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被“宠坏”的“疯”电需冷静

http://www.gkong.com 2011-08-08 11:09 来源:电气中国

  引题:过去5年,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更让众多发达国家望尘莫及,其中风电产业尤甚。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到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增速居各大能源发电之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却存在悖论。

  一方面,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井喷式”高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国家,在陆上风电资源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中国的海上风电逐渐起步。一批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围绕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争议却从未停止,从最初的产能过剩、并网困难、弃风现象,到以“2•24”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为代表的数起脱网事故,风电产业发展的“隐疾”让业界忧心忡忡。

  数据显示,我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为2亿千瓦,而我国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容量的目标将达到1.5亿千瓦;同时,2010年,我国陆上风力资源开发比例为22%,而2020年风力资源开发比例将达到75%,行业未来增长空间见顶。

  脱离了产业培育发展的阶段,价格走低正在成为风电设备产业的基本生态,牵动着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2010年,中国风电产业5年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风电装机容量增速下滑37%,行业平均利润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一千瓦机组的售价为5000~6000元,到2010年就已经下降到3500元,而整机造价也一度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年底,风电整机造价已低于4000元/千瓦。

  当风电产业褪去了政策扶持的“光环”,应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时,中国的风电产业将接受哪些考验?市场、政策层面的变化又将给这个一度被“宠坏”的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这曾是个一度被“宠坏”的产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进新能源革命,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找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其中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尤属风电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风电产业也放下原有的“羞涩”,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而《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更在期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已高达44733.29兆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装机国。对照原定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当时仅为1000万千瓦。

  目前,在甘肃酒泉、蒙东、蒙西、东北、河北、新疆、江苏、山东等,多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仍在有序推进。其中,蒙西和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均超过500万千瓦,河北、吉林等多个地区装机超过250万千瓦。在此期间,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成为各方的投资热点。

  法律保驾护航、政策扶持、市场热捧,让风电上下游产业从而获益良多。此前,除了国家推出的标杆电价外,部分省份还推出风电补贴,山东、广东的风电上网电价均高于国家标杆电价。

  然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风电产业或将特权不在。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团办公室网站发布新闻透露,中国政府已经同意终止提供600万~2200万美元的国内风力发电企业补贴。6月15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确认,从2010年起,中国政府已经不再实施风电补贴项目。上述提及的“补贴”源自2008年财政部出台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财政资金将支持中国境内从事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制造的中资及中资控股企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企业的首批50台风电机组,按600元/千瓦的标准予以补助,整机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商各分得50%。

  多数业界人士认为,风电补贴的取消仅会对业界中小企业带来影响,不会对整体风电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但赛迪顾问[0.21 0.00%]新能源咨询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十一五”期间每年保持100%高增长速度相比,风电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上升速度会出现拐点。未来5年,将会有更多国外的风电企业进来,国内国外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压力会加大。

  “大浪淘沙”风机制造业

  2月24日,西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598台风电机组脱网。4月17日,甘肃瓜州15个风电场702台机组脱网。同一日,在河北张家口,国华佳鑫风电场644台风电机组脱网。时隔8天的4月25日,酒泉风电基地再次发生事故,上千台风机脱网。三次事故刷新了我国风电机组脱网的历史记录。国家电监会在调查了三次风机脱网事故后认为,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工程质量管理不严。同时发生事故的风电场35千伏电缆施工工艺水平和质量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反映出风电场建设工程中施工、监理和建设管理存在不足。

  而这些风机脱网事故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的风电产业在“快跑”模式下的软、硬实力的缺失。有业内专家认为,尽管此前我国风电发展成绩卓越,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如多数风电设备企业尚未完全掌握风机制造和风电厂控制的关键技术,风电厂规划建设与电力系统缺乏协调性,弃风问题突出,风场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与此同时,风电产业也未能走出此前产能过剩的阴霾。以风机为例,此前铁路、航天、军工等行业的国有资本大举进入,民营、外资也纷纷进入设备制造领域,国内风电装备企业数量急剧增加。

  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只有6家,但到2009年底,整机生产厂商已发展到近90家。其中已有样机的企业57家,年装机100台以上的企业约30家。此外,还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上百家、叶片生产厂50余家。

  为此,2009年初,国家能源局提出“警惕风电设备制造业投资过热”;同年9月下旬,国务院批转由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上报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更为明确地指出:要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

