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多晶硅“环保准入”加速优胜劣汰

http://www.gkong.com 2011-06-17 11: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在环保部今年初公布的《2011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中,多晶硅与铅锌、含铅酸电池一道被列入今年重金属污染准入的重点范畴。随后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更是列出了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在内的多条“环保”准入门槛。一时间,多晶硅行业的高污染问题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并随着国家对于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示而浮出水面。“两头在外,只把污染留在国内”成为各界诟病多晶硅污染问题的最大注脚。随着光伏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暴利时代也随之终结。环保准入条件的及时出台,让全行业开始正视如何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代价。

  分析指出,环保风暴来袭,对于多晶硅这样刚起步不久的新兴产业来说很及时,以环保准入条件促行业“优胜劣汰”,也将有益于行业未来发展。

  清洁能源“变身”污染源

  2009年以前,由于国际市场光伏多晶硅价格持续走高,市场需求的拉动吸引着无数投资涌入,企业在获得暴利的同时,留在国内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2009年以来陆续有媒体披露多晶硅有毒副产物四氯化硅及废气、废液污染企业厂房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事故,就连洛阳中硅、江苏中能这样的业内龙头企业都未能幸免。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副产物四氯化硅。每生产1吨光伏多晶硅同时副产10吨到20吨四氯化硅,且四氯化硅一遇潮湿空气即分解成硅酸和剧毒气体氯化氢,对人体眼睛、皮肤、呼吸道有强刺激性。如此大量且有毒的副产物处理起来也非易事,一个年产规模百万吨的多晶硅厂商每年要产四氯化硅数千吨,其中除少部分被当作原料生产白炭黑、光纤石英棒外,大部分被就地填埋,留下污染隐患。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简水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内多晶硅厂商广泛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改良西门子法以减少四氯化硅的产出,但隐患仍旧未被彻底消除。而处理四氯化硅产出的过程伴随着额外的成本投入,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华泰联合证券电力和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对记者指出,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和设备多从国外引进,企业往往只掌握其中的生产工艺,其核心的环保工艺却没能及时消化吸收,以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污染事故频发。

  准入门槛趋严

  伴随着国内多晶硅产能的盲目扩张,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格市场准入的风声渐起。在3月份公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对于上马多晶硅项目提出了环保标准,其中对于副产物四氯化硅处理要求是:“对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

  一位地方多晶硅生产厂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事实上,在《条件》出台之前,企业新上多晶硅项目的环评报告就被严格审查,很多企业的开工计划因环评不达标而被搁置审批。

  在环保“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下,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改良生产工艺,应用改良西门子法,通过冷氢法将每道工序产生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环还原为生产多晶硅原料之一的三氯氢硅,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四氯化硅从终端产出。据保利协鑫下属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公司总经理吕锦标介绍,单次循环有20%以上的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整个生产过程采用闭环设计,同时也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液污染。

  此外,另一些企业也在尝试采用如硅烷法、冶金法等不同生产工艺进行污染副产物控制。王海生表示,目前国内40多家从事多晶硅生产的厂商中,前十家如保利协鑫、洛阳中硅、天威保变、通威股份等均已具备了闭环生产多晶硅,以最大化处理利用四氯化硅的工艺。在《准入条件》明示的“扶优汰弱”原则下,这些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污染物有效控制。

  或催生新产业

  王海生表示,环保门槛的提高对多晶硅企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他对记者表示,目前有实力的企业年产多晶硅规模均已达6000吨以上,这就意味着同时有近10万吨的四氯化硅副产物产生。从目前企业处理副产物的经验来看,四氯化硅可以变废为宝。“一次循环可转化20%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环下,虽需要投入一些处理成本,但一吨四氯化硅经一次循环就能产出两吨以上三氯氢硅原材料,综合来看,处理四氯化硅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原料的过程,这本身是在节省成本。”他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容强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将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白炭黑、光纤石英棒等化纤产品,在未来随着处理技术的进步,将催生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据他介绍,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规模化处理四氯化硅,其中尤以广东的吉必盛公司为代表。目前,该公司年处理四氯化硅的规模已达万吨以上,洛阳中硅以及天威保变旗下新光硅业均是其长期客户。

  王海生指出,环保标杆作为多晶硅行业准入的一大门槛,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以环保达标为动力进而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的机遇。借此机遇,未来的多晶硅行业或及时摆脱“价格战”泥淖,进而推动行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