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多省欲与央企对接争取战略布局

http://www.gkong.com 2011-06-21 10:0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6月3日,上百家央企负责人赶往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参加一场由河南省政府举行的“央地对接”项目签约仪式。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率该省数百党政官员及企业负责人,就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进行集中签约。

  河南之前,已先后有贵州、广州、甘肃、山西、浙江等省份向“不差钱”的央企大佬们抛出了橄榄枝。从对接结果来看,各省均获得了超过千亿的“大单”,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更是一口气拿下2.539万亿元的项目合同。

  自2009年以来,宏观经济冷热交替,地方政府对央企的热情却一如既往。不过,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除了“抢钱”外,更希望能为未来的布局赢得先机。一位参与签约仪式的地方政府官员表示,“如果能争取到央企的战略布局,不仅对地方‘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有推动作用,甚至能支撑起一个大的产业”。

  精彩的第一季

  据接近国资委的人士透露,河南之后,很多省份还在排着队等着和央企对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希望能由国资委联合主办,组织尽可能多的央企参加。国资委的原则是合理调配,既能满足地方的要求,又不至于让频繁的会议成为央企的负担。

  5月12日,安徽省公布了近两年来与央企合作的最新成果。截止到今年4月底,共计签约项目585个,累计投资规模为1.58万亿;所有合作投资项目中,已签约开工的项目为243个,投资金额6177.98亿元。

  从2009年开始,中央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元投资被瓜分完毕后,为缓解金融危机后的资金饥渴,拉央企到地方投资即成为地方政府争取资金、项目的一条新捷径。在与央企的全面合作上,安徽是地方政府中的先行者。

  在2009年底举行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对接会”上,安徽省长王三运提出了与央企对接的“三不”策略,“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只讲内容,最大限度的实现互惠互利共赢。”

  第一年合作,即为安徽带来了不俗业绩,当年与央企合作发展签约项目372个,投资规模超过1.3万亿元,而当年,安徽的GDP才刚刚突破万亿。

  不只是安徽,位于西部的宁夏同样是敞开胸怀拥抱央企。为支持央企对本地国企的重组,宁夏国资委主任黄宗信曾表示,“只要注册在宁夏,税收在宁夏,就业在宁夏,能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怎么重组都行。”

  地方政府对央企的热情,可见一斑。与安徽、宁夏一样,在随后一年时间里,至少有十多个省份都选择了联姻央企的策略。其中既有位于中西部的甘肃、河南等欠发达地区,也有浙江、江苏等民营经济活跃地区。

  不过,相比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河南与央企对接的成绩要逊色不少。据河南省国资委公布的数据,该省也曾在2009、2010年集中组织了两次与央企合作洽谈活动,与24家央企签订了28项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与央企合作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为180亿元。

  2011年,河南开始加大与央企合作的工作力度,将其列为“河南省2011年大招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今年2月成立了由副省长史济春、陈雪枫牵头、省直有关厅局和中央驻豫机构参加的与央企合作联席会议。

  为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招商精神,还特地把最终的项目签约仪式从郑州搬到了北京。一位负责会议组织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离央企的总部近,更能显示招商的主动性。”与以往让央企老总们舟车劳顿地跑到项目所在地签约不同,此次与央企联姻,地方政府多将签约所在地选在央企总部聚集的北京。

  尝到与央企合作甜头的安徽,正在统计一份新的项目单,并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的工作意见》,为央企落地提供立项、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据初步统计,此次拟向中央企业推荐的合作发展项目达600多个,投资规模约1.4万亿。

  对接央企办

  河南省政府的签约仪式举办之前,一些地市政府已先行一步,借此机会提前办起来了自己的签约和项目推荐。在6月2日下午举行的“河南省济源市与央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这个河南最年轻的地级市,一共签下了12个项目。

  济源市发改委主任邱英平介绍,由于济源原有的重工业结构及部分军工企业的分布,使济源与央企的合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先后与华能集团、中国兵装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合作,建立了沁北电厂、中原特钢等项目。

  不过虽然有了与央企合作的企业,但如何做大做强,让其成为具有带动本地产业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是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的答案是:还需要央企加大投资力度。为加强与央企的沟通,济源还专门成立了对接央企办,专门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研究央企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并服务已有央企项目。

  邱英平认为,这意味着对央企更重视了。重视之后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对央企的深入挖掘,在此次签约中已经有了体现。中原特钢的前身是中国兵装集团下属一专门生产炮筒的军工企业,转民用后,从事特种钢生产。在兵装集团原本的投资计划中,对这一企业的新增投资计划只有10亿元,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做到50亿元的产业规模。

  地方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多次沟通,并帮助解决土地、员工、住宿等问题,希望其能向装备机械方面发展。最终通过政府和企业的沟通,项目的投资额增加到30亿元以上,发展目标也调整为打造百亿元企业。

  中国兵装集团民品部主任李宗樵表示,新项目投产后,炼钢规模将从现在的年产10万吨扩大到年产40万-50万吨。产业链也将扩充,包括炼钢、锻造、加工制造等环节。

  而这也正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看到的。邱英平表示,通过类似和央企大块头合作,第一,壮大经济实力;第二,济源工业结构比较重,通过这类的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善产业结构。

  为了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地市、县级政府也开始纷纷设立对接央企的常设机构。这些大多设于地方财政局或国资办内的办公室,主要职责即是面向央企招商。一位河南省发改委官员表示,“还是面向央企招商来得快”。

  而为了巩固、扩大与央企的合作成果,安徽还专门出台了《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成果考核办法》,对各个地级市及负责对接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打分考核,按当年新开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和新签约项目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加权汇总,并在年终排定名次。

  抢什么?

  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中,大多央企负责人都对资金优势颇为避讳,在大多数央企负责人看来,那只是最低层次的合作。不过,对一些民营甚至地方国有企业而言,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央企的资金优势还是充满了诱惑。

  在河南国控与中国机械工程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签约台下,一位从河南赶来的民营企业老总颇为羡慕地说,“现在贷款非常难,能傍上中国工程这样的大企业就好了,一年光沉淀下来的保证金都几十个亿。”

  除了资金问题之外,地方政府希望这些中字头的企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河南省副省长陈雪枫在会见中国机械工程等央企负责人时表示,“河南的制造业正处于爬坡阶段,希望央企能推一把,也许就能跃升到一个新层次。”

  据济源市发改委主任邱英平介绍,目前正在对当地的一些机电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后,准备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对接,争取成为矿用电气特种装备领域的重量级企业。在邱英平看来,如果任凭本地的小企业自行发展,可能十年也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但中煤科工进去以后,把小企业整合到一起,很可能就形成一个龙头。

  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显棣认为,地方政府选择央企合作,不光是看资金,还要看技术实力,以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由中化集团在河南鹤壁实验的一项洁净煤利用技术取得终试成功后,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当场邀请中化把该技术的应用生产基地设在鹤壁。而鹤壁也正是河南的煤炭主产区之一。

  陈雪枫表示,与央企加强合作,不仅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完全一致,而且将有力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