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合肥现象”:创新要素凝聚创新高地

http://www.gkong.com 2011-01-25 10:56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自主创新要素”到底都包括哪些?在合肥,记者没有找到标准答案。

  “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丰富的概念”,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自主创新要素”是自主创新系统的基本单元,是指支持创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以及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的机制。

  记者观察到,从第一届“项目—资本对接会”到今年的第十届“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这一概念呈现出明显的进化过程。

  2001年,第一届“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项目—资本对接会”,参会人员1.5万人次,26个项目签约,金额5亿多元。

  2010年,第十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参会客商12.8万人,154个项目签约。其中,自主创新金融合作项目72个,签约贷款金额约207亿元;自主创新对接项目82个,总投资约437.7亿元,其中协议外地资金359.2亿元。

  从第一届到第十届,展会名称进化了,参展内容、参会人员、签约项目和签约资金规模逐年扩大。10年来,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把展会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推高。

  事物发展往往遵循着最朴素的规律,当物质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引力将使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比如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在合肥,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同样体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

  2005年以来,合肥市呈现出跨越usr式发展态势。2006年,GDP提前4年实现千亿元规划,之后仅用3年突破2000亿元,2009年GDP达到2102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600亿元。5年来,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殷切期望。安徽省由此提出“促进各类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通过先行先试和体制创新,破除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实现各类自主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并向产业集聚。同年,对接会名称由“资本项目对接”进化为“自主创新要素对接”,各类自主创新要素在合肥更大规模地聚集。

  “有的时候,产业发展并不完全按照人为的规划运行,”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当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凝炼现象,不同成分的创新要素凝炼成不同的产业培育模式。其效果是使一批最因地制宜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比如,在合肥市发展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兴产业。”

  ——在政府引导模式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合肥市成为国内大型动力锂电池三大制造基地和较早启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城市之一。

  ——在引进合作模式下,新型显示产业迅速发展,通过引进京东方六代线,吸引TFT-LCD用光学薄膜、等离子PDP显示器、蓝光LED芯片等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和高科技项目落户合肥,形成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在平台集聚模式下,公共安全产业成为合肥特色。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主要支撑,聚合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为一体,公共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

  ——在联盟促进模式下,包括江汽集团等18家单位发起组建汽车电子技术创新联盟,阳光电源等9家单位发起组建光伏发电技术创新联盟,安凯汽车等24家单位发起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形成多方合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

  有业内专家曾这样描述“合肥现象”: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地处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没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也没有特殊政策支持,却拥有全国省会城市中少见的科教优势以及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热情。相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创新高地。2004年底,合肥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高新技术产值由2005年的48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445亿元,年均增长31%。从历次“对接会”成果可以看出,合肥人正逐步将大量创新要素聚集起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区域科技创新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