  业界专家指出,随着风电产业的逐渐成熟,行业内大浪淘沙的时代或将来临。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排名前三位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汽在我国风机市场的累计市场份额已达到56%,排名前10位的企业累计市场份额达到85%,而排名位于第20名以后的60余家企业,仅拥有3.9%的市场份额。

  对此,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长军认为,下一阶段风机制造业将进入大浪淘沙、兼并整合的时代,最终保留8~10家企业是比较合理的水平。而作为中国风电资源第一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也在此前发布了《推进我区风电企业整合重组减少主体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区风电企业控制在25家以内”,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对风电开发企业施行开发总量控制的省区。

  紧随其后的还有国家对于行业准入门槛的政策调整。目前,由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即将公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是由较低水平上的绝对过剩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的。而《准入标准》或将成为短期内我国风电产业抑制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行业健康良心发展的风向标。

  湘财证券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称:“过去几年,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受政策及地方政府政绩驱动所致,再加之前几年相关风电制造企业获益较大,也使跟风企业越来越多,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市场对风电的看法趋于理性。《准入标准》的出台,肯定会使大批企业出局,尤其是规模小、不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当然,也挡住了相当部分的新进企业。总的来说,将利好现有大规模企业,比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上市公司,其运营效益有望攀升。而从长远看,将会使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有望步入强者时代。”

  6月16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风光无限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1》显示,在风电设备企业方面,2010年中国十大风电机组供应商排名中,华锐、金风、东汽、联合动力、明阳、维斯塔斯与2009年相比,排序没有变化;湘电和歌美飒继续保留在前十位;新的十强中,增加了上海电气和沈阳华创,通用和苏司兰排在前十名之外。

  该报告认为,由于普遍看好中国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大量投资商纷纷涌入风电设备制造业,行业由此出现过热局面。风电制造业的激烈竞争最终迎来兼并整合时代,风电市场也会进一步向大型开发商集中。

  投资乱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政策调整及行业整合现状,各路投资针对风电产业的追捧也越发呈现两极分化状态。

  其中,地方政府热情仍不减当年。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大多是形象工程。”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苗圩认为,我国风沙伴存,风电设备受风沙磨损大,上马太多风电项目不符合国情,“特别是甘肃那个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站”。

  事隔一年,甘肃酒泉的风电基地又接到了一张“黄牌警告”。2011年3月19日,酒泉市能源局发出《关于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向相关企业下达了2011年的“建设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并对风电“具体机型”做出安排,甚至表示:“完不成开发任务的企业,剩余指标的开发权中止。”

  该《通知》还指出“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是科技部确定的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等条件下,原则上竞争择优选用该园区生产的风电设备”。

  对此,2011年3月2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自行安排风电建设规模和向企业分配确认项目开发权,并不得以行政方式要求企业完成建设任务”。

  针对酒泉市能源局在风电设备招投标中的有关要求,国家能源局强调,“地方政府和任何人不得干扰风电建设市场,不得要求企业采购本地设备或提出有关产地地方保护等限制条件。”

  不过,警告显然并未奏效。2011年4月27日,酒泉市能源局再次发出《关于加强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2011年前期工作的通知》,对国电甘肃公司等26家企业下达“建设任务安排表”。

  2011年5月9日,国家能源局再次下文,对酒泉市能源局提出“严厉批评”。同时强调,“未经国家核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事实上,这也仅是地方在建设开发风电时存在的不规范情况的缩影。在风电的建设开发方面,地方政府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但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在资本高调进入风电领域的过程中,风电市场秩序混乱就很难避免。

  此前,谢长军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就曾抱怨风电领域的投资乱象,“很多人是来抢资源的,是为了谋求暴利,而不是为了真正开发风电的,国有大型企业拿资源都受到限制。”他指出,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提出要开发风电必须用当地生产的设备,“有的开玩笑说,螺丝钉都得在当地买,很多当地的制造厂产能质量都不是很好,但也得买,开发商处于被动地位”。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把风力资源不是给我们开发商了,而是给到设备制造商,我们回头再找他们要资源,再买他们设备,形成这样一个循环,这不很正常。”谢长军因此呼吁,政府应该通过招标方式或者按国家有规定来进行资源分配。

  “目前,在各地上报的总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左右的在建和规划风电项目中,只有少数项目经过国家统一审批,这些项目的装机容量只占总装机容量的近10%。”有知情人士透露,不经国家统一审批的项目一般不被纳入风电并网规划,电网不保证全额收购,这也是业界一直在提的“并网规划与风电建设规划不配套”的重要原因。

