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和谐号”列车总设计师:把中国高铁推向世界之巅

http://www.gkong.com 2011-01-26 17:06 来源:科技日报

人物档案:张曙光,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的技术创新,致力于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主持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和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列车系列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国内制造体系和产业链,推动了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和铁道车辆工程学科的发展。

  一辆蓝白相间、16辆编组的“和谐号”CRH38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飞驰在山东枣庄至安徽蚌埠的京沪高铁试验线上,把在天上直播的直升机远远甩在身后。

  时速486.1公里,中国新一代动车组刷新了世界最快列车的纪录。喷气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也不过如此。

  2010年12月3日,当试验总指挥,“和谐号”高速列车总设计师、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向站在试验车头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报告这一喜讯时,现场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疾驰在原野上的“和谐号”CRH380,犹如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旋即吹遍世界。

  火车真的“飞”了

  镜头:30多年前,十几岁的张曙光从家乡江苏去新疆。蒸汽机车拉着的火车每小时才走二三十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极度的困顿和劳累,让原本异常遥远的路途变得更是遥遥无期。那时,少年张曙光的心里诞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是火车能飞多好呀……

  几十年后,张曙光的团队用科技和智慧让他少年时那看似天方夜谭般的幻想变成了事实,火车真的“飞”了!

  人类对列车速度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中国似乎对此有着更深的渴望。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人口大流动,作为国脉的铁路如何承载?高速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4年,一直从事机车车辆专业的张曙光被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点将担任“和谐号”高速列车总设计师,短短6年,他便使中国高速列车的技术等级从时速200公里跃升到380公里!

  时速486.1公里的运营速度,不仅让百年交通史上默默无闻的中国人一鸣惊人,而且一举站在当今世界轨道交通科学之巅。这一奇迹令世界震撼!

  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

  “高速铁路系统最综合、关键的考核指标就是速度。这是衡量一个国家高速铁路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因为速度是指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包括节能环保等一系列指标下的速度。从这些方面讲,这个速度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张曙光给了这一中国速度最科学的诠释。

  2010年12月7日至9日,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UIC(国际铁路联盟)首次从欧洲移师亚洲并来到中国,2500多名代表和专家参会,中国高铁技术当之无愧成为当今世界的领先者。

  优良的表现令“和谐号”CRH38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大受追捧,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争相向张曙光了解CRH380的一切。

  12月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个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里密密麻麻挤满了400多人。吸引众人关注的是张曙光《高速列车速度与技术》的报告。

  速度提升后系统强耦合作用与高速轮轨关系、耦合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头型气动设计、地面效应……

  张曙光讲述的“和谐号”CRH380的十大创新,让很多与会者耳目一新,连法国TGV之父也对CRH380新一代高速列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赞不绝口。

  再创新的辉煌

  镜头:2008年10月28日,张曙光来到青岛四方公司参加座谈会。当时,公司生产的时速350公里CRH2型车已在京津城际高铁顺利运营两个多月,公司上下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满以为张总会表扬我们取得的成绩,谁知他却在系统地分析CRH2型车面临的新挑战后,讲出‘从零开始’几个字。”南车四方股份公司总经理王军回忆说……

  这就是说要把以前的技术全部推倒重来。巨大的反差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懵了!这是为什么?

  动车组是尖端技术的高度集成,涉及九大关键技术以及十项配套技术,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万分艰难,在更短时间内用全新的标准再造一辆那真是难于上青天!

  “因为我们国家面积大、人口多,必须确保列车持续高速可靠运行;因为我们在世界上首先大面积采用了无砟轨道和线路高架技术,列车振动模态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因为京沪高铁有22座隧道,高速会车时必须保证良好的气密强度和气密性……”望着大家困惑的眼神,深思熟虑后的张曙光给出了答案。

  显然,现有的动车技术不能满足国情,只有重新做起。

  CRH380火箭式的头型设计正是一个从零做起的典型。

  当西南交大艺术学院院长、雕塑家徐伯初来到张曙光办公室讨论CRH380的设计外形方案时,还有点不可思议:“车型设计要考虑的是空气动力、材料、电子等科学方面的因素,让我这个搞雕塑的来干什么呢?”

  将技术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正是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个难题,而张曙光正是要让中国新一代高速列车的设计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

  围绕降低气动阻力、气动噪声、交会压力波、气动升力等多元化目标,张曙光提出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头型优化设计的方向与流程。同时结合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抽象,在参阅了大量资料和建议后,张曙光组织设计出20种纯中国味的头型方案,并综合分析其技术性、文化性和工程可实施性。

  通过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最终展现在旅客面前的这个取材于长征号运载火箭概念设计的头型,气动阻力降低6%,气动噪声降低7%、列车尾车升力降低52%、侧向力降低6%,综合气动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对新的动车标准,张曙光显然已胸有成竹。那就是以安全可靠性为核心,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系统提升动力学、气动力学、车体模态、噪音控制、弓网受流、牵引制动等技术性能和水平,研发时速380公里高速列车,引领世界技术发展。

