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http://www.gkong.com 2011-12-05 17:2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突出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对未来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既体现了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衔接,又突出了“十二五”期间战略性的需求,布局全面,措施有力,针对性强,是“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纲领和行动指南。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之中,《规划》的制定和发布,为高校科技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动力。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精神,把贯彻落实《规划》同深入实施科技、教育和人才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十二五”高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一、按照《规划》部署,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和教育,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互为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共承担各类课题153.3万项,争取科技活动经费3324.2亿元,发表国际论文63.4万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高校年度获国家科技三大奖份额均已超过了50%。截至2010年,全国高校共有科技活动人员近40万,研究与开发人员(R&D人员)保持在35万左右,折合全时近19万人年。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高校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一些体制、政策障碍制约了高校创新潜力的发挥;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筹集自由研究经费难、重大成果产生难、科研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科技评价过于注重量化指标,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影响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高等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攻坚阶段。高校科技工作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规划》部署,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注重与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加快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着力提高解决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大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依托基地平台,进一步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高校科技生命力之所在。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力求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将与科技部密切合作,推动高校紧紧依托基地和平台并通过不断加强建设,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部署若干冲击世界一流水平、一批达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建设试点。将试点基地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集成资源加大投入,汇聚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优秀创新团队,取得一批有显示度的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若干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带动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依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校的优势学科,共同策划并组织实施一批基于高校原始创新成果、攻克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大项目试点。培养一批对相关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发展路径了解透彻、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形成一套跨学科跨领域组织实施大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建成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对相关产业有显著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基地,培养输出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大幅提升高校满足国家需求、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是共同支持高校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联合研发基地。加大资金支持,组织一批面向国际的重大项目,在共享先进科研设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组织国际化创新团队等方面开展示范、积累经验,为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条件,推动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成为高水平的国际化平台。
 
    四是支持高校深化多层次产学研用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重点在组织高校参加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持研究型大学在高新开发区建立工业研究院、支持农林类大学建立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方面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力度。
 
    五是加强高校战略研究和品牌智库建设,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战略研究人才与科研资源集聚优势,加大高校软科学研究机构与战略研究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利用高校智力集成与创新思维,研究分析国家、地方、社会重大问题,提出有效政策与建议,成为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大力提升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战略研究、战略咨询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三、发挥独特优势,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规划》用了专门一节来阐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问题,提出要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障,也是科技事业的根本保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发展高校科技事业,同样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一要紧密结合科技、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把创新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全过程,把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支持研究生参与承担科研项目,为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加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育,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开辟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门渠道,促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充分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形成以卓越的科学研究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优秀的人才创造世界一流高水平科研的氛围。
 
    二要坚持育引并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汇聚、吸引人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以事业感召、广纳各方面人才。深入推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杰出科学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开展重大问题联合攻关中集聚、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三要按照“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放手使用”的要求,用好用活人才。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敢为事业用人才。坚决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政策。把重要专家、特殊人才放在教学科研关键岗位上,让他们参与重大决策、领衔重大项目,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建立不同类型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高校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高校科技人才队伍质量。
 
    四、发展学科集群,加快建立完善高校知识创新体系
 
    《规划》提出要“强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五大任务之一。发展学科创新集群,依托高校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规划》的重要任务。
 
    学科创新不仅包括学科方向调整、内容更新和新兴学科发展,也包括学科设置和学科目录的优化调整,是科技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的纽带。学科创新集群,是针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特定创新目标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这种聚合,有利于加强科教结合,是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结合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产业集群催生了学科集群,学科集群则为产业集群的有效、快速发展提供切实的服务。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进行良性互动,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有效途径。学科创新集群,有利于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国家投入效率,有利于高校发挥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的优势,促进科技资源在高校和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加强高校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要用创新需求牵引学科发展方向,用创新成果充实学科内涵,用创新实践培养急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通过切实加大投入,支持学科创新集群,推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和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带动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高校知识创新体系。
 
    五、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高校科技活力
 
    全力破解长期困扰高校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潜力,有效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有机结合。通过创新科研团队的聘用管理体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实施跨学科跨领域集成资源有组织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际合作联合研发基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形成模式、带动全局。
 
    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探索在高校跨学科跨领域集成资源、协同攻关、实施有组织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重点在项目发现、队伍组织、过程管理、产学研用结合、通过工程实践培养输出高质量技术人才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区域等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整合社会创新力量与资源。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和人员互聘兼职,探索研究集群、虚拟实验室等新型科研组织形式。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基础研究规律、有利于吸引聚集一流领军人才、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员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环节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形式和新办法,支持潜心研究,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形成优秀人才、优良项目的发现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坚持科研评价的创新和质量导向,避免频繁考核、过度量化。
 
    学术道德和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的形象和生命力,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民族的精神风貌。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大力弘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严肃惩处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秉持诚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术作风,甘于寂寞、淡漠名利,担当学术道德的守护神。
 
    科技和教育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教育、科技携手并肩,共同开创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崭新局面!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