊括其中。去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这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任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世界能源需求来看,欧洲和美国的能源需求消费量整体饱和,仅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总量或者保持微弱的增长,这使得他们调整能源结构的任务相对容易完成;而我国去年能源总消耗为30亿吨标准煤,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至少将达到45亿吨以上。我国在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前提下调整结构,把过去70%以上以煤为主的结构调整成逐步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难度极大。

  这也意味着,我国将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建设等行动来完成上述目标。届时非化石能源,如核电、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随着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取得迅猛发展。就水电发展而言,目前中国是水电装机容量的第一大国,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使我国拥有了世界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型水电枢纽工程。

  在此过程中,小水电发展形势也十分喜人。在水电1.9亿千瓦装机容量中,小水电约占三分之一,达到6000多万千瓦。对此,笔者认为,水电开发在我国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西南地区,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有望提高至3.5亿千瓦。

  除水电之外,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寄予很大期望,例如风能。近期,国家气象局对我国风能资源再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及评测。最终结果显示,中国陆上7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0多亿千瓦,这意味着我国风电资源光陆上就很丰富,加上海上风电资源,包括潮电站,近海、深海等地区的风力资源,我国风电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此过程中,风电装备的技术开发也取得了突出进展。目前全国风电整机厂约为80多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华锐、金风和东方三大家约占市场份额的60%,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2006年起,我国风电装机连续4年翻番,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三。

  从国家政策来说,全国人大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的上网电价政策较快得到落实,企业开始拥有较好的产业资本,这也使得近几年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且设备国产化率逐渐提高。此前风电装备的国产化率只有20%~30%,大部分设备基本靠国外进口。最近几年国内制造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再加上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大到2~3兆瓦,甚至3兆瓦以上的海上风电装备,小至几千瓦甚至更小的一家一户蒙古包用的小型风电设备,国内装备制造企业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技术尚存差距

  尽管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形势良好,但对比世界新领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国外的一些优秀制造企业,如丹麦的维斯塔斯等公司在技术方面远远领先与国内企业。例如,目前维斯塔斯在全世界运行的风机有1.5万多台,其中每一台风机的运行状况都通过传感系统、芯片、无线通讯网络与总部连接起来,总部可以查到在任何一个地方安装的风机的运行状况,以便更好地保证了风机质量,这在国内还难以做到。

  从国产化机组运行情况来看,国内外设备在可用率、设备功率和效率方面差距也较大,这其中有风力资源的问题,也有国产设备的性能、质量的问题。特别是在核心控制系统方面,我国尚无法改变受制于人的情况,最为核心的“神经系统”也恰恰是装备制造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偏偏这一部分也是国外企业不轻易进行技术转让的。而在一些新型的风机,例如10兆瓦以上超温超导的风电机组、海上风电设备等领域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也很少。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我国早已于2006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去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超过了4000兆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0%,但由于国内的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国产太阳能电池板90%以上销往国外,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欧洲这些国家有很重的节能减排的义务,必须完成一些指标,而我国的光伏产品物美价廉,深受欧洲客户的青睐,这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光伏产品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即便如此,光伏产业在主要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上却严重滞后。例如前端的晶体设备,电极的生产,几乎都是引进欧洲或者日本的设备;现在我国前端多晶硅材料制造装备也基本上以国外装备为主,多晶硅的铸造炉多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生产的铸造炉为主,国内企业每年从西屋公司订购几千台铸造炉。而且不仅是前端设备需要进口,后端的切割线等设备国内也还需依赖进口装备。

  另外,众所周知,薄膜电池是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但事实证明只要装备不过关,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例如新奥太阳能源公司在廊坊依靠美国非晶硅薄膜的设备建立了一条大型的非晶硅薄膜的电池生产线, 但由于设备过于昂贵,仅是设备折旧费就占据设备总额的很大一部分,使得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是很难发挥出来。同样的例子,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2004年开始进入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公司,去年生产了1000多兆瓦薄膜电池,相当于我国的四分之一,今年估计达到1400兆瓦,而该企业的产品成本却从去年的0.8美元左右降到今年0.7美元左右,效率从9%提高到10%以上,这也再次说明关键装备制造对新的产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为我国的新兴领域的高端制造业提出了新的任务。

  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新能源还有很多新的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的问题,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很多企业都看准这个方向并为此努力。电池方面,国内企业经过多年开发找到比较好的材料和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大批量,可靠、稳定的能够提供汽车工业所用的电池。很多电池制造企业都是手工作坊式,但汽车工业不是几百台,几千台,是成万台,成十万台,而对质量可靠性及稳定性的要求则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工艺及装备。

  总之,要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核心问题在于装备。国内企业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自主研发,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而在此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应该看到,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替代能源的一个方向,笔者认为这完全会形成一个大的新产业,当然这也绝不会在几年内迅速形成,而是要经过长期累计的过程。这段时间内,我国应加快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此方面我国还有很多政策措施需要加强与完善。

  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包括对目前的新兴产业,在初期发展时提供必要的扶持,比如价格的补贴。欧洲之所以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主要是因为在政策上欧洲政府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把高、中、常规电网的电价融合到整个大电网当中,也就是所谓的全网分摊。德国太阳能资源远远不如中国,但是在金融危机过后,2010年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兆瓦,而我国去年仅安装100多兆瓦。这说明,我国仍需明确政策战略目标,并采取得当的政策措施,用比较合理的电价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长足发展。

  其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因素也是上网电价问题,倘若没有合理的上网电价就很难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我国风电招标的上网电价甚至低于常规发电电价,光伏发电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制定上网电价,去年敦煌招标项目和今年280兆瓦招标项目都曾出现低于一元的电价。在光伏发电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价格会不断下降,但是有这么大的下降幅度则是不正常的,所以在产业发展当中政策至关重要,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政策恰恰就没有跟上。

  其次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相关人才。我国虽然有很多装备制造企业,但由于缺乏国家和政策的引导,这些企业往往对新领域的装备研发不够重视,所以国家和企业都应当重视研发机制的创新,加大对新领域装备的研发力度。

  再次,在新领域的装备制造产业中我国应制定相应鼓励政策,特别是首台套政策。如果没有首台套政策,国产化的设备很难得到成长的空间。虽然引进国外产品会很方便,但随着数量大的增长,企业和国家要承担的成本也将逐渐增大,实现装备的国产化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大有好处,在这方面国家的政策制定仍需逐步落实。

  在首台套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日本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日本在装备国产化过程即在采购、研发和运营过程中均实现了国家与企业的结合,这也是日本长期以来坚持的装备制造政策。相比而言,我国产业的发展尚缺乏这样政策的推动。事实上,国家可以出台政策让尚德等大型新能源企业拿出一条生产线,专门为国产化设备研发提供实验平台,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尚德作为研发费用,政府与企业可以相结合,建立首台套设备的实验基地,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动力。

  笔者认为,倘若“十二五”期间还没有鼓励装备制造的政策落实,那么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受到影响;如果相关政策能够落实的话,就会大大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所以鼓励更多的厂商、更多的投资商来投入到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发之中,让它尽快看到效果,只靠国家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企业投资及社会资本投资,需要有关的政策导向,让企业和社会看到切实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卓有成效。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