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风机并网检测:压力与动力并存

http://www.gkong.com 2011-12-08 09:43 来源:国家电网报

   风机并网检测是风电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风机制造、风电并网等相比,人们依然知之甚少。12月1日,记者来到中国电科院,试图揭开风机检测的真实面纱。

河北承德御道口风电场四、五期工程施工现场。

  秦世耀眼眶红肿起来,泪水开始打转。他摘下眼镜,紧咬嘴唇,捂着眼睛,久久不再言语。长达一分钟的沉默。他感觉压力巨大,也感觉委屈。

  压力来自他所在团队的重大责任,委屈来自外界对他所在团队工作的不理解。秦世耀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这几年时间,他一直忙于风电机组检测能力的建设。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便国家能源局强制要求必须进行风机检测,媒体关于他们工作的介绍仍寥寥无几。

  12月1日,记者来到中国电科院,试图揭开风电产业的重要环节——风机检测工作的真实面纱。

  检测资质确定:国际互认为基础,国家能源局授予

  2010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所有并网风电机组必须通过低电压穿越等功能的检测。风机并网检测由此登上我国历史舞台,而谁具有检测资质就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

  据了解,风机检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风机性能的型式试验,针对的是风机本体质量;二是并网检测,针对风机是否“电网友好”。具备前一项检测资质的目前有2~3家,具备后一项检测资质的,则只有一家。

  “由国家能源局授予的、具备并网检测能力的只有一家,就是由中国电科院建设和运维的国家风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秦世耀说。

  据记者了解,最初国家能源局选择了多个机构,试点建设风电检测能力。但最终中国电科院在建立型式试验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了风电并网检测能力的建设,同时全部试验内容通过了实验室认可资质和计量认证资质。

  中国电科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实验室认可资质的风电检测机构。为确保检测能力真正达到国际互认要求,中国电科院邀请国外知名风电测试机构参与测试结果的比对,确保实验能力满足要求。

  通过实验室认可后,中国电科院又按照我国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获得计量认证资质。

  为配合国家风电检测能力的建立,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科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建立了完善的移动检测能力,并在河北省张北县建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风电试验基地。在人员配置方面,关键岗位的人员全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也只有如此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证检测中心顺利建立起来。”秦世耀表示。

  排队现象缘由:多方面原因导致

  11月下旬,记者先后与7家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联系,希望采访有关风机并网检测事宜。但7家企业无一例外婉拒了采访要求。

  在风机制造商“说不得”的背后,是一大批风机设备排队等待并网检测的现实。正是这一点,让中国电科院的检测团队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和委屈。

  某风电场业主透露,他们现在“对检测报告十分看重,只有风机企业提供了检测报告,才能在风电场中安装”。这也就意味着,风机厂商只有尽快拿到检测报告,才能将产品转化为利润。风机制造商自然不愿意花时间排队等待检测。

  但是,根据记者调查,风机检测排队现象的出现,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个原因是我国风机制造商太多,而且型号配置太过灵活,导致排队现象出现。资料显示,中国电科院风电并网研究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已经够强:它拥有7套移动式设备,一套固定式设备,其中固定式设备可同时给30台风机完成检测。在截至目前的不到1年时间内,该检测中心已完成50余项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比国际上其他检测机构的检测总和还要多。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第一个原因是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风机检测能力的建设滞后于风电产业的发展。”秦世耀说。据了解,有关专家早在2006年就提出风机检测能力建设,但在风电机组供不应求的年份,这些声音显得十分无力。

  “2008年一年,我们只接到一个检测合同。可见当时行业对检测的认识是怎样的程度。”秦世耀感叹说。

  不重视导致风机产品技术掌握能力不足。据秦世耀介绍,低电压穿越试验开展的初期,平均一台风机通过检测需要长达4个月时间,部分制造商由于技术完全依赖国外,通过检测的时间更是达到10个月。不过,随着风电制造商对技术掌握程度的不断加强,目前最快纪录重庆海装风电公司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设备调试和所有工况的试验内容,上海电气正式测试时,仅用7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测试内容。

  第三个原因则是,风机检测理论上耗时就比较长。进行风机检测需要在机组满出力的时候,这就必须等待合适的风况。

  检测人员工作:已达承受极限

  事实上,为了减少风机排队时间,检测中心的技术人员已经超负荷工作,工作强度达到了身体承受极限。

  据秦世耀介绍,自今年春节至今,技术人员已连续工作250天,没有五一,没有十一。每天工作到凌晨4点,睡觉到中午12点,然后继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

  今年9月,一位技术人员长了疮,需要手术。他没有打麻药,为的是做完手术后可以立刻回到检测现场。最终,在检测中心领导的强制要求下,他回到家里休息了两天。而另一位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爬到风机塔筒处的平台后直接晕了过去,几个小时后自己醒过来,又继续完成工作。后来进行身体检查时发现,他的很多身体健康指标都已经处于下限。这意味着再继续劳累,身体很可能垮掉。

  如果取得资质的检测机构不止一家,排队现象、员工的辛苦现象是否会得到改善?秦世耀认为,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风电检测的技术能力建设以及经验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另一方面,随着风电制造商对技术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再过半年,风机排队现象就会逐渐缓解。

  “如果我们检测的只是现在即时生产的新风机,那么凭借现在的检测能力已经足够了。事实上,现在排队的主要是存量产品,也就是从以前一直到现在所累积的风机。”秦世耀说。所有的存量要在这一个时间点上进行检测,这就是检测中心面对的现实。而到了明年下半年,存量风机都检测完,他们的工作就轻松了。

  “我们现在也在帮助各个省电科院建设风电检测能力,但这同样不是马上可以完成的。”秦世耀无奈地说,“现在,我们只有咬住牙硬扛,扛过这半年就好了。”

  提高效率方式:要从根本上纠正错位的功能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检测中心还承担了一个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任务——为设备制造商提供研发试验平台。

  一般意义上,检测就是一锤子买卖。有企业提交检测申请,那么检测机构只要判断“过”或者“不过”就可以了。但是在风机并网检测上并非如此。

  目前,风机并网检测之所以需要这么久的时间,是因为制造商利用了检测中心提供的试验手段和测试设备,对其产品进行二次研发,以确保产品通过检测。

  譬如,一个风机产品第一次没有通过检测,那么风机制造商会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直至最后通过检测。在这一过程中,检测中心实质上成为了风机制造商的“外部研发中心”。

  从积极意义上看,检测中心帮助整个行业提高了技术研发水平。目前,风电并网检测的通过时间就在变得越来越短,“估计到明年上半年,低电压穿越就将不再是技术门槛”。从消极意义上看,这表明在行业内,检测的功能定位已经错位了。

  “理想的情况是这样:厂商购置适当的试验设备,利用试验设备提前判断自身产品的性能,同时作为企业研发产品的手段。检测中心在确保厂家自身设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厂商自己的设备为其产品做检测。”秦世耀表示。

  无论如何,风电行业在检测这一环节的历史欠账,正被逐渐还清。秦世耀说,大家的目的是促进行业发展,虽然现在有阵痛,但总会熬过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