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矿井安全撬动资本市场——4000亿元的市场能否如愿以偿

http://www.gkong.com 2011-04-11 11:14 来源:《能源》

  导读:矿难频发,安监总局强制性规定矿井必须安装紧急避险系统,于是,一个4000亿元的市场即将开启,但能否如愿以偿?

    “所有的矿井里都要安装一种叫救生舱的设备,这是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配备,当下,国内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都在议论这个消息。”河南神火集团旗下一位名为胡壁垒的矿长对杂志记者如此说到。

  “跟潜艇差不多,人钻进去,耐高温,里面有吃的,有水,也有电,并且可以制造氧气。”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公司师红亮说,文件已经下发,不久将进行安装。

  的确如此。在2011年3月的两会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不止一次地提到,全国所有合法煤矿都必须建成应急避难所,“再难也要推进”。

  来自安监总局的一则可以佐证的最新消息是:在2012年年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易燃发火矿井全部建设紧急避险系统,并建成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示范矿井;2013年6月底前全国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防护水平;2015年年底之前,全国所有矿井全部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工作。

  这样的强制性文件并非只有一个,2011年1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对紧急避险系统的产品类型、安放位置和检测标准做了具体规定。

  为什么要安装这套设备,而且如此强制性?

  不得不追溯到2010年10月的那场智利圣何塞矿难。在地下624米的深处被困69天后,33名矿工全部安全到达地面,就是救生舱起到了关键作用。赵铁锤局长当即表示,智利矿难救援的成功对我国矿山安全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救生舱的建设工作将是整个矿山企业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万煤矿和2-3万家非煤矿山,可以估算出救生舱的总需求量在20万台,市场份额可能在4000亿元以上。

  面对4000亿元的市场,一些企业已经蠢蠢欲动,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发一场新的争议,于是,很多人开始讨论:由煤炭企业自己制造,还是专业公司来领衔?如此高额的市场投入是否值得?救生舱这个生命防线会不会跟消防栓一样沦为摆设?

  矿难催生救生舱行动

  虽说中国是富煤国,但多为深矿井,目前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开采深度均超过400米,有些超过1000米。而矿井的深度直接与事故率是挂钩的,上天难,入地更难,可以想象,一个比平均水平更深的矿井发生矿难的几率也会增高。

  2010年间,山西、河南等煤炭大省的矿难事故频频传出。“3•28”山西王家岭事故让人触目惊心,最终造成38人死亡。河南省接连发生伊川“3•31”矿难、平顶山卫东区“6•21”矿难和平顶山新华区“9•8”矿难。年末,河南义马煤业集团巨源煤业公司瓦斯爆炸,26人死亡。在一个名为“煤矿安全网”的网站上,每天与矿难有关的事故大大小小都记录在册。

  然而,细看各个矿难的事故处理结果,会发现总是被归类为管理问题,其实则不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就曾强调,很多是技术难题没有及时解决的缘故,深井开采需要国家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撑。

  再来比较国外的事故,还是以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为例,其矿工家属戏言,一场矿难让智利成为全球的焦点。受困矿工的井下生活丰富多彩,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如果没有设施齐全的地下避难所,没有地面持续科学的给养与精神鼓励,这两个多月的地下生活是很难熬过来的。而这些,正是中国这个矿难频发的国度必须要借鉴的。

  于是,当时就有人质疑,为何中国的煤矿没有地下避难所?“现在山西潞安集团在做试点,估计会从潞安推广到山西,继而推广到全国,另外,我们河南也有公司在做。”师红亮说。

  资料显示,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作为国家首个煤矿新型安全防护设施示范矿,2010年5月在主产矿建设了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可移动救生舱、临时避难硐室和永久避难硐室。这套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所有井下避难空间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能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互联互通,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可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二是多级防护,独立运行;三是多点布置,全员覆盖;四是就近避难,迅速便捷。

  市场有多大?

