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访北京市市长郭金龙

http://www.gkong.com 2011-04-19 17:2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作为首都,北京市的各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日前,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就“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二五”发展思路和重点,以及人们关心的其他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过去的五年中,北京市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任务,成就有目共睹。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绩。

  郭金龙:过去的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大关,初步预计,“十一五”期末将达到1.3万亿元,大体上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354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结构调整取得突出成效,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5%以上,创出全国最好能耗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实践证明,这些巨大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首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标志着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五年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人文、科技、绿色”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将推动北京向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不断迈进。

  记者:这几年北京的房价涨得快、涨得高。请问,下一步如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

  郭金龙:住房是民生之要。近年来,我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调整供给结构,加强市场监管,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今后,我们将按照政府保障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思路,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完善住房制度,逐步形成符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计划“十二五”时期新增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满足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继续实施旧城房屋保护与改造,加快棚户区改造,推进城乡接合部整治,加强定向安置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形成公平合理、有进有退的管理机制。

  记者: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北京中心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广大市民对此反映强烈。如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

  郭金龙:交通拥堵是世界大城市面对的共同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缓解交通拥堵作为全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十一五”时期是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5年新增里程222公里,运营总里程达到336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96%。对既有轨道交通线路进行更新改造,14次缩短发车间隔,运能提高50%。实行低票价政策,扩大公交专用道系统和快速公交网络,改善换乘条件,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路503条,解决了720个小区居民的出行。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从2005年的1200万人次增长到目前的2000万人次,出行比例达到了40%。二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市区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247公里,比“十五”末增长53.4%。市域公路总里程达到207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920公里,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建成了东直门、西直门等5个综合客运枢纽,改善了换乘条件。三是多措并举缓解交通拥堵。以方便市民出行为目标,强化需求管理,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停车价格调整等措施,小汽车出行得到一定程度调控。组织实施了1000余项“投资小、见效快”的交通疏堵工程。在机动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城区道路交通的基本稳定。

  为应对机动车过快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近日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坚持“建、管、限”并举,通过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控制机动车总量增长、适当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等28项具体措施来缓解拥堵。这个《意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将加强舆论引导,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

  记者: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很快,如何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推进人口有序管理?

  郭金龙:流入人口为首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过快的增长速度、过大的人口规模也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我们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产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以业控人”。下大力气疏解中心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疏解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同时,按照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接合部、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现代国际新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使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这些地区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相对合理的人口比例。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周边地区人口吸纳能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北京的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我们将坚持做好就业、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推进居住证工作,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建设,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经验,加大城乡接合部整治和旧村改造力度,规范房屋出租管理,鼓励企业和产业园区提供职工公寓,努力为流动人口和本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请谈谈北京市在推动形成首都经济圈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金龙:长期以来,北京周边省区市给予了首都发展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全国各省区市,特别是周边各省区市在环境保护、资源能源保障、安全防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确保了首都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新形势下的区域合作,成立了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在交通、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工业、农业、旅游、金融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合作,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部署,以更宽阔的视角审视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发挥首都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和龙头作用,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推动形成首都经济圈。

  一是加强与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在市政交通、城镇建设、资源能源、生态建设等领域和在农业、旅游、金融、商贸、口岸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区域合作全面纵深发展。二是按照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发展要求,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群,提升区域综合发展实力。三是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资源共享、政策集成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沟通协商,构建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协同推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相信,在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省区市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记者:北京市的发展国内外都很关注,请问“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如何进一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郭金龙:“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从首都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增强服务功能,更加注重优化空间布局,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注重促进成果共享,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目标,即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从这些目标的内容来看,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两个率先”。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要以这“两个率先”为重要标志,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最前面,争当全国火炬手、标兵。

  二是“一升一降”。我们初步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比“十一五”规划提高2个百分点,这是“一升”。同时,年均经济增长指标也为8%,比“十一五”降低1个百分点,这是“一降”。这“一升一降”体现了发展观念的转变,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北京服务”与“北京创造”。北京作为首都,创新资源密集,服务型经济特征突出,这是首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深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