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科学院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

http://www.gkong.com 2011-03-15 17:1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一、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使命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创新2020”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中国科学院“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宗旨的根本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是实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总体部署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实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是: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凝练科技需求,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调动全院相关科技力量,加强与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深度融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示范,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创新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到2015年,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形成一批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要领域,实现一批对产业和技术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促进规模产业化;与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更加紧密,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各具特色、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科技支撑作用的创新集群;形成100个以上独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平台,建设10000人体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工程化研发和转移转化的高水准、专业化队伍,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当年为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

  三、加强创新部署,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各类科技计划,与“创新2020”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紧密结合,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部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部署院重大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和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中国科学院调整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促进形成一批基础前沿科学中心、战略高技术研发中心和重大公益性科技综合研究中心,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四、加强院企合作,促进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结合

  面向企业需求,加大资源投入,开展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项目,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的原则,院企合作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成熟、产业化目标明确、研究所和企业先期投入的项目。根据项目阶段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资源投入,发挥资源杠杆作用,促进产出最大化。

  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通过联合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系统集成,推进工程化示范,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延伸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和培养骨干技术人员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五、加强院地合作,促进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

  根据区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需求,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沪苏浙闽长三角及海西地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粤琼地区,继续深化中国科学院科技布局调整,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汇集;在东北及中部地区,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开展工程化示范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西部地区,围绕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各类专项科技计划,支持西部发展。

  以特色化、专业化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强中国科学院各类转移转化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域科技成果向平台集聚,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公共支撑与技术集成服务。

  在有条件的区域,选择有重大应用前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技术成果,与地方共同组织实施工程化示范项目,为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加强专业化项目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率。

  以持续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需求研究为基础,发展完善院地交流机制和专业化的合作组织体系,统筹协调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工作。

  结合院地合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推进院地合作重大项目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

  六、加强队伍建设,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科研与科技管理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带薪留岗创新创业。

  完善教育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院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计划,并充分利用国家、院和地方的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高技能工程化人才队伍建设。

  七、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院根据从企业获取科研经费对研究所进行资源匹配,使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鼓励研究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调整科技布局,确定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八、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秘书长和主要部门参加的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挂靠院地合作局。分院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发挥好区域统筹协调作用。院属相关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相应协调推进机制。

  设立中国科学院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制定《中国科学院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支撑服务的重点领域、重要方向,并提出具体举措。

  九、7大产业重点工作

  1.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科学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大力推进节能新技术研发、节能新装备研制与产业化。重点围绕分布式供能、工业低品位余热和伴生可燃气、电机驱动系统、电子电力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大规模储能等方面,突破MW级及以下微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先进制冷循环技术、中低温余热转换与利用技术、先进蓄能技术、低热值CCPP系统变工况技术、低热值与低污染燃烧技术、高性能煤气压缩机技术、热磁振荡发电技术、交变流动发电技术、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集成式热管理技术、微细尺度集成强化传热技术、微槽群复合相变换热技术、先进空气储能技术、超临界空气传热与气动技术、钠硫电池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氢/氯储能电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围绕高铝高硅粉煤灰多资源利用、钒钛磁铁矿钒铬节能提取、金属镁资源综合利用与镁基高效发电、工业废水蒸汽再压缩零排放结晶全回收等方面,突破粉煤灰低能耗提取氧化铝技术、氧化铝制备质量控制与设备节能技术、非晶态氧化硅提取制备超细多孔硅酸盐矿物填料技术、高填料环保纸造纸工艺与循环利用技术、高铝粉煤灰中镓的低成本提取技术、钒铬资源亚熔盐法低温化学活化与调控技术、强碱性介质中钒铬高效清洁分离技术、钒铬中间体碱金属离子节能解离技术与尾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金属镁及其合金分类回收提取技术、金属镁阳极制备关键技术、复合空气阴极制备关键技术、阳极析氢的综合利用技术、金属镁-空气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水蒸气压缩机高温密封和防腐蚀技术、高浓废水用蒸发器及其结垢控制技术、晶种法结晶技术、复杂混合盐结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先进环保技术与产品领域,重点围绕环境监测、污水污泥治理、焦炉气环保处理与清洁利用、海洋农业成套装备、工业锅炉/窑炉烟气净化等方面,突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原位、现场监测技术、大气灰霾综合监测和表征技术、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地基监测技术、水源水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机载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监测技术、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技术、污泥太阳能热泵干化技术、超导磁分离处理污水技术、陶瓷膜过滤核心设备与材料技术、蒸氨精馏设备技术、高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设备设计技术、焦炉气的洁净预处理技术、大型高效氢压缩机技术、高效重载低温透平膨胀机技术、大型低温透平氢液化技术、低温液氢汽车技术、关键设施设备节能技术、海水健康养殖模式与工艺优化技术、固碳型浅海养殖技术、养殖排放废水资源化综合净化技术、工业锅炉联合脱硫脱硝脱汞技术、烧结机烟气复合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工业烟气细粒子高效捕集技术、工业锅炉/窑炉废气低温SCR脱硝技术、副产物类POPs的催化降解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铬渣治理和回收利用、IGCC/多联产、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煤炭分级转化、煤炭合成含氧化合物、煤制乙二醇、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突破纳米铬渣低温低压矿化处理技术、六价铬提取液回用技术、高品位镁钙超细粉生产技术、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技术、煤直接制SNG技术、煤气干法污染物协同脱除及碳捕集技术、燃料灵活低NOx燃气轮机技术、电极材料制备、热电耦合技术、抗热震电堆结构技术 、燃料预处理技术、煤热解/加氢热解及油气提质加工技术、大规模低劣燃料流化床气化技术、燃料及化学品高效合成技术、催化剂吨级制备放大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品结构及分离方案、万吨级工业侧线设计、建设和运转、CO甲烷化脱氢净化技术、无铬草酸酯加氢及高效纳米催化剂技术、一步法煤制乙二醇、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2.新一代信息技术

