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继承、发展和创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比较

http://www.gkong.com 2007-05-31 16:2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摘 要]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教育部先后两次颁布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文试图从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教育工程和实施措施等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政策及其走向、自觉全面地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教育行动计划;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教育工程;实施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先后颁布了两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与《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新一轮《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问题并且急切需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作出回应的宏观背景下制定的,由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颁布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五年过去了,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新一轮《行动计划》。比较分析这两个《行动计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新世纪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从而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共计50条,主要内容包括行动的主要目标、七大工程和五个举措。新一轮《行动计划》也是50条,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战略重点、六项重大工程和六个举措。现从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教育工程以及实施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 指导思想  
  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而新一轮《行动计划》把指导思想确定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为教育工作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即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
  从指导思想上看,新一轮《行动计划》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指导性。首先,它突出了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体现。其次,它把党的十六大对教育的要求作为三大任务,即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最后,它坚持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并成为贯穿于新一轮《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  
  二、 战略重点  
  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没有战略重点的直接表述,而是通过“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出现,分别规定了到2000年和2010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内容涉及到“双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教育体制等方面,规定比较松散、笼统。
  新一轮《行动计划》则明确提出了两大战略重点:一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二是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共计11条,内容具体明确,抓住了主要矛盾。
  “重点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西部“双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等。这是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的具体体现。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是非常明智的。
 “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的同时,新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可见,第一大战略重点是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是“补差”,是基础;第二大战略重点是针对高等教育的,是“扶强”,是提高。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工作。  
  三、 教育工程  
  教育工程这一块是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和新一轮《行动计划》着墨最多的地方,是行动计划的主体部分。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有七大教育工程,即“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跨世纪园丁工程”、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继续加快进行“211工程”、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求到2000年如期基本实现“双基”和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试验;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重视幼儿教育;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等。
  “跨世纪园丁工程”要求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要求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继续加快进行“211工程” 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要求到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资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并提出争取1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开发和引进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要求高校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等。
  新一轮《行动计划》包括六项工程,即“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是两个《行动计划》中都位居首位的重大工程,都把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和美育工作、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但新一轮《行动计划》突出了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抓住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提出了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而确定的一项新工程,三个“大力”说明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质量问题尤显重要,新一轮《行动计划》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确立为一项重大工程,实为及时英明之举。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要求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1992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好毕业生就业,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新一轮《行动计划》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在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中部分有所体现,但新一轮《行动计划》要求更高了,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等。“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管理素质”提到了议事日程,颇有时代感。  
  四、 实施措施  
  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和新一轮《行动计划》都在最后以较大篇幅阐明了实施措施,其中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共有五大举措:
  举措一:“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求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举措对新一轮《行动计划》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重大影响。
  举措二:“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要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级、中级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这一举措也已上升为新一轮《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
  举措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
  举措四:“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要求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进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建设等。
  举措五:“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
  新一轮《行动计划》共列六大举措:
  (一)“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要求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规体系,实施《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督导评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这是新一轮《行动计划》不同于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足见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的重要。
  (二)“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要求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注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这是对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举措三的继承和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留学工作制度的改革,扩大国际间高层次学生、学者交流;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这是针对新形势要求提出的新举措。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继承了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举措中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等内容,但强调了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等内容。
  (五)“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对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继承,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规定。
  (六)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要求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努力实现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等。这也是新一轮《行动计划》最后强调的新举措之一。  
  总之,新一轮《行动计划》是教育系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智慧结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施工蓝图,是在新世纪实现教育新跨越的行动方略,是对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 1998年12月24日。
  [2]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 2004年2月10日。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