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物联网标准缺失 自主与融合并行或成解决之道

http://www.gkong.com 2010-12-14 08:3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科技导报

  【导读:中国既要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努力争取将我国自主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或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纳入国际相关标准中,同时还要允许国际通用行业标准与特定领域自主标准共生共荣。】

   相关阅读:物联网引发新浪潮 产业发展需规划先行

  2010年下半年以来,物联网应用在我国已经扩展到智能电网、网络汽车、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保、城市管理、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业等10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物联网标准的缺位也日益成为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暨投资峰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标准的缺位不仅无法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将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组长张琪指出,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推动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物联网能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而要实现连接,就必须坚持标准、规范先行。

  谋求物联网国际话语权

  物联网标准体系既包括底层技术的标准,如频率、调制方式、接口标准等,也包括运营管理的标准,如用户认证、业务流程、业务标识等语法和语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在该领域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标准制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而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将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

  欧盟信息社会化总司RFID部门负责人Florent Frederix表示:“创建全球化标准对于全球物联网发展非常关键。目前我们与中国相关组织的合作已经有进展,希望能够借此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确保物联网标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得到覆盖。”

  而事实上,目前欧盟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加快物联网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但在很多关键领域,美国与欧洲的物联网标准并不统一,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全球物联网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夺日益激烈。

  一位国内专家认为,形成国家层面的物联网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话语权之争,这与3G标准有类似之处,因此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标准。我国应该加快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坚持技术和运营标准并重,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此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RFID中心工程师李一斌曾表示,RFID标准之争即利益之争,一旦中国失去RFID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国的RFID产业无论是知识产权方面还是信息安全方面,必会受制于人。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加紧制定RFID标准。

  张琪认为,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到来之际,中国必须把握住这个历史时刻,集中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抢占标准、专利制高点,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这不仅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和财源,更是信息安全与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行业应用标准亟待统一

  目前,不仅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物联网标准,即便在国内的行业、企业之间物联网应用标准也难以达成一致,并导致物联网项目难以互通。没有统一的标准,物联网广域化全程全网的应用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智能家电领域就已经面临这样的问题。长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产品要推广到每家每户,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品牌家电的需求,但目前各个家电企业在组网时大多采用各自企业的内部标准,这将使消费者在使用时遭遇产品无法匹配的问题。

  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对物联网家电来讲,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全球技术标准争夺问题。

  据悉,由联想、TCL、康佳、海信、创维、长虹等国内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闪联是物联网标准制定的成员单位,目前闪联和FRID等其他3个工作组共同组成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以推进物联网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除智能家电外,在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也存在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的问题。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信息化管理处处长邹力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尽管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应用构架不够明确的难题。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表示,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建立统一的物流业物联网平台。这不仅需要统一标准,还需要与社会物联网实现互融互通。

  标准的融合之道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尽快制定和统一物联网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不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还能为处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而有效的物联网至少要具备一定规模,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产业链中各单位实现明确的分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

  面对目前物联网的标准状况,张琪表示,中国的物联网标准战略体现了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的相互结合,中国既要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努力争取将我国自主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或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纳入国际相关标准中,同时还要允许国际通用行业标准与特定领域自主标准共生共荣。

  张琪介绍,基于上述共识,我国12个部委和23个已有的物联网标准工作组联合起来于2010年6月成立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张琪表示:“联合工作组首先要搭建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然后分析研究哪些物联网标准急需提前制定,最后才是分工合作,这其中涉及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支撑技术、物联网产业体系等相关工作。”

  据悉,目前我国已经成立的联合工作组正致力于实现10项目标:一是提出标准战略、建立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研制相关标准(RFID、传感器网、物联网、移动支付);二是确定需要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明确产业链建设的重点内容,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三是研究物联网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四是确定应用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研发中心和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建设;五是建立物联网相关行业应用的区域发展工程研究中心与示范基地;六是明确国际合作的重点与内容,开展跨国应用示范项目的合作;七是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与推广机制的建立;八是智慧地球、感知中国,RFID与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措施;九是相关政策制定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十是基于RFID和物联网应用的物(产)品编码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及基于物品的网上检索系统建设与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产业透析

   物联网产业链尚未形成   期待成熟商业模式

  王荣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力,物联网的吸引力不容置疑。2010年11月23日,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逆市涨停。分析人士指出,新大陆属于物联网概念股,是国内惟一掌握二维码核心技术的厂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行业内预计,未来两三年,物联网概念企业将会密集上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成熟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有专家指出,只有将物联网技术转化为应用才具备实际市场前景。

  “疯狂”的物联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王忠宏近日表示,未来10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产出8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00万个。

  物联网产业的美好前景使得物联网相关个股出现普涨。然而,物联网究竟是什么?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琪认为,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的一个社会信息化系统工程。传感层以二维码、RFID、读写器、传感器为主;传输层包括互联网、广电网和通信网等;应用层则包括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手机等终端。