  鉴于新一代动车组研发的艰难,早在2008年2月,张曙光就推动了铁道部与科技部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将国内机械、材料、力学、信息、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等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延揽到这个宏伟的创新平台。

  而张曙光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一列高速动车的零部件多达5万个,为保证每个部件都精准无误,了解高速列车在典型无砟轨道的运行特点,他曾经每周十几次往返京津高铁,半夜跑到动车组运用所,跟踪研究动车组服役后的相关数据及状态……

  围绕系统动力学、结构强度、振动噪声、牵引制动等方面,他在短短几个月里组织开展了460余项仿真分析,1100余项地面试验和近700项的线路试验,累计试验里程近40万公里。

  在张曙光的主持下,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总体技术方案中关键的安全、速度、舒适、节能等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指标得以最终确定。

  造顶尖“中国产”

  镜头:2010年9月22日,唐山客车公司为首列CRH380BL高速列车举行下线仪式,张曙光受邀前去参加。可张曙光上车后却发现,车里的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理想,距离顶尖产品的标准还有一些小差距。望着兴高采烈的职工,张曙光心里十分犹豫。“这个脸不好拉啊。”但与其将来后悔,还不如现在唱个黑脸。沉思良久,张曙光终于下了决心,当即召集公司负责人开会:“你们这个车出厂,对不起老百姓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严厉的语气让在场的许多人不敢抬头看他。回想起当时那一幕,唐客公司总工程师孙邦成至今仍感到沉甸甸的。

  喜气洋洋的庆祝大会变成了连夜召开的整改工作会。

[page_break]

  除了总设计师的职责外,张曙光还担任高速列车项目的总指挥。在他的眼里,高速列车必须是一件精美工艺品。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责任重于泰山”。

  几年来,不知上了多少次列车,跑了多少次工厂。每次在高速列车上,张曙光都会向旅客了解乘车的感觉,向列车工作人员询问列车的状况,然后对运营中暴露出的问题迅速反馈设计部门改进。

  张曙光对工厂制造工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小到一个专用扳手的规格都有明确要求。他要让机车领域的“中国制造”成为世界顶尖产品。

  在张曙光的心里,“和谐号”380高速列车寄托了中国铁路的希望,寄托了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世界运营速度最高的车,也代表了我国现代工业文明和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展示了新时期中国铁路人的精神,绝不允许有一点点瑕疵,哪怕微不足道。

  严厉批评唐车的事件甚至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他们说,没有看见过一个中国官员对产品质量用这么严厉的语言来批评工厂,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真要跨入一个新的台阶了。

  参加世界高铁大会的国际铁路联盟退休干事、波兰老人Boguslaw在乘坐中国高铁后,一连用了3个“最”字评价中国高铁:“果然是世界一流,最快最舒适标准最高。”

  给动车建“后厨”

  镜头:“麦当劳大家都吃过吧?”一次严肃的技术讨论会上,张曙光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同事们不知道张曙光又在想什么,只听他接下来说道:“就像麦当劳、肯德基有标准的后厨一样,我们也要给中国高速列车装备建一个标准制造平台……”

  中国高铁正从“追随者”变为“领跑者”,下一步,中国高速列车将要走向何方?

  “继续学习。”张曙光头脑异常冷静,“尽管我们在运营速度、综合舒适度、节能环保指标和安全性上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国外在高速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差距,还要继续学习。”

  当今高铁市场竞争已处于列国纷争局面,德国已宣布研发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法国AGV时速定位在360公里,日本正在完善他们的FASTECH360,还有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韩国等国家跃跃欲试。

  显然,竞争对手们都在发力。

  张曙光十分清醒,未来对世界高铁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国家对高速列车自主创新投入很大。如何把这些宝贵的科研资金用好,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是张曙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给动车建“后厨”,则是张曙光的一个新理论。他认为中国高速列车装备建一个标准制造平台包括设计平台、仿真平台、计算平台、制造平台、试验平台和验证平台。“这些平台建设其实就像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厨房,这将是现代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支撑。”

  今天,动车的 “后厨”已现锥形。

  在各方支持下,一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试验研究平台陆续建成:

  在轨道交通国家试验室,建成时速达到600公里的高速列车滚振试验台;

  在高速列车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1∶1的铝合金车体模态与疲劳分析实验台,1∶1的高速转向架动力参数响应分析试验台;

  在牵引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1的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综合试验台,1∶1的制动系统综合试验台;

  在中科院力学所,建成雷诺数达到1∶8、试验速度接近500公里的动模型实验系统;

  在同济大学,建成试验风速350公里以上,并具有噪音测试功能的地面交通工具风洞试验台;

  ……

  时速400公里以上的高速检测列车与时速500公里以上的高速试验列车正在紧张研制中。

  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等25所国内一流高校,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金属所等11个高水平研究所,全国5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几十位两院院士,近千位教授、研究员,1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也直接参与到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

  “这是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可持续发展,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说到未来,张曙光信心百倍。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