  为抑制这一现象,国家能源局已开始研究制定有关规范风电项目审批制度的管理办法,意图收紧地方审批权。

  据悉,该办法首次提出,地方政府在核准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之前,须拿到国家能源局的复函,否则不予通过。根据规定,投资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项目须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后,由地方政府核准审批。不过,为规避这一规定,已有一些风电场投资商纷纷将所投项目拆分成若干个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便于通过地方政府核准审批,以尽快上马。

  从风电开发商的市场份额来看,2010年中国国电集团新增风电装机3490.45兆瓦,累计装机8941.09兆瓦,继续保持风电场装机容量第一的位置。华能集团则以新增装机3171.15兆瓦,累计装机6330.98兆瓦的业绩,超过大唐排在第二位,大唐退居第三位,但与排名第四位的企业仍保持较大领先优势。除五大发电集团及国华、中广核以外,华润电力、新天绿色能源、天润、三峡集团、中国风电、中海油、中水顾问、中水建等都有不俗表现。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五大发电集团仍然占据56%的比例,比2009年的55%略有上升。

  不过与地方上马风电项目的高度热情不同,很多原本热衷于风电产业的私募界对风电的热情却开始逐渐退却。

  据了解,欧美市场上更为常见的是风电开发商签下购电协议(PPA)后,用PPA去做项目融资,以项目的经营收益来偿还贷款。加勒德哈森(北京)总经理潘伟平表示:“银行已经不再做风电项目融资。”一位风电开发商人士透露,如今国家对风电项目的审批越来越严,以往大的集团拿到所有审批文件之时,风电场建设都已经具备了并网的条件,而现在只有所有手续都拿齐了才能建设。而一直与清洁技术紧密相连的私募股权基金们,也打起了退堂鼓。

  “由于目前风电整机产能大幅提升,产品价格因此不断下降,未来盈利空间很难保证。 投资群体希望对资本支出和回报率有更明朗的预期,但现在来看,投资者似乎已经对风电企业审美疲劳了。”一位德意志银行的证券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风电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从前期设计、项目咨询到开发、采购,这些做完需要1~2年的时间,所以2009年的风电市场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它反映的是金融危机之前一两年的情况。”

  并网瓶颈

  长久以来,尽管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直要求电网对风力发电实行“保障性”收购,但实际上对于大规模上马的风电项目而言,并网难仍是限制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

  国家电监会此前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指出,造成风电产业并网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风电发展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风电消纳方案,大规模风电送出消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施鹏飞援引的行业数据显示,去年底时,中国已累计吊装风电机组44.73千兆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但真正并网发电运营的装机容量只有31.07GW。

  对此,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的解释是,“近几年风电发展速度太快了,远远超出电网发展规划,这是造成电网消纳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电网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为支持风电发展和大范围消纳,截至2010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共投资418亿元,建成投运风电并网线路2.32万公里,其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已达到2826万千瓦,占全网最大用电负荷的4.2%。

  “风能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特征决定了其属于能量密度低、稳定差、调节能力差的电能,发电量受天气及地域的影响较大,若直接将其全部电力并网,的确会对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以及电网的供电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业内专家指出。

  但与技术因素相比,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则认为,风电并网技术障碍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开发、利益分配和微观均衡等基本功还十分欠缺,“风电要想更大规模地发展,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比过去难度大得多。过去是设备研发等前期工作,现在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利益的调整。怎么解决?我觉得还是电网公司的认识。如果能够像重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一样重视风电,解决不了风电并网吗?大家如果真的从国家利益这个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抛弃一些企业的小算盘,这个事情可以解决。”

  尽管《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费用分摊的实施细则,都对电网企业收购风电给予一定的补偿,规定电网为接纳风电而建设增容的部分可以进入成本核算等,但这些收入与电网这个高度垄断行业的总收入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足以激励电网积极接纳风电。

  电监会报告指出,风电项目一般远离负荷中心,其配套接入系统建设工程量大、投资高、线路利用率低,接入系统工程补贴策的标准难以满足部分项目电网投资和运行维护的需要,这将严重影响电力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例如,上海市电力公司出资6528 万元建设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接入系统工程,按目前电价补贴策,需要32 年以上才能收回静态投资。