  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信息化、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信息通信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高性能低功耗芯片设计与制造、自动切换灵活可重构技术、集成化多路多通道射频基带、新型同步与信号体制设计、高效能网络构架及标准化、复合传感器与物联网、新型高效率射频功率器件等方面,突破核心工艺(45nm以下)芯片、多频超宽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支持终端高速移动、高效分布式网络构架、M2M与传感结合物联网等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围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智能家居、生命健康、新型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物联网行业标准体系和统一的产品开发平台,突破涉及感知体系涉及领域广泛的传感器及其数据传输格式、数模转换标准技术、频谱感知与共享技术、多基站自同步技术、全网无线资源动态管理调度OFDMA和DFT-S-GMC多址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云计算,中国科学院将成立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中心,发展云计算平台与下一代互联网增值服务,重点突破海量数据云存储与新型并行计算技术、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杂异构数据建模与融合技术、面向大规模服务器节点的云计算系统资源管理、高可靠虚拟化的并行计算技术、面向社会网络的用户行为分析和内容挖掘、支持内容聚合的位置相关服务技术、大规模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和内容监管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集成电路芯片领域,中国科学院将重点突破CMOS关键工艺技术开发、TSV三维集成技术、国产微电子先进装备研发及国产微电子装备工艺开发与验证、光互连、光开关、GHz光通讯核心芯片、智能集成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基础软件,中国科学院针对高端应用需求,以高效、可信和网络化为突破点,进行服务器操作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研制自主的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结合应用和服务提供商,建设自主可控的国产基础软件平台,满足我国在国防信息化、政务信息化、重大行业信息化、以及云计算平台建设和物联网基础软件等方面的需求。

  围绕高性能计算,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高通量服务器硬件、高通量系统软件、高通量应用软件等方面,突破高通量服务器体系结构、大规模科学计算和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千级并行化支撑技术、云应用商店支撑技术。

  3.生物产业

  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现代化中药等方面,突破药物设计筛选、基因技术、先进的合成技术、先进的制备、纳米技术、先进修饰、高效靶向性制剂、先进材料、药代动力学、药效及安全性评价、高效细胞特异性表达、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平台、高效节能的长期稳定保存和规模化等关键核心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围绕高端医学成像设备、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及试剂、微创介入与无创靶向治疗设备、低成本健康终端设备与医疗信息系统等方面,突破光机电系统集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多模影像融合技术、实时三维成像技术、仪器试剂一体化技术、高精度光电探测技术、微弱光信号的提取和放大技术、微量样品采集及检测技术、离心机精确定位技术、低负荷生理信息检测与生物反馈技术、微型集成和低功耗医学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实现技术、便携式一体化体检设备的人机工程学技术、微创介入与无创靶向治疗技术、健康数据挖掘的隐私保护技术、海量健康数据云计算平台及在线挖掘技术、微光机电加工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生物育种重点围绕植物育种、动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等方面,突破染色体工程、DNA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转基因、诱变、胚胎分割、生物肥与生物药结合、多元化肥料的开发、微生物肥料长时间存活、不同天敌工厂化生产、天敌昆虫释放应用、组合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