  每次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催生一个新的市场,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带来的市场就高达4000亿元,不得不吸引更多资本介入。

  师红亮说:“紧急避险系统可能会被两类企业分食,一类是大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就有煤炭机械厂,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后可以生产制造,潞安就是个例子,还有一类就是专业的机械公司,现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这些采矿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推行了这套系统,所以中国推广起来不会很难。”

  胡壁垒在一次展览会上也看了这种救生舱,他说有不同的型号,从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大小不等,要根据矿井和作业面的大小来设置,大的矿井可能要放置几台。

  几次联系后,《能源》杂志记者采访到了一家专业的生产救生舱的公司。这家名为中税天网的公司鲜为人知,据介绍,其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紧急避险系统生产制造企业美国斯特塔公司的中国区独家代理。3月中旬,再次电话联系时,被告知其董事长李书勋正在美国谈判相关事宜,因为他们的第一批产品即将下线。

  “预计在2011年4月,第一批60台‘中煤—斯特塔’产品将正式下线,这将是救生舱在国内首次实现批量生产,按照计划,‘中煤—斯特塔’在北京顺义的厂区会实现年产2000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救生舱生产厂;今年下半年,在河南漯河的工厂也将建成达产,实现年产2000台。”中税天网董事长李书勋如此对《能源》杂志记者表述。

  据介绍,早在2008年12月,北京中税天网科技有限公司就联合美国斯特塔公司,由中煤劳保学会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递交了《关于在煤矿推广使用矿井应急避难所的建议》,当时,赵铁锤局长批示,由中税天网公司作为国外救生舱系列产品和技术的引入者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以着手实施救生舱在中国的使用。

  像中税天网这样的专业公司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也在寻求出路,比如前面提到的山西潞安集团、河南平顶山煤机厂等等。

  但这毕竟是个新兴行业,虽然有4000亿元的远期目标在招手,市场预期却未必一帆风顺,而且,是自主研发,还是分一杯羹给国外企业?李书勋认为,在一个行业刚刚起步之时,建立成熟的规范和管理规定需要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先引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在研发和应用中逐步加入中国元素,从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合理可行的管理规范,将是一个在全国快速建立矿山安全避险系统的捷径。

  作用几何 后续待完善

  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配备为避难所(也称“救生舱”),即在井下距离工作面的一定距离和巷道内的一定距离放置或者建造一个空间,该空间内带有气体检测系统、气体预警系统、气体净化系统、氧气供给系统,食物和水供给系统、照明系统、清洁系统,通讯系统、并具有一定的防爆等级和很好的气密性,可使矿工在井下发生危机无法撤离的情况下内撤离至该空间,等待地面救援。

  由于救生舱刚刚开始在中国矿山企业应用,标准还没有明确,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研究员杨大明就曾经表示,救生舱等避难所是生命工程,要求高技术含量和高可靠性。

  而且,胡壁垒矿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建筑起火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很多消防栓没有起到作用,虽然强制推行,反而成为一种摆设,这个救生舱会不会也沦为摆设?”

  的确,这是一套怎样的系统,会不会起到作用,国内何时统一标准,还没统一标准就大批推广会不会参差不齐将来更难更换,等等,市场虽然被打开了,还有太多的问题期待解答。

  “即使有了救生舱,但矿难发生后能否即使跑进去,放置在什么位置?”师红亮说作为煤炭企业要考虑其实用性。

  对此,李书勋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煤矿事故统计和救援经验,在矿井发生事故第一现场,因爆炸、坍塌等伤害立即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矿工的遇难是由于爆炸后其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含有高浓度有毒气体、逃生线路被爆炸阻断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造成的。

  “在井下建设可移动救生舱和避难硐室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为是可移动的,可以提前移动到足够近的位置,救生舱采用安全的密闭空间,在较大范围的危险环境中用于被困人员的应急避难,则可以为救援赢得足够的时间。”李书勋介绍说。

  资料显示,避难所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两种,固定式为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具有防爆墙和气密式防爆通道门和三级供氧、供电系统,主室内可装通讯装置,实现与地面的联系,能够容纳50-150人;可移动式包括钢制救生舱和可充气式救生舱。与这些配套的还有过渡站,过渡站是装有厚重塑料门帘,存放食品、水、通信装置、备用自给式自救器和急救箱的过渡设备。

  目前,神华、中煤、开滦、阳泉、晋城、潞安、铁法、龙煤、淮南、平顶山、兖矿这11个煤矿企业已经被批准为开展避难所建设的首批试点企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煤矿企业要至少确定一个煤矿开展试点,按要求在井下不同地点设置避难所。

  按照国家规定,全国所有煤矿和非煤矿山都要在2013年6月之前完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故而,4000亿元不能只停留在遥不可及的数据层面,统一生产标准,鼓励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维护好行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