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几多变数,几多期待——2011电气行业十大猜想

http://www.gkong.com 2011-03-08 08:58 来源:《电气中国》

  刚刚过去的2010年之于电气行业,是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一年,却也是多事之秋——汇率变化殃及众多出口设备制造商,各地冲刺节能减排目标采用的强制性拉闸限电让火电企业备感无奈,美国对华清洁能源政策启动的“301调查”持续升级,变压器及高压开关等行业爆出产能过剩诟病……

  即便如此,在2010年收官的“十一五”时期,被称为中国电气行业的“黄金五年”仍不为过;电力建设形成的强劲市场需求为电气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政策的出台进入密集期,极大提升了电气行业的景气度。

  作为“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注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几多变数,几多期待。一起走进“2011电气行业十大猜想”。  

   1、从概念走向市场 智能电网引无数企业“竞折腰”

  2009~2010年是智能电网规划试点阶段,而“十二五”时期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和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电网投资将大幅增长,预计年均将超过4000亿元,总量超过2万亿元。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三大同步电网。同时,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也将逐步完善,加速将相关标准体系推向国际。

  目前,由电网系统牵头研究撰写的多份关于《智能电网的发展报告》已经陆续送达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智能电网建设有望在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看点:2011年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承前启后年,此阶段将主要带动我国的电网基础设施设备制造、电力自动化产品研发制造、电力信息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电力通信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等一系列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电力增值服务产业以及互动终端领域也随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智能电网的配套新兴产业。

  后续各项技术标准的出台将带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攻关全面启动。当“智能电网”不仅仅是个概念时,面向智能变电、智能配网、智能调度、通信信息等领域的设备研制或将成为电气行业面临的崭新挑战以及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风电光伏产业增速放缓 “有形手”加强秩序整顿

  中国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瞠目结舌。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超3000万千瓦,提前10年完成了此前规划的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的目标;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约15.8吉瓦,比2009年增长48.2%。其中,我国的电池产量约8吉瓦,占总量的50%,位居世界首位。

  然而,围绕风电、光伏产业的的结构隐患并未得到本质性改善,关键技术缺失、质量隐患问题频现、受制于国际环境等因素依旧困扰着发展中的两大产业。

  看点:据中金公司预计,2010年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将增长50%,2011~2012年增速小幅放缓至30%。同时,2011年欧洲主要光伏大国继续下调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主要新兴光伏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也将使国内光伏产业面临市场“小年”。

  就产业发展而言,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思路,未来5年,我国将“积极发展风电,稳定发展太阳能”。业界人士预计,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明朗,新能源市场内需逐步形成,风电、光伏仍将有较大市场空间,但以往的“疯狂式”发展难以为继。2009年以来,东北、西北等地出现多起由风机质量问题引起的倒塌事故,此前国家能源局有关部门对此展开专题调查,也表明了国家对产业发展的量与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

  3、补贴政策“开路” 节能服务产业“苦尽甘来”

  经历了漫长蛰伏期的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产业迎来发展元年。2010年4月2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与之配套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也于2010年8月9日发布,并在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系列节能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得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的合同能源管理优势逐步显现,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节能服务公司的市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对于节能服务产业的估算,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市场总规模大约4000亿元。

  看点: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低排放、低污染的高效节能设备和电力装备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等相关产业仍将有望得到国家政策的充分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节能环保产品、节能服务的最大障碍在于成本较高,未来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及服务的成本,进而带动行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包括中低压变频器、高效电机、合同能源管理,以及与其相关的工业节能及建筑节能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4、惠泽本土企业 特高压助力设备企业“走出去”

  2011年1月7 日,国网总经理刘振亚在工作会议上表示,国网2011年将完成固定投资3220亿元,比2010年增加281亿元,其中电网投资2925亿元,而发展特高压将是电网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我国首条也是世界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成功运营两周年之际将进行扩建。扩建工程总投资43亿元,历时一年,扩建后这条线路的输电容量将扩大一倍至500万千瓦。

  未来5年我国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特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将达4万公里。

  看点:按照国网、南网规划进行测算,1000kV交流特高压方面,2011年将有5条线路开工建设,年内投产1条,另外2条线路完工50%。±800kV直流特高压方面,将有4条线路开工,年内投产2条,另外2条完成招标。有分析机构预计,2011年仅国网特高压投资规模就将达到700亿元。

  在巨大的投资面前,国网高调表示,将在特高压项目中大力扶持本土设备制造企业。同时,特高压电网“扩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发展,提高国内输变电龙头企业的制造能力及研究水平。在这场“特高压战役”中,我国企业将补足国外竞争对手所具备的研发机会及运行经验,或将为国内几大龙头制造企业未来决胜国际市场提供了绝好时机,助力国内优秀输变电设备企业“走出去”。

  5、301调查“柔软落幕” 新能源贸易战硝烟不散

  2010年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USTR)办公室公告称,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申请,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启动“301调查”,该调查范围涉及中国的风能、太阳能、高级电池及节能汽车行业。