  “生物制造”重点围绕生物造纸、生物纺织、生物脱胶、生物脱硫、生物驱油、生物采矿等领域绿色生化工艺替代传统化工过程和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酶制剂等传统发酵工业升级,突破专用系列酶制剂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酶制剂高效表达技术、高活性的专用酶或菌剂、高效的工程菌株、工业菌株基因改造技术、工业菌株代谢工程改造技术、酶和菌株的工业适应性改造技术、酶和细胞重复使用技术、发酵过程控制技术和设备、新型高效产物分离提起技术和设备、绿色生化技术全套新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重点围绕海洋生物产业前沿技术、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和制品、海洋微生物资源高效开发、海洋动植物健康养殖、海洋水产品与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突破重要生物功能基因的发掘、优良种质创制的分子设计、海水养殖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海洋生物转基因技术、海洋微生物酶制剂发掘与应用技术、动植物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技术、新型医用材料和新型医用制剂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海洋多糖降解工具酶的制备技术、海洋多糖片段的选控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先导化合物与药物筛选技术、海洋药源生产关键技术、海水养殖种类的良种培育技术体系、无公害饲料的科学配伍与加工技术、海水精准养殖与成套装备技术、海洋食品精制技术、海洋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4.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环渤海经济区的重型高端装备、长三角经济区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装备、珠三角经济区IC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川渝经济区仪器仪表高端装备,联合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开展基础配套能力建设,开展人才交流和培养,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在航空装备领域,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旋翼飞行机器人、机载高可信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激光快速成形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装备、大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系统等方面,突破旋翼飞行机器人设计、远距离高可靠通信、有效载荷与旋翼飞行机器人系统集成、控制用无线网络、基于网络传输介质的控制方法、钛合金成形过程中多种工艺参数的最佳匹配、成形过程的实时检测和闭环控制、钛合金零件激光快速成形内应力调控和变形开裂抑制方法、机器人误差模型建立和精度分析与标定、焊缝在线检测和跟踪、重载直线驱动单元高刚度设计与动平衡、飞机柔性装配工装位姿调整、对接运动控制与执行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卫星应用产业,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先进卫星遥感有效载荷和小卫星技术装备及其应用等方面,突破卫星平台与载荷一体化、卫星模块化标准化、微小卫星的批量生产、小卫星星座组网与编队飞行、高精度平台与激光雷达SAR等探测载荷、宽幅成像实时星上处理与传输、高精度授时与导航载荷、在轨服务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

  轨道交通运输装重点突破多功能轻质车体配套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CRH3转向架材料国产化、大型薄壁宽幅中空铝合金挤压型材加工、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振动控制方法、高压高效永磁电机设计、高效/高压大功率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先进电机控制策略、高速轨道交通整车运行状态无线监测等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围绕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深海遥控潜水器装备、深海自主潜水器装备、小型化自主观测潜水器装备等方面,突破声学深拖系统、合成孔径声纳系统、海底表层底质探测系统、深海作业型遥控潜水器系统集成载体运动与作业控制、深海遥控潜水器电力与信号传输、深海遥控潜水器吊放回收及安全保障、深海作业系统、运载子系统总体与集成、载体结构与水动力特性、高性能导航、收放、系统监控与检测、试验与应用、基于远程通信技术的开放式水下滑翔机监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围绕柔性成套生产线、工业机器人装备、服务机器人、复杂机电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方面,突破多轴数控机床虚拟样机设计与制造方法、柔性线精度运行稳定性实时监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非结构化环境的建模和自主导航、自然的人机交互、复杂产品的数字化装配及装配质量控制、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基于切削过程动力学分析的高速加工过程仿真和优化、制造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分析等关键核心技术。

  5.新能源产业

  在围绕光伏产业,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晶体硅太阳电池、薄膜电池、有机电池、第三代电池等方面,突破高效率、低成本晶硅电池和高效率、长寿命薄膜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百兆瓦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核心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10MW级光伏微网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区域性建筑光伏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等方面,突破大型光伏并网系统稳定性控制、密集化规模化的建筑光伏并网及其电能质量控制、高稳定性低成本光伏微网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装备开发和规模化示范、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真空管工程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百兆瓦级槽式太阳能与火电站互补发电技术研究与示范、低成本中低温太阳能燃料转化及分布式联供系统,突破塔式热发电的各环节关键、槽式热发电高温真空管、低成本高精度聚光器成型与集成、大容量-长周期储热、太阳能与火电互补系统集成设计、低成本太阳能燃料转化及分布式联供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风电领域,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近海风电和大型电场示范、5MW以上风电机组部件、适合中国风资源特点的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大型以及超大型风电叶片、结构优化设计平台建设、试验测试公共平台建设、风力发电机组新技术研究和装置研发、风能海水淡化、风电储能系统等方面,突破大型以及超大型风电叶片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检测、大型新型风力发电机优化设计、大型风电机组控制变流、海上风能利用技术的研究、结合当地风场特点的风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适合于中国风资源特点的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研发、大型蒸发冷却风力发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电网适应性与大型风电场接入稳定性控制、电力电子智能变压器、大型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接入、智能电网综合集成项目示范等方面,突破大型风电场电网接入、风电储能系统、电力电子变压器、故障电流控制、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生物能源产业,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生物质直燃发电、木质纤维素生物液体燃料、集中式生物燃气、微藻生物燃料、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能源产品等方面,突破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木质纤维素高效低成本预处理和催化转化分离提取、高效厌氧发酵以及系统集成、优质藻种选育和低成本规模培养以及高效采收加工、生物质高效预处理定向气化和高效催化合成等关键核心技术。

