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技术引领进步——杨海成解读“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http://www.gkong.com 2011-02-16 09:58 来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要:

  > 构建50个左右中小企业和企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 打造100家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

  > 打造100个服务型制造应用示范企业;

  > 构建50个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

  > 开发100款高端创新产品;

  > 开发50类高可靠、高精、高效技术装备;

  > 打造50个制造过程智能化和低碳化应用示范企业;

  > 培育50个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服务商。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全局性、持续性和服务性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站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十大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刊记者根据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总体专家组组长杨海成在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大会发言录音整理成下文,以飨读者。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骄人成绩与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八五”期间实施的CAD应用工程,拉开了在我国制造业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序幕。通过全面推广CAD技术,已有600多家企业完成了应用示范,3000多家企业进行了重点应用,并带动了数万家企业开展CAD应用,实现了“甩图板”的初衷。

  “九五”期间实施的CAD/CIMS应用,取得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一批软件产品,开始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CAD/CIMS应用工程已在20多个行业和800多家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九五”还开创了将863高技术直接在制造业中应用示范的良好局面,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形成高技术成果与软件产品,为服务与支撑我国制造业和国民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培育了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已在27个省份、49个重点城市的 6000多家企业应用。此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全面铺开,建立了技术攻关体系、应用体系以及地方省市科技部门协同工作体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两甩”工程,以集团企业、骨干企业及中小企业为对象,在28个省市的600多家骨干企业开展“甩图纸、甩账表”;完成了10个集团企业的数字化综合集成;完成了14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上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全面提升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为服务与支撑我国制造业和国民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多年来以重技术应用和推广为模式,不太注重与制造业本身业务的融合,还存在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现象。

  二是重产品交付、轻服务支持,信息化服务体系薄弱,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咨询、集成、实施、运维等服务,缺乏专业化、全方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与服务,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企业里的信息化人才也较为短缺。

  三是软件企业势单力薄,对信息化的核心支撑与服务能力弱,缺乏支撑区域信息化的核心软件产品和系统,导致国外软件和技术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制造业,束缚了我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向自主、可控和高端发展。

  全球化、精益化、专业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已成全球制造业发展大趋势

  近几十年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推动下,促使全球制造业向着全球化、精益化、专业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这6大方向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全球化,即通过全球化的网络实现信息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销售服务网络,使制造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界限,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全球协作和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精益化,即通过信息化的工艺管理模式、工艺配置和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的有效管控,优化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强化运行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实施企业精益运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即通过供应链和企业集群的专业分工协作,制造企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方向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资源,在价值链中寻找合适的定位,实现利润和附加值的最大化。

  服务化,即应对通知和竞争和供大于求的全球市场,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和外包,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单纯提高产品向提高产品与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走向价值链高端。

  绿色化,即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提高环境利用率,从以往的高能耗向低能高效转变,实现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智能化,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特别是当前的云制造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全球竞争、和谐发展、低碳环保是巨大挑战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制造业面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和谐发展、低碳环保的巨大挑战。与国际先进制造企业相比,我国制造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

  在全球竞争方面,尽管我国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是我国制造业的支柱,但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相对较弱,全球协作与精细化管控水平较低;而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在全球竞争中,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和集群协作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低碳环保方面,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严重不足,正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在和谐发展方面,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衡严重;工业产品与食品安全问题严峻。

  面对上述挑战,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高端制造,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迈向价值链高端;加快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高端制造业尚属低端制造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区域协作和产业链协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已成为产业链整体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产品创新能力和企业间业务协作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大型集团企业是国家制造业的支柱,是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相对较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精细化管控能力、产业链的整体带动能力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产品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严重滞后, 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迫切需要通过服务型制造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想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到“中国创造”,我们必须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

  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确定了以先进航空装备、高速铁路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我国制造业迈向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端制造业目前尚属低端制造能力,存在着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能耗/物耗高等问题,与高端制造的要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发展高端制造必须依靠高技术,不仅要研发出高精度、高效率和高智能的产品,还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

  集成协同、制造服务和智能制造形成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融合,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page_break]

