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工程化水平和产品架构能力制约成果转化

http://www.gkong.com 2011-12-13 16:5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对科技工具的掌握,科技被越来越寄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厚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研发形成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科技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必要程序。而另一方面,其转化之难令科技水平先进如美国者也难以突破。美国商务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平均只有10%的专利得到产业化,千分之七获得了资助,而只有千分之一产生了收益。

   科技成果转化之难来自内外两方面:外部是科技—经济环境或被描述成为创新生态的问题;内部则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内在的主体或组织能力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环境问题与能力问题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科技成果转化实际就是科技创新过程,由从创意的浮现到概念的物化,再到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直至国际化几个典型环节构成。创意浮现是指在一定文化氛围里新概念、新知识的涌现;概念物化是指通过科学原理或想方设法在物理上实现(常常以发明的方式表现出来);工程化是指用可控制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环境以可控制的指标将物化结果重复实现;商品化是指能从市场采购基本材料、零部件制成创新产品后,再从市场上把产品卖出去;产业化就是随着产品市场的扩大、规模化、多规格生产,形成全套产业链或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国际化就是把创新产品卖到全球市场,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如果只是在局部范围(领域、部门)内实现了商品化,这只是小创新;能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商品化、产业化,才是大创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共同的使命就是将小创新推进发展为大创新。

   工程化水平制约成果转化效率

   曾经,创新的过程从创新浮现到产业化、国际化被认为是一个前后接续的线性过程。现在,从创意浮现到产品国际化的过程被大大压缩,多数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并行化运作。如同苹果公司开发和销售其“杀手级”产品iPhone、iPad所展示的,一个创新产品、新服务的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都可以在比先前更短的周期里并行实现。

   在一系列的创新环节中,创新主体或组织的工程化能力较为关键。因为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得了应用性的编码,价值链各环节得以有效衔接;创意实现了向产品的转变,知识实现了向价值的转变。狭义的工程化能力如上所述,即重复再现物化创意结果的能力,要紧的是对新产品、新服务能“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对新产品实现尽在把握的能力。而广义的工程化能力范围更大、内容更多,除包括有一定水准的技术物化能力——即对相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之外,还包括产业情报获得、(全球)采购或供应链管理能力、安全级高可靠的技术或产品测试评价能力、技术和产品标准化能力、知识产权运作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和工作集成在一起,就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工程化研发体系。拥有如此研发体系的创新主体,都能深化其研究能力,并能较好且迅速地将研发成果向规模化生产方向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多半是花在创意物化及工程化阶段。工程化能力不足常常让人感到研发或创新的投入是个“无底洞”。因为好创意总是难以最终形成产品,让人难下决心持续投入。从这方面看,较强的工程化能力是确保创新效率效果的真正基础。

   正如很多专家、企业家形成的共识,工程化能力偏弱一直是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短板,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之一,尤其是在新兴产业方面。我国的工程化能力在个别领域还说得过去,但总体上水平偏弱,并长期没有积累增进的机制。能力偏弱的原因多种多样。从企业方面看,我国大企业的产业垂直整合能力长期不足,很多大企业在规模上已进入全球五百强,但还是没有形成完备的工程化能力,核心或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无法较对手将新技术率先工程化;广大中小企业在技术上往往是“一招鲜”或“几招鲜”,形成不了整体性的工程化能力。从科研院所和大学方面看,除冶金、铁路、电力等个别领域有较长期稳定的工程能力积累之外,大多数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工程研究机构只具备狭义的工程化能力,远不具备全面的工程化水平。若涉及产业情报、供应链管理、技术或产品测试评价、标准化、知识产权运作等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有纯学术偏好的研究机构其工程性开发总是乏善可陈。特别是现代科技常常面临着复杂技术或产品系统的开发,其工程化能力则要求多学科、多专业、多研发环节知识技术的结合融合,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工程化开发不可避免地把软件硬件开发、资源平台开发、组织流程开发等复杂问题带进来,我国众多企业、院所、大学的研发机构在工程化能力积累方面尚不适应时代科技进步的要求,不适应产业创新模式复杂多变的要求。还有,目前的科研评价机制很不适合工程化知识的积累和相应人才队伍建设,研发服务业发展落后也影响到科研水平和潜力的发挥。因此提高工程化水平是社会总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问题,解决这一短板问题需要从科技创新全局进行系统考量。

   产品/服务架构能力制约产业发展主导权

   工程化能力是制约我国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关于产品/服务的架构(设计)能力同样有待积累和发挥。

   现代市场竞争常常面临着复杂产品/服务的竞争。我们可从“架构”与“模块”两个维度分析或界定一个复杂的产品/服务。“架构”与“模块”是一对相生相伴的产业技术范畴。架构是基于模块上的架构;模块是融入架构中的模块。架构能力有些近似于我们常说的顶层设计。相对于模块创新,产品的架构创新更具有根本性和创造性的破坏力,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更大。这种创新也更难实现,因为它需要企业强大的架构整合能力,通过架构主导产品升级进而主导市场,引领其他企业。

   眼下我国众多的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产品架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不曾将创新链(特别是设计)与全产业链、硬件与软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思考过。而且我们大多数企业尚没有明确的自主创新战略。如此局面的结果必然是没有清楚的架构及演进路径,也自然谈不上资源整合。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很多企业在模块上的创新能力几近极致,却只能靠代工(OEM)换取订单。架构能力的缺失还影响到企业的转型升级。据业内人士反映,一个产品在架构设计阶段,其成本的60%—70%就已被确定了。如果一个产业的大部分成分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那么其转型路径可想象是何其艰难。

   用别人的架构摆脱不了作为他人战略棋子的命运。对下一代产品架构能力的缺失,造成了在众多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企业在架构能力上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吸纳及整合能力,难以使政府推动的产学研结合尽快进入良性的产业化轨道,新兴市场发展异常缓慢。我们有很多产品/服务概念的提出并不晚,但架构能力跟不上创新节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总是让广大企业看不清产业的方向和政府的决心。架构不明确,企业或产业的战略也就不明确,进而也就无法对自身及社会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当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认识到只靠垄断和借船出海都不会形成自主的架构能力。它们开始独立谋划或互相结盟,开发和建立新一代产品/服务的架构体系。

   两大能力没有什么先天之禀赋可言,是成长及发展过程中能力进化阶梯性的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持续迈上新的高度。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工程化水平和产品/服务架构能力,基本取决于其自主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数量与规模。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选好能力积累的组织载体,打造能力增进的资源平台,激励能力先行的创新标杆,构建能力释放的良好环境。

   选择组织载体,就是根据不同科技和产业领域工程化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组织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分工,让不同类型的研发主体沿着产业链方向协同协作。

   打造资源平台,就是要将工程化能力当作创新基础能力予以支持,将架构能力作为高端能力予以珍视,构建便于要素流动、获得信息、整合资源、显现协同效果的创新平台。

   激励创新标杆,就是让市场选择产业创新的领跑者、先行者。对于工程化能力、架构设计能力先进的创新组织或个人,不仅要给予掌声和喝彩,还要有相应的权益激励。

   构建良好环境,就是从观念、政策到文化层面能为各创新主体的成长和能力发挥持续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使越来越多创新组织的科技创新工程化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产品和服务的架构能力引领新经济的发展,让自主创新向中国特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