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提升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

http://www.gkong.com 2011-08-30 17:2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尽管科技论文总数跃居全球第二,科技研发一再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3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英国皇家学会同时表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正在科学领域对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等传统“科技强国”发出挑战。

  其实,近年来我国受到的类似关注并不鲜见。每每我国科研人员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各国总是报以关注的目光。虽然这种目光中包含着崇敬、羡慕、嫉妒乃至惊恐等复杂的情绪,但这种关注本身就表明,我国的科技正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我国科技正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科技的国际影响力,表征着一种国际关系状态,即一个或多个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基于自身所拥有的科技资源,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和意图,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影响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的行动倾向和行动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大小,是其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外在反映。分析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认清我国科技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发展环境,继而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更好地发挥科技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

  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努力成效卓著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国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利用科技为我国发展提供支撑、服务我国整体外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

  部分打破了国际科技资源的现有流动格局。有更多的国际资本、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进入中国,例如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在华研发机构从2000年的不足100家发展到2008年的340多家,中国已成为62%的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而异军突起的新兴经济体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使流入发达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开始加快回流。此外,中国科技型企业加快了赴境外上市、赴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海外技术型企业并购步伐,获取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的能力大大提高。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先后有130多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

  加快了高科技产品在全球的推广和使用步伐。中国大量质优价廉的高科技产品走向国际,加速高科技产品在全球的普及,并为国外消费者减少了大量开支。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占全球的份额超过20%。同时,中国正成为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据统计,2008年我国消费的进口和国产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3419亿美元和3510亿美元,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高科技产品消费国之一,极大地带动了国内外企业的科技创新。

  提高了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科技的重视程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视,促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调整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战略和对策。而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它们所提出的国际标准也更多地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例如由中国向ISO、IEC提交或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达64项,初步摆脱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smile、silence、sleep的三“S”代表形象。

  推进了“南—北”和“南—南”科技合作进程。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许多发达国家主动加强同中国的科技合作,迄今已有9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美国制定了专门的对华科技合作战略,日本和英国先后建立了科技合作机构北京代表处。同时,中国非常重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根据自身能力广泛开展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加快了“南—南”科技合作进程,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合作就堪称是其中的典范。

  增强了后进国家加快科技发展的信心和能力。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科技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树立了信心。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中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的力度,试图通过科技援外的形式与中国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心,让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竞争中受益颇多。

  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我国在提升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着其巨大潜力的释放,这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对称上。

  缓慢提升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与快速扩大的科技成果产出量严重不对称。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制造国、第二大SCI论文产出国及第四大专利产出国,但中国对国际科技相关议题的主导能力仍然偏弱,主要体现为主导国际组织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引领国际科技前沿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例如,2001—2007年间由中国提交或主持制定的ISO、IEC标准不足1%且集中在非关键性标准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等仅为5%左右。

  极端匮乏的高端人才群体与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严重不对称。虽然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总规模、在学研究生规模和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却极度匮乏高端人才群体,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国际复合型人才和世界级创新型团队,这导致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我国入选TOP10科学家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入选TOP10研究机构数量相当于美国的1/7,国际一、二流科研机构的研究带头人仅2.26%具有中国籍,其负责人不足1%是华人。

  弱小的科技走出去能力与强大的国际资源走进来能力严重不对称。中国本土的创新能力大量为国外所利用,包括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投资于中国的研发机构、购买中国技术、并购中国科技企业、利用中国科技人才等,但中国对国际科技资源的吸引力却不强。无论是战略型“走出去”、发展型“走出去”,还是合作型“走出去”和援助型“走出去”,中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以国科联理事会为例,其所属委员会、联合会有秘书长以上职位1200余人次,中国担任副主席和执委职务的不足40人次。

  有限的科技国际影响力与盛行的中国科技“威胁论”严重不对称。当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科技实力并未对发达国家构成威胁。但中国科技“威胁论”却已甚嚣尘上,不仅西方国家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此大肆宣传报道,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媒体也参与其中,对中国构建更加有力的外部科技发展环境非常不利。

  制约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复杂

  制约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在客观因素方面,国家整体实力不足首当其冲。无论在经济实力、外交实力、科技实力还是文化实力,如果综合考虑人均水平等因素,我国的实力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家整体实力不足,必然制约了国家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能力。同时,我国极度匮乏提升科技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群体,包括提升科技实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整合科技实力的管理人才、推介科技实力的交流人才等,导致引领科技发展、提升科技实力和促进科技国际交流的能力相对不足,继而使得我国的科技难以走向国际、影响国际。此外,发达国家多方牵制也阻碍了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进程,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和标准壁垒是之,形成联盟或者达成默契进行抵制、媒体进行负面宣传报道亦是之。这种反对和牵制固然阻止不了发展的态势,但却能在短期内构成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果上述三方面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那么两个主观因素则是完全有可能迅速加以改观。首先是国家缺少战略上的认识。我国当前仍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对提升硬实力较为重视,而对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软实力重视不够。因而,尽管《“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等专项科技规划对发挥科技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但仍未上升到国家最高层面,各部门、各地方之间难以凝聚形成共识,更妄论共同谋划提升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问题。而与战略认识不足相伴的是相关推动力量分散。我国直接的科技部门就有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教育部、自然基金委等,再加上其他部委中的科技部门,各地方政府的科技相关部门,以及大量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它们在提升科技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未形成合力。同时,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的推动步调也并不一致,特别是科技部门没有充分参与外交、国际政治等领域的活动,都不利于推动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提升科技国际影响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战略上确定推动原则,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主体,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政策措施加以贯彻。具体来说,可重点考虑的方面不断完善与发达国家之间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加快我国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步伐,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和合作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和会议中的影响力,继续积极地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形式丰富的对外科技宣传活动等内容。

  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形象力,有益于中国科技,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通过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形象力,可以消除“中国科技威胁论”论调并确立中国科技的国际正面形象、为中国科技“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推动全球科技开放式发展,创造更合理的国际经贸环境,促进民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创造更加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杜红亮 赵志耘)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