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来自工业生产一线的“中国创造”

http://www.gkong.com 2011-09-01 16:35 来源:科技日报

  两年前,“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登上《时代》杂志年度人物的榜单,让全世界了解到这群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当“中国工人”托起“中国制造”时,我们也相信,“中国创造”也可以来自工人,来自车间,来自生产第一线。

  工人创新细胞不断分裂繁殖

  “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工人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工人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刘国胜在8月25日宝钢举办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论坛”上自豪地说。

  在宝钢,孔利明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从刚进宝钢时的一名初中学历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孔利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宝钢工人的力量。迄今为止,他已累计解决了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得国家专利201项、创造了经济效益8700多万。

  工人的创新细胞正在不断分裂繁殖。宝钢现在拥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累计有近7万人次参加了创新小组活动。此外还有多达14728个的自主管理小组,已完成课题19902项,实现成果12446项,获得宝钢之外奖项304个。在钻研成风的工作氛围中,发明创造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创新,人人都可以。

  在国内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去年宝钢以占国内行业6%的产量,创出了行业30%的利润,这么高含金量的经营业绩正与其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分不开。

  中国的钢铁工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任,“这其中很关键的问题是,能否解决好先进的工艺装备与落后的人力资源素质这一对矛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表示。宝钢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法宝,不仅有先进的工业装备,更有一群熟练掌握技术,并勇于创新的一线职工。

  创新在现场

  “产品缺陷频发点、设备故障频发点,降低劳动强度、降低能源消耗等,对我们生产型企业来说,都是创新的源头。”曾获得两届全国发明金奖的创新能手、宝钢股份冷轧厂设备点检员高玉强说。

  “谁说创造发明就是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专利?”在王军看来,再普通的一线工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只要能够立足岗位,围绕如何提升现场改善力,不断发现岗位上的"问题点",把"问题点"作为"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小岗位也有大舞台。”

  在热轧生产线摸爬滚打20余年,王军从默默无闻的一线操作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并成为宝钢人才开发院的兼职教授,目前已经申请和获得121项国家专利、四项PCT国际专利。

  热轧吊装工业垃圾通常需要现场指挥人员爬到两米多高的车顶上操作,既耗时,又危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王军在三个月内,运用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结合两张式铰链周转箱的结构特点,将单绳吊卸设定为长短绳组合设置和短绳吊环的钩式设置,实现了吊装中的自动脱钩,避免了人工进行脱、挂钩的危险性操作。“垃圾里面出专利”也成为宝钢的一段佳话。

  宝钢成为工人创造发明的广阔“现场”。“工人创新在岗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独特的全员性创新的宝钢现象。

  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级点检员卢江海在生产一线工作十几年,平时就喜欢“串岗管闲事”。他的专利和技术秘密都是“从现场来,到现场去”。去年,卢江海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一不留神,就荣登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榜首,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

  如此面广量大的岗位创新是怎样实现的?对此,刘国胜一再强调,“一个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完成了几个科研项目,而要有大量现场的技术创新。这个现场,不是专家的现场,而是广大员工的现场。”

  “我的大学在宝钢”

  创新来之不易,宝钢技能专家孔利明坦言:“有一回做技术创新,一做就是五六年,这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成果,好在宝钢的企业文化能容忍失败,所以我也就坚持了下来。”

  “年轻时我没机会进入全日制高校学习,我真正的大学在宝钢”,得益于企业文化,孔利明的这句话道出了许许多多宝钢人的心声。宝钢为职工创造了创新学习的氛围,并有“奖学金”的激励,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更有“同学”与“导师”的陪伴。

  宝钢历来重视职工的首创精神,提出“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思路,建立了技术创新三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自主集成体系、持续改进体系。三者有机互动,使得从科研人员到普通一线“蓝领”,每个职工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其中,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在持续改进和自主集成两个体系中大展拳脚。

  宝钢为员工搭建起一个个成长的平台和表现的舞台。从小到10元的“合理化建议提出奖”,到高达100万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找到各自创新的坐标点。宝钢每年还会评选“十佳合理化建议”、“十佳个人”、“曾乐创新奖”,每两年评选“宝钢工人发明家”,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的光荣感、责任感、成就感。近3年来,宝钢已经实施了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48.9万条。

  基本制度尊重创新,开放性的岗位为创新拓展了空间。而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又带出了更多创新人。有一天,高玉强发现7位同事申报的专利被退回后,又多了一个想法帮助同事迈出创新第一步。2009年4月,他带着4名生产岗位上的顶尖好手,成立了“高玉强创新孵化室”,至今,已有51位员工从这里实现了创新“零突破”。

  迄今宝钢已经有6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并且建立起了由孔利明、韩明明、王军、王康健等358名技能业务专家组成的“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团队,带领越来越多的职工走进技术创新的殿堂。

  在创新文化的熏陶下,宝钢“蓝领”个个成为自我管理、自觉工作、自发进取、自主创新、自动协同的自主型职工。于是,在宝钢,“创新,人人都可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