  正如业内一位专家所言,风电并网,首先的是利益调整,其次是观念,再次才是技术。并网困难表面看受制于技术因素,但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利益驱动,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需要大量投入,但收益不大,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技术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管理体制尚未捋顺、利益分配不均衡才是造成风电并网困难的首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不积极应对,对于电网而言,并网问题的严峻性在“十二五”期间可能更加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将达到约1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可在本省消纳,1100万千瓦通过区域电网跨省消纳,3200万千瓦通过跨区消纳。其中三北地区有四分之三的电力需要外送消纳。因此,未来风电对电网发展的依赖性将更强。

  好消息是,近日舒印彪透露,风电并网技术国家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已通过最终审核并已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时,行业标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也已通过最终审核并报送国家能源局。

[page_break]

  业界认为,该标准的核心在于使机组具备低压穿越能力。而在“新国标“之前,2009年国家电网制定的企业标准和2010年国家能源局颁布的《风电标准体系框架》中,都把低电压穿越作为重要的技术标准提出来。

  所谓低电压穿越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并网运行,保持发电运行能力,不能“抛弃”电网,以减少电网波动。

  根据国家电监会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安全监督管理、遏制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通知》,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机组,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计划,督促设备制造厂商配合实施。然而,目前对于低电压穿越能力的争议点在于风电低电压穿越改造账单应由谁来承担。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通过中国电科院低电压穿越能力测试的仅有6家公司的6种机型。如果要进行该技术的改造升级,厂商成本将大大增加。同时,如果需要对现有运营风电场的风机进行技术改造,也将加大运营商的投资改造成本。“根据我们的测算,一台风机要进行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最低价是50万元。”大唐新能源]公司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张新斌说,如果按照这一数字测算,全国超过2万台风机所需的改造费用恐在百亿元以上。

  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未来制造企业及运营商的成本增加或在所难免。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频发和“弃风”现象的普遍存在,揭示出国内风电并网标准的缺失和技术规范的滞后所造成的严重问题。《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的核心是要求风电场并网风机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技术,如果这一规范得以实施,将会极大的降低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发生。而《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则为风电场并网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有利于遏制“弃风”现象。

  不过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低电压穿越技术对于大规模风电并网很重要,但是,解决不了我国风电大规模并网的稳定和长距离输送的成本问题。在中国风电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如若电力体制中的核心痼疾不除,电网和风电的矛盾将随着装机容量的提高而进一步升级。

  中国风电“稍安勿躁”

  “为促进了风电规模化发展,过去提倡建立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但当前更希望在此基础上,支援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倡导分散式开发。”近日,史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来的大基地路线,而是“两条腿走路”,让企业不要只盯着大基地而盯着全国,云南、安徽、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重庆、贵州、西藏和四川等地都具有这样的条件。

  他表示,过去风电投资过于集中在内蒙古和甘肃、东北等地,在投资热潮中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对产业布局和技术进步造成不利影响,必须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保留技术成熟的空间。未来行业发展也会更加朝科学精细化发展,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海上风电将是发展重点。

  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大、增速放缓,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也急需寻求出路,寄希望于通过出口和海上风电摆脱增速下滑的困境。

  张砚霖指出,风电企业在面临目前困境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海外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以欧洲市场为例,丹麦、英国等国家均极具风电发展潜力,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另外印度、美国等市场同样具备发展潜力。虽然海外市场的开拓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国内企业只有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方能求得进一步成长。

  目前,金风、明阳风电等大厂纷纷将目光瞄向欧美发达国家。据风电行业世界权威咨询机构BTM预测,至2014年,美国和印度市场的风电装机容量增速将分别达到23.3%和20.3%。

  应该说,国内设备制造商加大“走出去”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对于开拓国际市场,一些专家则持谨慎态度。主要观点是,国内风机厂商的技术大多通过购买国外专利或引进设计图纸获得,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很难获得认可,而且后期的维护维修和技术更新亦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短期内很难迅速打开国际市场。

  有专家建议,中国风机企业不如学习印度苏司兰公司,其生产基地位于印度,但却在欧洲发达国家广设研发中心。中国厂商在海外设立营销机构的同时,亦应设立技术中心。苏司兰去年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八,其在德国、丹麦、荷兰等建立了研发基地,并且收购了荷兰、德国的制造公司,该公司在印度之外的订单已高达九成。

