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机器视觉的"冷"与"热",3C电子行业在2024年将迎来复苏

http://www.gkong.com 2024-05-22 14:45 来源:深圳市工业自动化行业协会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进步,机器视觉技术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覆盖了3C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医疗、半导体、快递物流等众多行业。

根据去年的数据,2023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的规模约为925.21亿元,同比增长约5.80%,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100亿元。

其中,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机器视觉制造商的重要目标市场。

GGII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规模达到185.12亿元(该数据未包含自动化集成设备的规模),同比增长8.49%。预计到2024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速接近12%。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视觉的下游细分行业正处于冷热交替的状态,大部分行业仍处于遇冷状态,只有3C、半导体等行业正在回暖。从固定投资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3C、医药、金属制品等行业已经回暖,而汽车、新能源行业则相对承受压力。

具体来看,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增速为9.9%,明显高于去年全年6.5%的增幅。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C)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了14.3%,呈现出回暖的趋势;医药、金属制品制造业也表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然而,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包括锂电和光伏)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累计增长分别为7.4%和13.9%。

机器视觉的一盆“冷水”

当前机器视觉市场的低迷主要体现在融资困难、市场需求疲软和核心技术发展滞后三个方面。

首先,从融资角度看,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相关企业的融资数量显著减少,融资额下降了超过44%,融资数量减少了超过6%。

具体来说,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相关企业经历了一段融资高潮期,无论是融资案例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相关企业的融资案例数量达到了43起,融资金额达到了46.3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1.08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从2022年开始,中国机器视觉相关企业的融资在案例数量、融资金额和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等三个指标上都开始下滑。其中,2022年的融资案例数量为32起,融资金额为29.7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0.93亿元;而到了2023年,融资案例数量为30起,融资金额为16.6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0.56亿元。

从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3D工业相机企业的融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26.67%;视觉芯片/模组企业和视觉解决方案企业的融资数量并列第二,各占23.33%。接下来是视觉设备企业、视觉软件企业和其它企业。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185.1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8.49%。基于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产业投资谨慎度上升的判断,还要对未来几年机器视觉市场的增速预期进行了下调,预计到2028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395亿元,2024-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7.5%。

从核心技术发展角度看,作为机器视觉的核心,当前国产芯片的发展进展并不如预期。在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视觉领域的CMOS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4.20亿元,同比增速从2021年的52.90%放缓至10.82%。经过预测,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视觉领域的CMOS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7.11亿元,同比增长12%。

例如,2023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视觉CMOS传感器市场的占比高达82.76%,而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比仅为17.24%。

同时,虽然国产品牌在工业机器视觉CMOS传感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高端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随着国产品牌不断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未来有望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并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器视觉的“热点”现象

说回热度,机器视觉领域确实也体现出几大“热点”现象,具体包括国产品牌的崛起、市场分化的加剧、竞争的激烈化以及3D技术的热潮。

首先,国产品牌在机器视觉市场中的热度不断攀升。2022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国产化份额达到了58.82%,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60.76%。特别是在2D工业相机领域,仅海康机器人和华睿科技这两家领军企业的出货量占比就超过了60%。可见,中国工业相机市场的国产化进程正逐步加深,国产品牌的主导地位正在形成。

在3D相机领域,国内外品牌在应用场景上的分化明显。外资品牌主要服务于汽车、3C、锂电池、半导体晶圆检测、芯片检测等高端领域,产品价值较高;而国产品牌则更多地专注于物流、工程机械、金属加工、3C电子等中低端场景。

市场分化现象“热”。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市场机器视觉企业中,业务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约有900家;1-5亿元规模的企业约有23家,增加了5家;5-1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3家,减少了1家;10-2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2家,减少了2家;而20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也有2家。这些数据表明,当前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集中度仍然较低,但产业链的强者恒强,新技术变革可能成为未来市场格局的最大变数。

市场竞争的热度持续升温。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2D相机市场的头部效应开始显现,而3D相机市场逐渐回归到良性竞争状态。以2023年为例,中国市场2D相机的销量为284.38万台,前5家企业的销量占比高达77.52%;而3D相机的销量为6.59万台,前5家企业的销量占比为57.40%。

3D技术革新的热潮。在引导类3D相机领域,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1.80%,而在检测类3D相机领域,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38.73%,显示出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

与上述的“冷”与“热”相对照,机器视觉下游行业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其中,3C电子行业预计在2024年将迎来复苏,我们可以预测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而锂电、光伏行业正处于阶段性调整期,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半导体等行业则预计在2024年将保持稳步增长。

机器视觉作为一个融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等多学科技术的领域,承载着机器智能化的重要使命。随着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视觉正在赋予各类设备从简单的“看到”到复杂的“看懂”的能力。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