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http://www.gkong.com 2011-03-15 17:10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经营单位规模小,经营分散,现代化农牧业比重小、水平低;在工业发展中,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多、过快,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

  产业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凸显了出来。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占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提供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多数企业过度依靠工人的低收入,能源、原材料的低价格,环境保护的低投入获得利润;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破环和污染严重。在经济增长动力上,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从长期看,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但也必须看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许多“两难”选择。比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就业的关系。由于当前我国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缓解。2008年至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这本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好时机,但为了不使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多、过快,我们又不得不出台一些措施去保增长、保速度,使一些本应破产的企业又活了过来,也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更趋恶化。如何既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难”选择。

  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我们也面临“两难”选择。很显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具优势。但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我们又必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发展重化工业和节能减排、发挥地区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我们也面临“两难”选择。它们增加了我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决定了这项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

  熊掌与鱼难以兼得。在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我们需要统一思想、排除困难,下决心牺牲一些短期发展和利益,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正确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和经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并与之相适应。如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工业化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工业流动,一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逐步降低,二产的比重逐步增加,直至占主体地位。全面实现工业化后,生产要素加速向三产流动,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并逐步取代二产的主体地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农业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大潜力。只有了解这种发展规律和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

  又比如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低,日用工业品十分短缺,当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经过努力,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3%上升到1985年的47.4%,之后的十多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在50%左右波动,基本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到上世纪末,由于消费升级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重工业的比重比改革开放前还要高。这虽然有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但绝不意味着当前这种轻重工业的比重就是完全合理的,比如高耗能工业发展快,出口高速增长等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要充分考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据我们研究,全国有7个省、直辖市已实现了工业化或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有13个省、自治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地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同,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对于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的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一样,也有一个梯度转移的过程。而且有少数地区并不一定非要经过工业化的全过程,如海南、西藏等。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实行共同而有区别的政策。

  此外,还要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自的产业特点。在全国和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一级,要强调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省级以下地区,则要强调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以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第三,要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仔细研究,它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也有很大关系。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在反思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并着手进行调整,我们也必须评估这种调整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新的变化。

  第四,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技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要关注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比较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也很重。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不仅会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生产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更寄希望于科技进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和优势。对此,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基本科学的重大进展。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依靠政府政策,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政府的政策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各种主要关系的协调,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二是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弱势产业的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力,鼓励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四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等等。

  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方式的转变最终还要靠市场的力量,既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来推动,也要靠市场的最终反映来检验。政府的政策只能是因势利导,加大其助推力。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投资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才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巩固调整、转变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