  此外,国内海上风电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变化。近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了全国海上风电工作座谈会,就未来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后续工作推进等进行了部署。会议提出,我国计划到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将发展到5000兆瓦,2020年这一规模提高到3万兆瓦,一个千亿元的市场正在开启大门。

  据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介绍,海上风电有大规模建设的空间,加上采用风机单机容量更大,在规模经济效益上会较陆上风电更优。

  从地域看,海上风电开发区域均为沿海地带,而这些区域集中了我国用电负荷大的省份。在电力传输上,只需要考虑将电从海中送上岸,较陆上风电的“千里送电”,一来大大减少了电力的损耗和衰减,二来也省下了大规模建设特高压输电线的投资。

  目前,业内有消息指出,第二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虽然目前招标程序尚未正式启动,各大电力公司以及整机企业也都未获知具体招标日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不出意外,下半年会进行海上风电的第二轮特许权项目招标,且招标规模较为明晰,将是去年首期招标量的两倍。

  不过,相比陆上,海上风电开发实质上更复杂,涉及的利益方也更多,而且很多涉及国家战略需要,如果简单地用陆上风电的发展思路来开发海上风电,就会遇到许多问题。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需加快沿海省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的更新编制,使现在无章可循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有据可依。“海上风电的开发有众多风险因素,风电场建设对机组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海上的施工成本比陆上高得多,维修一次就可能使得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打水漂。”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上一轮的投资中,风电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关注,大家更关注块头的大小,没有关注基因的好坏,这也是接下来海上风电需要重视的问题。” 赛富投资基金顾问公司副总裁蔡翔认为,风电行业可以没有那么热是好事,产业可以更专心发展,因为对于中国的风电产业而言,技术更为重要。

  2011:风电转折年

  文/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蒋莉萍

  时间刚过半就对一个年度做出带有结论意味的判断,不免显得有些为时尚早。但就中国风电发展而言,说2011年将成为中国风电发展史上具有历史转折和里程碑意义的一个特殊年份,这个判断,似乎还是靠谱的。

  首先,此年伊始,我们很有信心很自豪地看到,中国在风电总装机和年度新增装机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我们已有4家风机制造厂家进入了全球TOP 10之列。

  而几乎与此同时,兴高采烈的我们又不期然地当头遭遇了几盆冷水……

  2月24日,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一个风电场出现电缆头故障,导致16个风电场598台风电机组脱网。国家电监会认为,此次事故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4月17日,甘肃瓜州一个风电场因电缆头击穿,造成15个风电场702台机组脱网。同日,在河北张家口,一风电场发生事故致644台风电机组脱网。

  4月25日,酒泉风电基地再次发生事故,上千台风机脱网……据调度部门统计,2011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共发生风机脱网事故35次,其中大规模脱网事故6次,脱网风机3848台次。

  正如业内专家所说,近期频发的风电大规模脱网事故,是近年来中国风电持续高速发展中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

  我们看到,这几年来,伴随着风电“爆发式”的发展,电网方面在加强电网建设、努力接纳风电的同时,对风电并网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规划协调、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分析工作,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一些业内专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关于是否应当制订和出台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问题,却一直是风电和电网之间讨论甚至争论的焦点,相关意见和建议甚至一度还成为电网方面备受非议的口实……

  最近,应IEEE P&E 杂志客座主编J. Charles Smith的邀请,笔者作为牵头作者,为该杂志的风电特刊撰写了一篇有关中国风电发展的文章。在编写组提交初稿后,Smith先生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之一,就是要求把文稿中的“wind farm”(风电场)全部修改为“wind plant”(风电厂)。一个单词之差,实则映射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我们看到,2005年,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国风电的累计装机总容量仅有120多万千瓦。到如今,全国每月的新增装机就达到120万~150万千瓦。至此,我们是否就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风电的发展,也应该从当年的小作坊粗加工时期进入到现代化生产阶段,从“风电场”状态进入到“风电厂”、“风电站”角色?

  中国有古语说:“亡羊补牢,尤为未晚。”客观地看,任何事物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粗放到精益的过程,风电或许也不能例外,只是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过程尽量缩短一些。近期事故带给业内外的警醒和反思,无疑对推动中国风电进入一个全新、高质量的发展时期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促成政府、社会尤其是业界的相关利益方尽快达成共识的成效来看,从其产生的长远效益来看,我们希望这个代价是有价值的。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