  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回应。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美国的调查只会将其对本国新能源产业的补助更多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启动这项调查,真正受损的只能是美国,美国将打不赢这场贸易战。”

  看点:尽管有人士指出,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立案调查是“政治家为中期选举而做的姿态”,最终向WTO提出诉讼的可能性不大。但此次调查,却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向海外敲响警钟。

  由于新能源领域内需市场尚未全面启动,国内新能源产业很大程度依赖海外市场,这为产业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旦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无疑又将是一次沉重打击。“盛宴”面前,冲突或无法避免。

  6、内陆核电政策“求稳” 核电发展节奏求突破

  我国内陆地区上核电项目热情高涨,但国家的政策动向已悄然转变。2011年1月6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优先安排沿海核电建设,稳步推进内陆核电项目”。而在2010年,关于发展核电的提法是“加快沿海核电发展,积极推进内陆核电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序开工田湾二期、红沿河二期、三门二期、海阳二期等项目。适时建设桃花江一期、大畈一期和彭泽一期工程。其中田湾、红沿河、三门、海阳均位于沿海地区。

[page_break]

  看点:业内人士表示,应合理把握核电发展的规模和节奏:发展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看到有利因素,还应当高度重视各种约束条件,量力而行,稳步推进,防止一些地方和企业不顾客观条件,过多、过快开工核电项目。

  随着核电发展政策向求“质”转变,2011年国内核电产业有望进一步打破装备制造瓶颈制约。为此,国家或将尽快制定、发布三代AP1000和二代改进型机组的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标准,解决目前设计能力短时间内无法与制造企业相结合的问题,实现联合攻关,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

  7、央企并购重组加速 哈电整合方案浮出水面

  2010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行业等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

  此举势必推动地方国企加入大型央企和跨省市、跨地域之间的企业并购重组。同行业内横向并购重组、上下游行业之间纵向并购重组,以及集团公司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将成为今后投资的热点。2010年12月21日,被业界称为“中投二号”的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且进入运营,将使得央企重组进一步加速。

  看点:在央企重组的主线中,电网电力的整合有望成为继军工之后的第二主战场。目前电力领域的央企一共有12家,其中2家电网企业,5家综合性发电企业,1家水电投资类企业、2家建设类企业、2家辅业集团。此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华润集团、香港中旅集团也涉足发电业务。

  随着央企并购重组政策的逐步落实,哈电集团真正的重组方案或也将在2011年浮出水面。国家发改委体管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认为,装备制造业国企的跨地域重组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当地国资主管部门能否取得共识,在企业筹备重组过程中,在资产评估、人员安排、辅业剥离、债务解决等实际利益问题上还需进行博弈。

  8、战略性新兴产业唱“主角” 上下游材料、部件“增值”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决定》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看点:从国际范围看,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在成长的幼稚阶段,技术远未成熟,中国与发达工业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不大,完全可通过技术创新后来居上。

  除了新能源产业,目前业内很多电气企业也已经开始关注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建设。有投资人士在预测2011年的战略新兴投资机会时表示,具体领域的扶持政策将直接激活市场。

  除政策给力之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为相关上下游的材料、部件“增值”。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五大细分领域之中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智能电网装备领域也将成为电气企业在2011年梦寐以求的“蓝海”。

  9、电力体制改革“八年抗战” 市场化破冰正当时

  自2002年国务院推进电力资产厂网分离以来,包括主辅分离、输配分离在内的电力改革长达8年原地踏步。

  2010年,国家发改委与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共同负责重点推动新一轮的主辅分离改革。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研究制定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

  消息重燃了行业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期盼。知情人士透露,国资委将特别在电力行业的改革上重点下工夫,其中一个思路是,把电网公司的一些辅业公司逐步分离出来和有关的央企进行重组改革。

  看点:随着国内智能电网、新能源建设的加速,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亟待破冰。智能电网建成后,电价将随用电峰谷变化而浮动;用户可以根据电价波动自主安排用电时段,甚至在用电低谷时向电网买电,而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售电……然而,在目前带有行政色彩的电力体制之下,上述关于智能电网终将惠及消费者的愿景难以兑现。

  尽管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多部委共推新一轮电网主辅分离”已释放出积极信号。预计2011年停滞的电力体制改革有望向前推进,未来5年基本建立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使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0、打破垄断 本土企业谋求 “进口替代”新空间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如火如荼的新兴产业投资遭遇尴尬——锂电池、新能源、动力汽车等行业众多的核心生产环节均来自进口。伴随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这场投资盛宴中“中国制造”缺失的环节,也正在由中国企业奋力填补。而“进口替代”这一概念也引起各方新一轮关注。

  “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目前,我国尚未全面明确提出过实行进出口替代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分析人士指出,进口替代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而且随着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看点:最近一段时期,人民币持续升值、进口产品的优势将不断提升,加上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如箭在弦上,都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制造依靠低价劳动力、资源来降低成本的路径不可持续。

  目前,在电气工业领域,大部分整机制造方面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但基础配件、关键零部件在进口替代方面还存有很大空间,这将为有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寻求 “进口替代”提供新的契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