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新能源重走“污染路”?

http://www.gkong.com 2011-12-01 15:58 来源:电气中国杂志

  如何不再步传统制造业的后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视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可持续性,或将成为政府、行业、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要命题。

  近日, 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正投入巨资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该报告指出,早在两年前,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麦肯锡同时预测今后20年中国还将继续保持这一领先地位。

  不过,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始终伴随着不够和谐的声音。这一次,这个一度被寄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擎厚望的新兴产业和污染扯上了关系。

  新能源带来的“新污染”

  新能源企业被指污染,后果很严重。根据媒体报道,因为对中国生产基地污染问题没有及时披露等原因,晶科能源这家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被部分投资者起诉。

  事情还要从1个月前说起。9月15日,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多达 500名群众集聚在晶科能源公司门前就环境污染问题讨要说法。因为就在不久之前,该公司废弃物中的化学物质排放到公司后面的小河里,导致河水氟离子超标了10倍,舆论压力之下,该公司宣布停产。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晶科能源可谓是光伏产业界的“黑马”,仅5年,公司就已成长为国内名列前茅的太阳能下游产品生产商,主要生产太阳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并于去年5月登陆美国纽交所。2011年第二季度,其营业收入为3.5亿美元,旗下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江西上饶和浙江海宁。

  据晶科能源内部人士介绍,晶科能源在海宁有两个工厂,除了出事的工厂,还有一个新的厂区准备进行扩产。而位于海宁袁花镇红晓村的工厂主要生产电池片,也有少量组件,并不涉及硅片的生产。

  事后,该公司负责人就污染事件出面道歉并公布应对措施。经初步核查,导致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晶科能源对含氟固体废料的堆放不当,致使该固体废料在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

  然而早在今年4月,海宁市环保部门就已发现晶科能源 “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部分污水进入雨水管道,而对该公司发出警告。此外,晶科能源还时常在夜间排放偏白和偏黄的废气,有强烈的臭味,环保部门已经接到村民数次关于废气排放的投诉。

  目前环保部门已责成该企业按环保要求扩建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所,对涉及污染的电池生产线进行停产,对废气治理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并开出了47万元的罚单。在此同时,晶科能源因“污染门”事件股价当日下跌28%,市值一天蒸发高达6040万美元。

  就在记者截稿日之前,晶科能源涉及污染的海宁工厂已恢复生产,然而围绕新能源产业是否将带来“新污染”的争论却刚刚开始。

  其实,近年来企业披着新能源的“绿色”外衣却导致环境污染的事绝不仅此一例。“很多小规模光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生产的废水甚至直接外排,鲜少采用先进工艺及设备对污染物进行处理,部分生产线甚至未履行环评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应该纠正一个概念,新能源产业转化成的能源的确是绿色的,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其设备制造、原材料提炼等过程绝不会是零污染的,应该全面的看待这一问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张娜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能源即使终端使用是清洁的,新能源企业未必就无污染。特别是那些顶着新能源的光环却与清洁、环保的形象背道而驰,甚至是以污染环境为最终结果的项目更需要提高警惕。

  重新审视新能源污染

  也许,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根据上述麦肯锡的报告预测,今后20年,中国或将占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23%。在此期间,中国将占到全球新增水电发电容量的32%、风力发电容量的26%和核电发电容量的47%。

  2010~2030年,中国平均每年将投入1300亿美元建造110万兆瓦电力的新电厂,相当于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32%。在全球每年4900亿美元总投资中,中国占到27%。在新增发电能力中,将近一半即47万兆瓦的电力为风力、水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除了得到绿色能源、全球市场占有率的华丽数据,我们还有可能得到什么?

  尽管业界认为此次晶科能源污染事件多半和其管理疏忽有关,但光伏电池将带来的环境污染却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清洁能源背后将带来的环境代价也正在引起大众的关注。

  众所周知,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但应用最广、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却屡遭污染质疑。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撰文称,目前国内生产光伏产品的主要材料为多晶硅,而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这一工艺会形成大量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产物和氯化氢。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由于我国光伏企业引进的多是国外的落后设备和技术,做不到闭环式生产,加上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对工艺掐头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环节,就造成了对环境的损害。这些在国外被认为没有污染的光伏企业,就这样成了高污染企业。

  据了解,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金属硅先要转化成三氯氢硅,这个过程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三氯氢硅转化为多晶硅,其余部分进入尾气,“危险物质”四氯化硅随之产生。“在生产多晶硅时,会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这是两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其再利用的成本昂贵,目前有一半的中国企业因为经济问题而未装设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再加上多晶硅电池的先进生产技术被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垄断,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这些都导致我国多晶硅行业污染控制水平较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因政策、电价等多重问题仍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截至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约占90%。

