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我国风电产业将向何处去?

http://www.gkong.com 2011-03-22 10:05 来源:机电商报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风电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风电总装机容量跃升世界第一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成为“风电大国”的同时,关于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我国风电最终发展规模应为多少?双馈风机和直驱风机谁会成为以后发展的主流?我国风机制造商是否有必要、有能力走出国门?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贺德馨就这些风电领域的热点问题做出了解答。

   《机》: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定为多少合适?

   贺德馨:在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中,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是“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到2050年应基本完成能源结构体系的转变,清洁能源占一半以上,并预计这一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4亿千瓦左右。在提出这个指标时,中国工程院同时表示,对于清洁能源的产能不设“天花板”,这意味着只要是科学产能,可以突破这个目标。目前,业内比较认同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5亿~2亿千瓦。

  我认为,在设定风电产能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风电场的建设需求、风电企业的制造能力,还要考虑我国风电的可开发量、电网的可容纳发电量等其他制约因素,应该为风电设定科学的年增长率。我们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独追求风电装机容量,而是要看风电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多少效益。每年究竟应该怎样制定一个科学的、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风电装机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机》:哪一种风电技术路线更具前景?

  贺德馨:科学制定技术路线是实现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世界上的风电发展大国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风电发展技术路线图。最近,我国业内也提出了垂直轴风电机组和水平轴风电机组的关系、大型风电机组和中小型风电机组的关系、双馈式风电机组和直驱式风电机组的关系、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关系、地面风电和高空风电的关系、集中式并网发电和分布式并/离网发电的关系等有关技术发展路线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大家讨论,也一下很难回答清楚。

  但我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首先,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主流技术只代表了这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现在,有人说水平轴是风电的技术发展方向,我认为结论还下得太早。第二,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也会不同。欧洲现在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是因为他们的陆上风电进一步应用已经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我国仍要大力发展陆上风电,积极稳妥地通过示范工程来推进海上风电。第三,技术路线并不完全是排他性的,可以互相补充,多元化发展。第四,技术路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每一次转化都会是一次重大技术进步的标志。

  《机》:应如何看待和解决我国风机质量问题?

  贺德馨: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有质量问题,我们风电也一样。2010年我国风电实现了快速、大规模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风电设备出现质量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国内外风电在发展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专门就质量问题做了一个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有4个问题需要业内引起重视。

  第一,风电是包括风能资源、风电机组、风电场和风电应用的一个大系统。风机出现质量问题不一定是其本身的原因。而且不仅风电机组出现故障、事故是质量问题,机组运维成本高、风电场容量系数低、风电与电网不友好等都是质量问题。我国要从风电大国转向风电强国、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必须首先从解决风电系统的质量问题着手。

  第二,风电质量要做好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管理,就像人的健康一样,不要有病再就医。这需要在风机的20年生命周期内按照规章制度实施健康管理,同时,加强风电机组运行的实时检测和故障诊断。

  第三,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要提高风电质量信息的透明度,让整个行业从机组故障、事故发生的经验教训中受益,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第四,要正确处理质量和成本的关系。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风电成本是风电产业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其次,在一定阶段,风电有一个合理价格,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会逐步趋向稳定。再次,用“加强管理”、“薄利多销”来争夺市场的商业模式和降低成本是可以的,但以降低可靠性为代价的降低成本是不可取的,现在有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考虑在工艺和材料上降成本,需要非常谨慎。最后,我们要考虑风电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分配。现在人们往往只考虑风电制造成本、建设成本,对风电场建成以后风机系统维护成本考虑得不够充分,国外统计的数据表明,这部分的成本往往占到15%左右,如果风电设备质量好,维护成本就可以下降。

  《机》:如何加强我国风电产业的自主创新?

  贺德馨:“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通的,事物要发展,必须要创新,而创新必须是自主创新。近十年来,我国风电事业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我国的土地上已经制造了从1.5兆瓦到5兆瓦的风电机组,已经建起了102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和500多个风电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的是从引进技术、联合研发到自主研发的道路,虽然不能说引进过程已全面完成,但终究有了向世界风能强国迈进的良好基础。

  目前,在风能领域中,创新主要表现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较弱,原始创新较少。基础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高端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机》:我国风电是否有必要、有能力走向国际化?

  贺德馨:中国风电走向国际,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也会带来技术效益,是我国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成功走向国际,我国需要研发适应国外当地环境的风电机组,做好风电机组的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保障风电机组供应链,打造风电机组质量管理和服务体系,做好风电机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等。总之,要下功夫练好内功。

  我认为,出口国际市场的风电机组与在国内销售的风电机组应该是同种型别的产品,同样的质量要求。另外,中国风电走向国际,增加国际的竞争态势是正常的,这不会影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无论是哪个国家发展风能,都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同一个地球。

  《机》:我国风电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贺德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我们在发展风电经济的时候也要遵循低碳经济的理念,做到低能耗、低排放。

  在风电场建设中,要做到与环境友好,得到公众认同。要考虑景观,尽量少占用土地,建设后要恢复植被;要保护鸟类,特别在候鸟迁徙路线中,严禁规划风电场;要降低风电机组的噪声,特别是海上风电场建设时,噪声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活动等。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