  行业普遍认为,物联网的投资机会主要存在于传感层和应用层,传输层由于通信网络、广电网络市场已经成熟,投资机会相对较少。有投资人士指出,如果划分物联网的产值规模,传感层大概占10%,传输层占30%左右,应用层约占60%。

  RFID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去年我国RFID产值达85亿元,今年有望超过120亿元。”张琪在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暨投资峰会上介绍,在物联网RFID应用方面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邦普光电企业集团副总经理刘建新认为,一个行业不可能只拥有一两家上市公司,今后将有大量的物联网概念企业上市。目前,集团下属有十几个公司针对不同行业生产二维码和芯片,市场的销售情况很好,今年已经实现了3个多亿的销售,集团计划在2012年上市。

  应用能力决定市场前景

  目前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卫生医疗、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出现车联网、数字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多种概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还只存在个别项目试点。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智能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潘立华介绍,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片段应用,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由片段性的项目应用走向行业的整体应用。

  刘建新认为,物联网最终的实现会通过两种路径,一种是生产RFID、二维码、芯片等产品的厂商在技术推动下推出相关产品从而促进行业应用,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应用层的发展促使感知层技术革新。“在行业内,目前同时存在这两种方式,不过国家更倾向于由应用层来推动感知层技术的革新和产品推广”。

  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很多企业纷纷打出物联网概念,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行业发展前景,这些公司在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申请专项补贴时也会遇到困难。

  目前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障碍,一方面在于物联网尚属于新兴概念,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和市场推广都需要一个过程,另一原因就是发展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需要考虑成本因素。潘立华表示,实现应用物联网需要更换大量的设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潘立华认为,实现单个行业内的物联网应用至少需要3年左右,普及物联网的使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还有投资人士认为,要实现物联网的全行业运用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page_break]

   杭州筑“一网三区”冲击物联网产业新高地

  吴静

  在经济发展史上,有一个抹不去的关键词,那就是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简单点说,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它是互联网的延伸,比如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等。

  如果说未来的物联网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蛋糕,那么杭州一开始就从技术、业务应用等各方面瞄准了这块“蛋糕”。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杭州位居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各国瞄准的“产业高地”

  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之后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自1999年麻省理工自动标识中心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10年间它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2009年,物联网产业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战略发展新重点:欧盟发布“物联网—欧盟行动计划”并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意见书;日本制定i-Japan计划,旨在实现“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智慧地球”概念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2009年可谓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元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叫感知中国中心。11月,温家宝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五大必争产业制高点之一。

  仅在2009年当年,我国就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几十个与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园遍布大江南北,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同时涌现出十大物联网产业联盟。

  2010年11月中旬,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召开。据会议正式发布的新华社《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2010年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的前景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杭州大举进军“千亿市场”

  长三角地区对物联网产业热情如火。杭州市近日发布《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到2012年杭州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产值500亿元,并在2015年扩大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这是继无锡、上海之后,又一长三角城市出台物联网规划。根据同期发布的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目录,海康威视、银江股份、东方通信、浙大网新等公司将承担其中部分项目,共同分享物联网蛋糕。

  根据《规划》,杭州市将重点推进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两化”和智能环境监控等四大试点示范工程,并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及标准化推广和关键支撑四大领域。目标是将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新兴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将杭州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物联网示范城市和物联网经济强市,并依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分布状况,以杭州高新区为核心区,以主城区及萧山、余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区,以其他五县(市)为拓展区,全力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一网三区”联网产业发展格局。

  为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杭州将设立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研发项目和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同时,根据财政收支状况与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杭州还将逐步增加物联网专项资金规模预算,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市、区(县)两级财政资金向物联网企业倾斜。

  此外,杭州鼓励物联网企业上市融资。《规划》明确表示,将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苏州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电能服务平台”

  本报讯  近日,从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苏州现场会获知,苏州建设的“电能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在用户侧配电枢纽和重要用电设备上安装电能传感器,能够采集电能、电力、温度等实时数据并传送至系统平台,再经由电能专家管理系统开展分析、诊断,最终能够为企业提供电能管理整套解决方案。

  据悉,活动吸引了来自华北、华东、南方电力集团逾百位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利用价格杠杆、专项资金、能效电厂这“三把刀”求解“既不能限电又要节能减排”的行业困局。目前,江苏、广东、河北等省已纷纷通过该平台建立虚拟“能效电厂”。

  苏州市经信委官员表示,电能服务平台是服务“智能电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它可降低用户的电能管理一次性投资成本,帮助企业电能管理迅速步入“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专业化”时代。从已实施的情况来看,企业平均节约用电成本均在5%以上。如南野金属材料(苏州)有限公司单位产品用电成本降低在8%以上,投入回收期不到半年;春焱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通过优化电能管理降低单产用电成本10%以上。张剑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