  6.新材料产业

  发展稀土材料技术,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稀土清洁分离、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稀土合金、稀土催化等方面,突破新型萃取剂的研发及工业示范、高品质稀土荧光粉制备、高品质低成本激光晶体制备、激光晶体加工、永磁材料的配方设计与结构控制、热压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技术及装备、高强高韧耐热和耐腐蚀稀土镁合金材料制备、大尺寸高强耐热镁合金半连续铸棒工艺新技术先进的油气储运、大尺寸稀土镁合金构件无缝挤压成型、新型稀土Ce-P/TiO2催化剂等关键材料的制备、尾气净化器件的设计及催化剂负载、电厂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及产业示范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功能材料方面,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功能材料的制备、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应用、功能材料的低成本化、生产与应用专用设备、功能材料制品的应用示范等方面,突破空阴极弧技术制备薄膜、高能束流熔敷技术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涂层、医用高分子微孔滤膜、高效节能陶瓷金卤灯、光伏电池的频率转换透明玻璃陶瓷、薄膜光伏电池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LED半导体照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白光OLED照明等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复合材料,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碳纤维制备、碳纤维高性能低成本化、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专用生产装备等方面,突破碳纤维聚合技术、原丝制备技术和氧化碳化技术、批量稳定化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热塑性树脂的选择与复合工艺的调控、热塑性树脂纤维纺丝及其与碳纤维的混杂织物设计和研制、热塑性预浸带工艺的优化及相关设备的设计研制、热塑性复合材料制件模压成型技术的研究、废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工艺、高性能UHMWPE纤维冻胶纺丝、纤维混编设计与加工工艺研究等关键核心技术。

  共性基础材料是新材料的基础和支撑,重点突破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材料设备的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稳定、低成本和批量化成套制备工艺,提高材料服役效率和寿命,实现材料多功能集成化和智能化,提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基础材料。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基础材料的制备、材料多功能集成化和智能化、材料的低成本和批量化制备、材料的实际应用与验证、材料制备的设备等方面,突破基于纳米材料的绿色打印、替代贵金属的纳米催化材料、碳纳米管功能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纳米分离膜材料、高效纳米光催化材料及污水深度处理、石墨烯的高效制备及其在储能的应用、纳米稀土荧光生物标记材料、新型人工骨复合材料、新型多功能医学造影剂、人工关节植入体关键材料、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快速检测方法、高温超导微波器件及子系统、铁电压电单晶与器件、电(磁)流变液智能材料、智能“电子鼻”、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用高温压电材料及换能器、新型磁敏材料与器件、热电材料与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能源装备用关键结构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核电蒸汽发生器用Inconel690传热管、700℃超超临界蒸汽参数机组用耐热GH2984管材研制、先进工业燃气轮机热端涡轮叶片制造、能源用大型铸锻件冶金质量和性能优化与模拟等方面,突破耐热合金超纯净真空感应冶炼、管坯的热挤压、管材的制轧及热处理、管材无损探伤、无余量精密铸造、复杂精细结构陶芯制备、粉末制备及热障涂层工艺、钢锭宏观偏析模拟及控制手段、锻造和热处理过程的形变和相变组织演化模拟、具有复杂外形筒体类锻件的近终形锻造技术和变形均匀性控制、核电压力容器锻件和蒸发器管材的热加工制造工艺、极端苛刻条件下金属结构材料长寿命考核等关键核心技术。

  7.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及其管理、驱动电机及传动、汽车电子控制、燃料电池、汽车节能、电动汽车的整车示范推广等方面,突破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电池管理、永磁电驱、轮毂电机、车用芯片与车用网络协议、提高车用燃料电池寿命、降低车用燃料电池成本、轻量化材料、电动汽车增程、新型混合动力等关键核心技术。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