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首座电场并网发电 三一电气拓荒北美市场

http://www.gkong.com 2011-09-26 10:54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7月29日清早,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西北300公里,Ralls荒原。重达20多吨的桨叶在高耸的塔架上开始徐徐转动,5台风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顿时,这片寂寥的荒原响起了阵阵掌声和欢呼。这座首期装机10兆瓦的风电场在众人的瞩目下成功并网发电, 预计每年能产生3600万千瓦时的上网电量,为Ralls小镇居民提供稳定且优质的清洁能源。

  此刻,一群身着统一制服的年轻人在镜头前高举着“S”“A”“N”“Y”四个字母,兴高采烈地围在一起。这5台2兆瓦中速双馈风机正是由三一电气所打造的,一家势头迅猛的风机后起之秀。

  “Ralls风电场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地区自主建设的第一个风电项目,是一次拓荒之举。”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对这个项目颇为看重,按照他的战略部署,这是进军北美市场的头阵。“国内的风机设备报价已降至每千瓦3500元以下,制造商们已经很难盈利。但在美国,风机报价可以达到每千瓦5000元,还有不小的盈利空间。而在亚太、南美和非洲等地,也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开拓。”

  三一电气作为Ralls项目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参与了项目前期收购、风场建设、签署PPA(电力购买协议)及风场后期运营等工作,积累了在美国建设风电场的全程运营经验。

  面对盈利空间更大的海外市场,三一电气早有出海之心。过去的两年内,三一电气强势加入国内主流风机市场的争夺行列,在“全球最大风电市场”里经受激烈竞争的磨砺,提升技术和质量,凝练核心竞争优势。同时, 三一电气借助三一重工的全球舞台,悄然启动海外战略。

  除Ralls风场这5台2兆瓦双馈风机外,三一电气今年在北美、非洲和越南等地揽下了100多万千瓦的“意向”大单。显然,三一电气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的好戏即将上演。三一电气高层不愿具体给出进入欧洲的时间表,只表示“现在很难预测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做到这一步”。

  加上近期3兆瓦风机的如期量产,让这个后起之秀在规模化生产水准上成功跻身一线厂商行列。2009年在销售排行上籍籍无名的三一电气,2010年就以12亿元销售额排名国内第18位,而今年上半年,合同订单便已达到20多亿元,位列前八。今年全年50亿元的销售任务和2013年底进入行业第一方阵的阶段性目标,对于后劲十足的三一电气来说,似乎并不遥远。

  成立三年多时间便站在风机制造第一梯队门槛前,三一电气是超人吗?

  向市场下沉

  “风电是一场比拼技术与整体实力的持久战,我们进入时间较短,首先应该考虑生存下来,再图做大。”吴佳梁放下手中的杂志,缓缓道来。显然,他对三一电气所在的风电制造有着清醒的判断。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2010年8月,三一电气绕开与华锐、金风、东汽等国内一线风机厂商的厮杀,而选择在被他们忽略的南方低风速地区另辟蹊径。

  于是,三一电气在云南省沪西一片名为李子箐的高原上筑起了白色的风车森林,远在数公里外就清晰可见。这里是云南中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之一,30多座风力发电机全部来自三一电气,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于高高的山岗村落之间,规划的发电能力100多兆瓦。

  为了适应低风速的环境,三一电气研制出2兆瓦超大风轮的高原低风速机型:通过更大的叶片捕获更多的风能,从而额外提高了12%的发电效率。“这样一来,很多以往没有开发价值的风资源也变成了具备良好回报率的投资项目”,吴佳梁对这样的技术突破津津乐道,因为这为三一电气打开了更多的市场空白。

  随着国内资源较好的风电场基本上已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况下,类似于李子箐这种风资源在部分开发商看来较贫乏的地区,如今也变成了风电资本争相角逐的“香饽饽”。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而且都接近电网负荷的受端地区。目前国内的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东南沿海等风资源丰富的高风速地区,低风速区风电开发几乎处于空白。

  而三一电气幸运地在这一轮竞争中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目前,仅在湖南、云南两省就斩获了近百万千瓦的装机供应合同。

  但是,三一电气的高层十分明白,要想于2012年进入风机制造领域的第一梯队,仅仅在低风速这块宝地站稳脚跟是不够的,问题似乎不在“向哪个领域进发”,而是如何突破传统风机厂商的业务模式。