  随着新一代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泛在网的发展,特别是以新一代的企业经营集成、SOA架构、数据中心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企业全球化业务协作、产业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我们看到:新一代的波音787飞机已经建立了全球化生产网络,实现了跨135个地区、180个供应商的协同工作;洛·马公司建成了全球性的集成数字化环境,支持联合攻击机F-35项目的设计、制造与维修服务。

  信息技术特别是制造服务技术推动着制造业向服务转型。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的制造服务技术,实现了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管理、MRO、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协作、产品成套与工程总包,以及实现从过去的卖产品到如今的卖服务。例如:通用电气利用服务战略,已经实现从传统制造卖航空发动机向卖发动机的飞行服务转型;Salesforce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向分布于全球的企业提供CRM等一系列在线服务。

  制造物联技术以嵌入式、RFID、商务智能、虚拟仿真与建模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了产品智能化、制造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辅助决策等应用。例如我国的动车、高铁广泛应用嵌入式技术和RFID技术,实现了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列车运营的控制、监测与诊断,也实现了整个运营的集约化管理。再比如汽车,正在朝着全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也在走向车联化和智能交通。宝马汽车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了车身控制系统智能化,利用RFID技术实现了车辆喷涂、装配过程的定制化和准时化。

  重视自主创新,推动新技术及核心产品开发

  “十二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围绕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强化技术与用业务的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握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加速我国制造业走向服务化的进程,促进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必须抓住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促进新兴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品和制造流程的融合;必须重视自主创新,推动新技术及核心产品的开发,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一,要突破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一方面要着力于制造服务模式创新,重点突破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引领技术、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以及面向行业专业的支撑技术,例如:制造服务技术、云制造技术,以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面向行业、专业的支撑技术;另一方面要开发制造服务软件工具、系统与平台,形成制造业信息化相关规范与标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工程提供技术、产品和人才队伍支撑。

  第二,在全国开展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应用示范工程。首先,要实施中小企的业信息化深化应用示范,构建50个左右的中小企业和企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地方支柱、特色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其次,实施大型企业的数字化应用示范,打造100家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实施服务型制造应用示范,打造100个服务型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和构建50个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四是实施制造物联的应用示范,开发100款高端创新产品和50类高可靠、高精、高效技术装备,应用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50个制造过程智能化和低碳化应用示范企业,为制造物联奠定基础。

  第三,健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和产业发展体系。要制定制造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和培训机构;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机构;加快软件企业从工具推广向信息化解决方案制订和实施转变,培育50个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服务商,大力发展国产信息化软件产业。

  技术引领、服务支撑、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一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前沿技术与软件产品研发。二要充分发挥工程示范的效应,其中包括:①针对重点大型制造企业集团的数字化示范,建立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数字企业的全球协作和集团管控,实现整体优化、全面协作和集团管控;②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深化应用示范,主要任务是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以及企业集群产业链协作服务平台应用,实现业务优化、研发创新、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③制造服务应用示范,针对装备制造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建设面向成套装备制造企业的工程成套服务平台、面向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维修大修服务平台以及第三方专业化的制造服务平台,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④制造物联应用示范,针对高端装备等制造企业,建立高端装备及智能化产品开发与应用、基于RFID的制造过程智能化和精益化应用以及节能减排与低碳制造应用示范,实现产品创新、生产优化、供需协作和服务增值。三要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

  在前沿技术与软件产品研发方面,要大力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引领技术与系统的研发,其中包括正在探索研发的云制造技术、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技术以及制造物联等关键支撑技术。

  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系统方面,要推动基于知识的产品创新开发技术、企业数据仓库与集成技术,以及制造知识积累、挖掘与管理技术的研究。

  要针对我国制造业的类型和行业,研究和开发面向行业专业的支撑技术与系统,例如:产品创新开发专业化软件、基于工业无线的车间制造优化与执行系统以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技术与平台。

  要针对软件企业和中介机构,发展制造业信息化支撑服务产业联盟和制造业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实现集成服务、自主创新和体系保障。

  为实施“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创新发展,国家牵引,地方扶持,技术引领,服务支撑,真正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