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北京亮出跨国技术“转移路线图”

http://www.gkong.com 2011-06-17 15:3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这次论坛是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加紧绘制并实施的‘跨国技术转移路线图’的关键环节。”4月14日—16日,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举行,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表示,“论坛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搭建了合作平台,与世界知名技术转移专家共同探索了跨国技术转移的有效模式,打造了一个让世界认识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生动窗口。”

  跨国技术转移路线图,就是沿着“提炼需求—拓展渠道—掌握资源—协作网络—供需对接—技术落地”的路径,推动跨国技术、成果、人才等科技资源向北京转移聚集,在北京落地生根,努力形成“看得清、选得准、引得进、落得地、用得好”的跨国技术转移良性循环格局。

  为走好跨国技术转移路线图,北京市同时绘制了全球创新资源地图、形成了重点产业资源数据库、列出了新兴产业科技需求目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最优化的路线实现跨国技术转移,让优秀技术在合适的土壤里落地生根。”朱世龙说。

  知己知彼:绘制全球创新资源地图

  “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企业需求什么?”北京市科委相关人员表示,“跨国技术要转移,一定是因为有这个需求。根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需要提炼出国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需求,有什么需求,需求在哪儿。”

  为明确北京市重点产业发展国际合作需求,形成了重点产业资源数据库。北京市科委积极开展需求调研、文献资料调研及实地调研,分类梳理各重点领域的创新资源及国际合作需求,并梳理形成了北京重点领域国际需求目录,该目录汇编了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节能环保等5个领域的180余条需求信息,并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有了需求,下一个任务就是要在国际上找到最合适最先进的创新资源,回答“创新资源到底在哪儿”的问题。

  “我们要编制一个地图,把全球的创新资源都标示上去,一目了然,要找资源去图上看看就行。目前多个行业的全球创新资源地图正在编制中。”朱世龙说,“全球创新资源地图,是围绕北京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需求,通过拓展各种国际合作渠道,明确了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方向、有合作可能与意向的人才(技术团队)、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创新资源在全球的分布,以指导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北京生物医药中心针对各细分领域的重点国家(区域)、重点机构(组织)、重点企业(包括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人才(包括业内知名专家、海外留学生等)、关键技术等信息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符合北京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建立了与BIOCOM、SAPA等23个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渠道,形成了覆盖800余人的国际网络体系。

  合纵连横: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需求摆在那,资源也在图上一目了然。谁来牵线搭桥,谁来配对?

  2011年1月26日,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机构发起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

  “通过我们的服务,可以完成配对。” ITTN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相关人员表示,“我们汇集的不是企业、不是大学、不是项目,而是中介机构,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好的渠道,好的网络。”

  “比如企业需要电动汽车的最新技术,我不知道技术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从事电动汽车技术转移的最好的机构在哪里,我们一连接,就有大量的信息反馈回来。”网络牵网络的广博,让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无限的机会被发掘被牵线被转移。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协作的基础是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市场目标、共同的方向,中介机构之间可以互为合作伙伴,互助业务开发。”

  成立以来,ITTN通过定期组织海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中国的转移和产业化,举办多种形式的跨国技术转移活动等,吸引全球优秀创新成果向北京转移,从而全面推进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与海外优质资源实现双向对接。

  被广博网络吸引,也被共同的目标驱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ITTN的成员已由成立之初的40余家扩展为包括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加拿大MaRS技术创新联盟、英国牛津大学ISIS创新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超过60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并已促成了近10个跨国技术转移合作项目合作,协作网络的触角也几近以指数倍的速度延伸开来。

  供需对接:中心和平台各有担纲

  4月14日在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上,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约。

  此前的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意,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提出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中意之间技术转移和创新资源对接的建议。

  随后科技部与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签署了创新合作备忘录,明确了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受科技部委托,北京市科委代表中方,与意大利创新技术推广署合作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

  “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平台、创新资源“完美对接”平台、技术转移“配套服务”平台和中意企业创新孵化器为核心内容的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发挥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的优势和对全国的技术带头与辐射作用,探索中意合作新模式。

  与此同时,北京市科委启动了生物医药、设计、锂离子电池、低碳、现代农业等五个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正在形成“一城多园五中心”的发展格局。其中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日前,北京市科委组织技术交易中心、农村中心与中英科技合作办公室(ICUK)合作召开中英农业技术转移论坛及项目对接会,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组织10多家英国著名农业跨国企业和重点机构的负责人到北京,与北京农业骨干企业交流,洽谈合作。

  通过平台建设,2010年,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平台已成功促成34个项目在京对接落地,推动11个人才团队成功落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179名;现代农业领域成功促成11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合作。本次技术转移大会又将有17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签约。

  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工作。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渠道—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2010年,北京市科委向科技部推荐了第一批7个基地,已有4家单位获得称号。下一阶段,北京市科委将选择具有国际科技合作基础的专业园或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帮助其明确国际合作需求,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鼓励其主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与国外开展联合研发或在京产业化项目,从全球创新资源的前端引入国际优秀人才,吸引国外研发总部在京集聚或与在京单位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努力建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对接机制。

  成效渐显:技术转移助企业拔“头筹”

  最近十年,北京技术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首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显著,对全国创新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朱世龙介绍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1年的191.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9.5亿元,增长了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26.5%。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4%增长到2010年的40.4%。2009年,北京技术交易增加值对首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达到8.7%,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北京技术出口达到584.6亿元,占总额的37%,表明北京在承接跨国技术转移的同时,也给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回馈”。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自行研究开发,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22%。”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适当地“借人以渔”比“临渊结网”来得快准狠。

  在北京,跨国技术转移为技术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帮科技型企业拔得若干“头筹”。

  由于引进了一项未被完全产业化的技术——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与沼气净化技术,2009年,桑德集团击败法日韩等国中标沙特阿拉伯第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成为首个出国承建大型环保工程的中国环保企业。

  由原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钟生平博士2006年归国创建的易生科技,掌握了钴铬材质对称开环式支架结构设计技术和新型生物可降解药物涂层载体技术,针对晚期血栓问题研发的支架,于2010年4月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注册许可证,成为全球第一个面世的第三代药物支架。

  由古巴以单克隆抗体发明专利技术入股的百泰生物药业建成了我国最大规模的、1000升级哺乳动物细胞灌流培养生产线,并在原有发明专利基础上自主研究开发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泰欣生),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010年,产品销售量8万支,实现产值2.5亿元。

  此次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上,已有18个项目签约,涵盖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在大力倡导和加强原始性创新的同时,重视和促进技术转移,对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朱世龙说。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