  于是,三一电气频频出手,其战略意图除新增装机容量外,同时维护产业链条,积极争夺风资源,以此来介入风电场的建设和资本运营。

  利用三一集团的资源优势,三一电气近期在河北近海、新疆和山西等地获得近2000万千瓦风资源开发合作权,以此作为基础,三一正在筹划建设新疆、山西、湖南等新的风机生产基地;近海风电项目将安装三一电气最新下线的3兆瓦海上机型和尚处在研发阶段的6兆瓦风机,并将实现从风机制造到海上风电快速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设想……

  全产业链打通“任督二脉”

  “从根本上说,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为了确保所有关键零部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吴佳梁掷地有声地说着,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当然。

  完整的产业链,是三一集团20年来从事重型工业制造业的一个总结。在毛中吾看来,三一之所以都能够做到世界一流水准,与其重视产业链建设有着根本关联,在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下,只有把可能的质量短板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质量。

  吴佳梁坚信,这也是打开三一风电王国的金钥匙。

  世界一流的零部件制造,对于三一来说并不吃力,似乎投几个亿、建几个工厂、引进一些技术,就能立马上项目赚钱了。但事情并非如此,或者说,三一电气没有这么“小气”。

  “全产业链怎么能仅仅局限于制造呢,我们还要技术,还要工艺!”在吴佳梁这个“技术型”掌门人看来,风机的设计制造绝不是简单地将各零部件糅合在一起的拼装游戏,这是一个跨学科且技术密集的领域,它涉及气象、空气动力学、复合材料技术、计算机仿真学、自动控制和多体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电机等20多个学科与专业,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设计的改变,从而让风机制造商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种隐患已经逐渐显现: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多个风电场出现的失火和倒塌事故,“风驰电掣”的中国风机制造业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产业大讨论。“不考虑本地因素就大规模使用欧洲的‘原生态风电技术’,再加上很多风机企业制造流程粗糙、不注重标准化,已经在整个风电产业留下了大面积的事故隐患。”

  为了同时打通技术和工艺这“任督二脉”,三一电气陆续投资了30多亿完成了风力发电领域关键部件自主研发、并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三一集团对其研发团队向来出手阔绰,在研发过程中控制力强而且敢于失败。三一电气亦是如此,成立不久便形成一支500多人的庞大研发团队,逐渐掌握了双馈风机整机和包括增速机、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叶片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形成制造和装配工艺的综合能力。

  在三一北京回龙观产业园内,数台刚刚装配完毕的“SANY”巨型风电机组十分显眼。装配工位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几台裸露的风机进行调试和检测。

  “三一电气生产风力发电机,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追溯到源头,并且设备的零部件执行通用的标准,全部可以互换,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落实到责任人。”吴佳梁兴致勃勃地比划着。

  通过双馈齿轮箱技术研发过程,三一电气收获颇多。“有吸收地创新”或许是最好的自主创新途径,这方面,三一电气花了大力气。

  “我们在科研创新上的巨大而持续的投入加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是解决问题并拥有完全自主技术的根本,当大家热衷买许可证时,你知道三一电气在做什么吗?”吴佳梁微微一笑,点出谜底:“三一电气投巨资建立了国内风电行业第一个,国际上同类企业也少有的大型计算中心,开始从模仿到创新的全方位研究。”

  在这家民营重型制造王国里,崇尚标准化、专门化的操作,信赖年轻的工程师有时胜过所谓的资深专家。“过去培养一个大学生要10年的时间,像盲人摸象一样,现在有了这套模式,可以实现一步跨越,短时间内做到世界水平,这就是三一的方法论,是制造业的灵魂。”

  自2008年6月第一台风力发电机实现并网发电以来,三一电气至今已累计安装了超过500兆瓦的风机。短短两年间,在风力发电整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等领域中,三一电气已拥有自主独立研发的核心技术,形成批量制造能力。截至2010年8月底,公司共申请了国内专利113项,国际专利16项,已授权31项。1.5兆瓦、2兆瓦、3兆瓦风机已经量产,6兆瓦风机将在近期下线,10兆瓦风机前期研究正在深入。

  不可否认,坚持完整的自主研发之路,使得三一电气在一定时期失去了部分市场机会,但却以此积累了厚实的后发基础。

  目前,三一电气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已经装机300多台,而且在多个同场竞技的地方都有上佳表现。“事实证明,我们提供的风机是国内外同类型中性能是极为出色的。”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