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务实合作,推动智能高压设备技术进步

http://www.gkong.com 2011-09-29 14:29 来源:国家电网报

  导读:2010年5月,智能高压设备合作组织在北京成立,旨在加速推动智能高压设备的研发工作,促进我国电工产业技术升级,保障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合约有效期三年。如今已过一年时间,该组织的研究成果如何?

 技术人员在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项目——110千伏和畅路变电站检查智能设备。(英大图片)

  中国电科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智能高压设备合作组织(简称合作组织)技术组组长刘有为国庆节前后也无闲暇。合作组织将于10月初在河南召开第五次会议,他要为这次重要的会议做充分准备。

  第五次会议审议《智能高压设备通信技术规范》。这是一项与去年完成的《智能高压设备技术导则》同样关键的标准。两项标准构建了智能高压设备的基本技术框架,这可以算是合作组织为研制智能设备献上的大礼了。

  标准体系日渐成型

  2010年5月,中国电科院、清华大学、西电集团等10单位联合成立合作组织。当时,国内智能电网试点刚刚开展,设备制造商还纠缠于智能设备的概念。转眼一年多过去,智能变电站试点已建成10多个,设备制造商也研制出了很多智能产品。

  这一年多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合作组织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合作组织的身影出现在涉及智能高压设备的诸多环节。

  此前,合作组织共召开四次全体成员参加的技术会议,主要讨论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方案、特别是智能组件的优化设计问题。伴随着讨论,合作组织的成员单位逐渐研制出智能产品,应用于首批试点智能变电站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架构的优化提供了思路。

  “确立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研制成功具有智能化特征的高压设备,这就是我们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刘有为说,“特别是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研究的进步,尤为重要。”

  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可以确定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走向。刘有为举例说,包括ABB等跨国企业在内,其产品都把“测控”与“监测”独立起来。在这种方式下,“监测”仅适用于设备的故障警示,服务于检修人员,但高压设备的运行状态、控制状态及负载能力等信息,无法与电网实时交互,无法满足智能调度要求。在这一年多中,合作组织就实现“监测”与“测控”同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实现路径。很显然,国内企业按照这一路径研制设备,就可以制造出更符合中国智能电网需要的产品。

  刘有为表示:“通过产学研三个方面协同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形成标准,指导企业研制出符合工程应用的产品,是合作组织的主要目标。”

  在合作组织已提出的标准体系中,目前暂列29项标准。今年,他们的目标是完成其中7项,并启动其余标准的起草工作。

  9月23日,国际著名有载分接开关制造商MR中国公司电函合作组织,表达了愿意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愿望。这可以看作是合作组织影响力扩大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企业的融合与设备的融合

  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合作组织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实际上,还有更多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成果在不断积淀,譬如,企业对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理念进一步理解,对研制智能设备方法的运用等。

  早在合作组织成立之初,刘有为就提出了一次、二次设备融合的概念。所谓一次、二次设备融合,就是把与智能高压设备相关的一次、二次部分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地拼接在一起。拼接拼不出智能。

  刘有为说,当时很多企业对这一概念不太理解,但是在首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中,设备制造企业发现,没有这种融合就难以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高压设备,现场调试工作也会遭遇很大困难。因此,到今年2、3月,试点工程相继投运时,设备制造企业对一次、二次设备融合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相关文件中,也提出了高度整合集成一、二次设备的要求。

  企业对一次、二次设备的深入认识,加快了一次、二次设备融合的步伐。自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一次设备制造商西电电气、特变电工,分别与二次设备制造商国电南自、四方继保成立合资企业,初步实现了一次、二次设备企业的融合。刘有为评价说,如果没有企业的融合,二次设备制造商将苦于没有安装平台,而一次设备制造商无法短时间跨过二次设备的技术门槛,最终只能游离在智能电网大门之外。

  当然,对于目前合资企业的模式,刘有为认为融合得还不够。在他看来,如果想与ABB、西门子这样功能齐全的跨国巨头竞争,需要强化一次企业和二次企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双方各出一部分资金,建立一个附属企业。

  生产智能高压设备需要一次、二次设备的融合,这种融合本质上就是技术的融合,而一、二次设备制造企业的融合或许是实现技术融合的捷径。对合资企业,可以看作当前的“权宜之计”,显然,发展之路仍旧漫长。

  引入国外企业的理念

  合作组织成员均为国内企业或单位。按照以前的想法,成员单位希望通过联合,攻克智能高压设备研制难题,从而使企业具备与跨国巨头竞争的能力。不过现在,这一想法已经发生改变,合作组织开始吸纳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

  对于是否吸纳国外企业,成员单位曾有不同观点,最终的结果是允许国外企业参与进来。刘有为说,大家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充分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确保合作组织制定的技术架构是最先进的,技术标准是最高的。考虑到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在制定标准时,还考虑划分1、2、3、4级,1级为最高标准,4级为入门标准。这样,就能照顾到更多企业。

  以绕组光纤测温系统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智能变压器的产品,国内目前的研发实力较弱。引进国外相关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可以让国内企业按照规范不断提高水平。

  “吸纳了国际最先进技术的智能高压设备技术,一定会有一部分成为国际通行标准。”刘有为说。

  智能高压设备的发展目前仍滞后于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刘有为希望通过合作组织的努力,尽快弥补这一差距。

  这一年的紧张工作

  ●合作组织开展工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刘有为:最大的困难是人才和时间。智能高压设备是复合型技术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就可以的,有个技术知识相互融合过程。时间紧也是最大困难之一,我们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依然不能满足任务进度要求,抓紧培养更多的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各成员单位的共识。

  ●如何评价合作组织这种模式?

  刘有为:智能高压设备组织成立一年来,总的来说是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进步。在智能高压设备技术领域,无论在技术研究、标准建设和工程实践方面,我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据制造企业反映,一些出口对象国也对我国的智能高压设备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取得这些成绩,智能高压设备组织功不可没。

  ●这一年来,又有一些与智能设备相关的联盟或组织成立。这对合作组织工作的开展有何影响?

  刘有为:智能高压设备合作组织在产学研三个方面都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平,在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架构、标准体系规划、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等方面都起到排头兵作用,我们的使命就是领导我国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进步,在世界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合作组织成员单位将有更加明确的研发要求,使每一个成员都对合作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电科院作为组长单位,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有为:中国电科院在智能高压设备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因此,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架构是中国电科院率先提出来的。中国电科院作为组长单位,承担类似项目总设计师的角色,各成员单位也精诚合作。2010年年底,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的组织下,中国电科院牵头,智能高压设备合作组织成员单位合作,申请了一项国家863项目,即“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这一项目将延长组织的生命周期,有力推动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的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