  “把污染留在中国、把新能源产品带到国外,留给中国的或许是看得见的GDP和看不见的环境成本。”业界专家不禁担忧。

  不仅如此,除了太阳能光伏之外,其他新能源也或多或少存在环保问题。

  在水电领域,有不少专家认为,为达到2020年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15%的目标,发展水电对中国来说仍是必须的选择。然而,水电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业界尚无明确定论。早在去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就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但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随后发表文章批评这样的指控“没有新意”,“不过是重复一些伪环保污蔑水电的谎言”,两方分歧可见一斑。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后的公告显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或将意味着未来,国家在审核水电发展方面将更加谨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而在风电领域,在风力发电过程中,风电叶片转动时会有低频噪音污染,除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外,还会对空气气流有干扰,影响鸟类的安全飞行。目前还有部分专家开始关注风电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风电场周围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甚至在风能被巨量截留后,会不会潜存着“蝴蝶效应”等等,这些疑问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然界的能量中存在一定的场,而当人们利用不同的能源转变产生新能源时,也将产生新的场,比如风力发电周边将产生一定的磁场。但这个过程中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确切的论证。

  在此同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所带来的核电安全问题也让世界各国重新开始审视核电的应用。而生物质能发电作为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在秸秆直接燃烧的直燃式发电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及细小颗粒物质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除了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能源之外,一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也在加速发展中。只是,在这片“蔚蓝”市场上空,也同样存在着污染的阴霾。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两个有关环保的重大问题也摆在新能源汽车面前:一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能源、电力部门还没有发言,如果一直通过大量建设燃煤、燃油发电站来提供电力,会造成新的污染问题,那么,新能源汽车是否低碳环保尚待定论。二是目前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动力源的铅酸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废旧电池自身也是重要污染源。而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报废尚无国家标准,废旧电池的处理问题亟须引起行业的关注。

  电动汽车产业的炙手可热也带动铅酸电池产业的加速发展。但在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看来,新能源电池应该是绿色无污染、少重金属的,而目前电动汽车采用的铅酸电池根本算不上新能源,甚至是过时的老能源。

  有报道称,一个小小的钮扣电池就能污染大约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周边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2009年9月,福建龙岩上杭县百余少儿血铅含量超标;2010年10月,超威电池铅污染事件;江苏大丰51名儿童血铅污染,地方环保部门均已认定,污染源来自当地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频频发生的血铅超标事件引起的铅酸蓄电池产业的整改也恰在此时拉开了序幕。

  “大众必须有一点新认识:新能源也有可能导致新污染。”广东省高科技产业商会秘书长王理宗告诉记者,任何一种新能源,只要其加工过程是污染的,也不能称之为“清洁能源”。同样,标榜环保的新能源产品,在其加工过程中也未必全部符合环保要求。这意味着,企业高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需要保留一份质疑与警惕之心,做到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和谐两手抓。

  环保指标纳入政府职能

  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为1000万千瓦,生物质能为1300万千瓦;到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1.5亿千瓦,太阳能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也将达到3000万千瓦。此外,按照“十二五”能源规划纲要公布的数据,“十二五”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为4.7亿吨标煤,比2010年增长81%,其中,除水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为1.9亿吨标煤,比2010年增长280%。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不可因噎废食,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的确不容忽视,政府、行业、企业都应该用整个生命周期内带来的能效改善作为产业发展的判断标准。”张娜告诉记者。

  分析人士指出, 新能源产业出现污染问题除了由于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之外,也不失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急于上政绩,对新上的项目缺少有效监管,环境监测走过场。另一方面是,不少所谓的新能源项目本来就名不副实,不少是东部沿海无法生存的污染企业,搞点噱头,扯上点新能源的概念,利用相对落后地方急于招商的心理,套个“马甲”在内地上马。

  孟宪淦也表示,对于新能源行业产生的污染,采取措施是完全可以解决和控制的,“污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而政府的监管又可能存在缺位。”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政府部门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保障这些清洁能源产业真正做到清洁生产。一方面,政府部门在针对新能源企业进行招商引资时,就要坚决避免将降低企业环保治理水平作为优惠政策给予相关企业,从源头上堵住新能源企业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新能源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环保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制订出详细的违规处罚措施,防止企业偷排“三废”。

  针对目前这一现状,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清晓建议,应改变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机制,将环保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最大化,还必须保证当地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单指处罚金额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以罚代治理”的监管模式,否则,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就永远是一座海市蜃楼。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