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战略新兴产业成重点 石化锁定高端化

http://www.gkong.com 2011-06-23 15:38 来源:中国工业报

   备受业界关注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日前正式对外发布。《指南》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兴业和“走出去”五大战略,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模式,推进我国由石化工业大国向石化工业强国的转变。

  业内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将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增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我国石化行业仍具比较优势

  《指南》把行业发展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分析了“十二五”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

  从国际看,影响世界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发达国家正在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专用化学品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中东等具有油气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地区,也在大力发展下游化工产品。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美日等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游资炒作,再加上利比亚、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出现动荡和战乱,推动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到100美元以上,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针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在增多,我国企业“走出去”遭遇到其他国家人为设置的障碍。“十二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走出去”面临更大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市场对石油和化工产品保持旺盛的需求。化肥、农药、染料、纯碱、轮胎等传统行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新型煤化工走在世界前列,有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判断,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挑战,只要善于把握世界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新机遇,在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中,在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抢占一批科技创新制高点,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就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

  《指南》提出,“十二五”期间,尽管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经过长期培育,化肥、农药、染料、纯碱、轮胎等传统行业已建立起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后,将进一步推动降低这些传统行业的成本,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继续保持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国在煤炭等资源方面的相对优势,也掌握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新型煤化工发展潜力较大,有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随着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加速成长,全行业跨国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将会明显提升。

  量化六大发展战略目标

  《指南》提出,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六大目标: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6%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

  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减少10%,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指南》提出,必须针对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采取有力举措,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量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加快研制高端专用化学品;配套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加快推进“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完善、评估和成熟技术的适度推广工作,促进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协调产业区域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围绕管网规划,建设大型炼化基地和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限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建炼油项目。新型煤化工试点项目主要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环境容量大、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点,限制煤炭调入省发展现代煤化工。继续实施大型基础肥料向煤、磷资源产地转移,复合肥、配方肥向市场消费地转移,中小型基础肥料企业向化肥二次加工转变的结构调整。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大宗、关键合成材料制造新技术,开发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产品与技术。开发高性能子午胎、绿色农药、电子化学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清洁制备技术,提高高端化学品的自给率。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促进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技术工艺配套协调。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做好炼油、乙烯、氮肥、氯碱、纯碱、电石、黄磷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农药、染料、涂料等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创建一批“化工清洁生产绿色园区”。抓好农药、染料、铬盐等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改造落后生产装置。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

  实施“质量兴业”战略。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做好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培育和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到2015年,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形成500个行业知名品牌和10个世界级自主品牌。加强重要领域标准化工作。继续开展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并研制出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加强节能减排、安全、健康、环保、新兴产业、重大化工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标准化技术机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动从加工向研发、设计、制造、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把出口产品价值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在巩固和拓展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国内市场供给缺口较大的资源类产品,鼓励增加进口。鼓励外资投向新兴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天然橡胶等资源开发合作。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无机盐、农药、染料、纯碱、烧碱、化肥等优势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

  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石化企业与大型煤电企业联合。推进农药原药企业与制剂企业合并重组,打造一体化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发展重点

  《指南》提出,“十二五”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的行业增长点,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化工新材料方面,有机硅要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准入条件,限制1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项目建设。提高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下游产品的发展和加工应用,不断增强产品在技术、质量、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力。

  加强氟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严格限制萤石、氟化氢的出口,鼓励中低品位萤石采选利用和磷肥副产氟硅酸制氟化氢。鼓励干法氟化铝、高分子比冰晶石等高性能无机氟化盐的发展。鼓励环境友好新型含氟制冷剂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推进系列含氟特种单体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可熔融性氟树脂、含氟膜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及开发。

  工程塑料要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芳醚酮、聚苯硫醚、聚芳醚树脂系列产品。提高聚甲醛和热塑性聚酯等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加强功能化、专用化工程塑料新产品及其应用研究。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鼓励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

  复合材料要大力发展以特种纤维为骨架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尽快掌握碳纤原丝生产、碳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树脂基材环氧树脂的质量;加强应用研究,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要加快研发先进生产技术和聚氨酯泡沫稳定剂、高效低毒阻燃剂。鼓励再生资源型生物基可降解聚氨酯原料、熔纺氨纶切片等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聚氨酯新标准制定,大力推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节能保温方面的应用。争取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工艺和含有害物质的涂料产品。限制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颜料生产线。重点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建筑、桥梁、航空、汽车、船舶、重防腐等专用涂料,推广溶剂型涂料全密闭式一体化生产工艺。争取到2015年,钛白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0%。

  淘汰技术落后和质量低劣产品,限制溶剂型氯丁橡胶、丁苯热塑性橡胶、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等类胶粘剂通用型产品的发展,加快推进水性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高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特种)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水处理剂重点发展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壳聚糖等高性能、环保型水处理剂。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蛋氨酸、丙酸等短缺品种,限制发展氯化胆碱等过剩品种,取缔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的生产。食品添加剂重点发展仿生态、安全型添加剂。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高性能含氟、含硅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酸类、葡萄糖类等天然产品为原料的表面活性剂。鼓励发展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高性能橡塑助剂及高档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等。

  新能源和生物化工方面,要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化工原材料配套水平。发展能量储存、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完善盐湖提锂技术。对柠檬酸、赖氨酸、腐植酸、乳酸等传统生物化工产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加快发展单细胞蛋白、酶制剂、生物试剂、生物芯片、干扰素、生物传感器等高端产品。

  重点开发生物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耐盐性高分子聚天门冬氨酸的合成技术,生物能源制造关键技术及生物能源与化工产品的耦联技术,高效生产菌种构建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等。

  节能环保方面,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多喷嘴及清华炉等先进煤气化设备和技术,推进腐植酸原位气化炼铁技术、氧阴极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氧热法电石技术的产业化。鼓励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应用技术,支持企业采用碳含量低、可再生的原料,发展具有环保特性的产品。积极推广无碳能源技术,鼓励开发石化行业余热回收技术。鼓励LNG冷能的利用,特别是大型空分设备对LNG冷能的利用。

  鼓励先进环保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抓好资源循环利用中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重点发展磷矿、钾矿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磷石膏、铬渣、电石渣、氨碱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废塑料、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二氧化碳及其他工业尾气的回收利用,禁止开采地下二氧化碳气井。

  强化行业引导

  为实现战略目标,《指南》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指南》提出,要加强产业政策研究,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保障。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和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和修订相关产业政策、标准、规范、准入等;加强对行业重点问题和发展战略研究,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争取国家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议国家建立行业科技专项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社会公益性研究的开发投入,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

  抓好典型培育,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化工园区的发展。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企业做强做大等方面培养一批先进典型,引导技术、资金、人力、政策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营造大型企业集团深化改革、并购整合的政策环境。

  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和管理人才。充分依靠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行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业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

  强化行业引导,保障《指南》的顺利实施。加强行业经济运行及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安全环保、行业准入等方面的信息;完善石油和化工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积极开展与海外产业界的对话与磋商,维护产业安全。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