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http://www.gkong.com 2011-12-13 17:22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重点

  (一)建立以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1、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2、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3、融合性网络电视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二)延伸系统集成为核心的IT服务产业链,推动行业应用软件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1、IT咨询

  2、重大行业解决方案

  3、服务外包

  (三)强化工业软件产业链的渗透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基础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

  1、基础软件

  2、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集成电路(IC)设计

  (五)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新一代网络运营

  2、高端软件

  五、产业布局

  (一)统筹规划,加强本市产业聚集

  1、中关村科学城

  2、中关村软件园和软件新园

  3、多个专业基地

  (二)分工协作,加强全国区域合作

  (三)融入全球产业链,加强全球布局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二)完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出发展重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四)促进骨干企业加速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完善产业金融体系,发挥资本效能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序言

  21世纪以来,软件和信息服务全面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软件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商业模式加速变革,产业格局深刻调整,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战略机遇。在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进程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对北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核心支撑和高端引领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世界软件产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规模超过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速约6.0%。中国软件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突破万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9.2%。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市场,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首要基地,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原则,加快做大做强、高端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十二五”期间产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有世界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之列。201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93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425亿元,2006—2010年均增长21.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41.6万人。2010年出口13.2亿美元,出口目的地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增加值实现124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8.6%上升为2010年的9.0%。

  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收入超过爱尔兰,是印度班加罗尔市的1.5倍,从业人员总数超过美国的硅谷地区。从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资源上看,北京已初步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

  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成为全球综合性软件和信息服务城市之一。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体,产业链相对完整,优势领域比较突出,新兴领域较快发展,形成了涵盖信息传输、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技术(IT)服务、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IC)设计等完整的产业链。

  多个领域在全国竞争优势明显。在行业应用软件方面,以政府、金融、电信、制造业、能源、教育等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代表,收入规模占全市的36%,约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在信息服务方面,以互联网信息服务、IT外包、数字内容为代表,收入规模占全市的27%,成为全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和极具竞争力的全球新兴接包地之一。在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大型系统集成等细分市场,北京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收入增速超过50%,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骨干企业实力增强,世界级企业初具雏形。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一批重点企业在全国、全球的市场地位明显增强。2010年,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40家,占全行业业务总收入超过40%,比2006年提高6个百分点。在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中,北京占全国的30%左右。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截至2010年底,共有上市企业90家,总市值超过8000亿元。从全球看,有4家企业达到世界软件百强收入规模;有3家外包企业入围全球外包百强,进入国际外包服务供应商一线阵营;有12家企业进入全球知名网站前100名行列。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球新兴的软件创新中心之一。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核心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初步形成了自主完整的产品体系。2010年,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为24905件,占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的30.4%。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100家,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市的82%,呈现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高度聚集的布局态势。中关村软件园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聚集200余家企业和35家国际知名软件研发中心,是全国经济规模最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企业,正向一流的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迈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台化发展能力不足,软硬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多数采取“平台跟随”战略。随着国际主流厂商发展软件、硬件、运营、服务一体化的整合平台,北京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加快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软件拉动硬件发展,硬件带动服务消费”的自主平台产品已成当务之急。

  传统优势领域增速趋缓,新兴领域产业化需要提速。我市具有优势的一些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已基本成熟,难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新兴产业领域市场尚处培育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尚需探索,短期内难以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大型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生态环境仍需完善。同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国家相比,我市大企业不够大不够强,小企业不够专不够精。骨干企业整合发展资源的能力不足,带动产业链的作用不突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支撑产业发展的效果还不明显。

  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配置尚需优化。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高端人才供应不足。企业初创期的风险投资难以满足要求,企业成长期的并购机制尚不完善,企业规模扩张期的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引进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扶植政策尚需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五年,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入转型阶段,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和新模式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软件和信息服务在经济社会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市场需求将大幅释放;欧美成熟市场新的行业需求、新兴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加速建设所带来的需求,为我市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也面临激烈的国内外资源、市场和政策的竞争。

  (一)发展机遇。

  世界城市建设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一方面,北京更好的发展环境将聚集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出更多的世界级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实现“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对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出更加现实、更加高端的支撑需求。

  产业转型发展机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向网络化、平台化和服务化发展,将带动产业进入转型阶段。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式、开发技术、部署技术加速成形,新技术和新需求给新平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已有的主流平台形成冲击。特别是以云计算为后台支撑的、以“IT资源随需而取,一切皆服务”为特征的新IT应用模式,将重塑产业格局。

  专栏1:云计算带来IT变革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资源的计算模式,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按照用户的动态需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

  云计算是继大型机、PC、局域网、互联网之后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历史上每次计算模式的变迁都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

  

  图1服务器——客户端架构向云——终端架构转变

  云计算的战略意义有三点:一是将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化,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化瓶颈可望有所突破;二是将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节能减排,是绿色IT的代表;三是将促进信息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开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最有希望的IT应用都必须有云计算支撑才能实现。

  未来几年云计算将高速发展,综合各方面的分析预测,未来2—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对云计算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机遇高度关注,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抢占未来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产业融合发展机遇。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对工业的渗透逐渐从外围走向核心,对服务业的内容和形式带来更大变革,对其他行业的核心支撑和高端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将全面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信息产业自身新一轮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趋势加快,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各种创新业务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专栏2: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将成为世界级市场

  两化深度融合、信息产业内部的全面融合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十二五”末,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历史可以发现,世界级市场是培养世界级企业的基础。2010年,美国软件产业规模为3702亿美元,占世界软件产业的36%,是日本的三倍多,是整个欧盟的1.3倍。一批企业依托美国市场快速成长,并成为世界软件业的领导者。以微软为例,收入主要依赖市场高度分散的PC软件产品,每年600多亿美元收入中,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占60%。

  目前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数8.9亿、PC拥有量超过2亿、网民4.6亿,以及仍不断快速成长的市场,已经或正在发育成世界级市场,为打造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和培育世界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际市场开拓机遇。目前国内软件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4.2%,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占全球外包总量的4.0%,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外包需求仅释放10%,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孕育。庞大的国际市场容量为我市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足够的舞台。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已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未来五年将是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关键时期。

  发展环境优化机遇。在继承《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将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助推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股权激励、股权投资、贷款风险补偿、创新创业税收优惠、创新产品首购、订购等政策方面先行先试,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二)面临的挑战。

  在产业规模较大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和快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行业管理、行业组织自律和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在规范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资质管理、新型业务的管理规则制定等方面加大力度。大型企业需要着力解决好质量管理、标准专利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国际市场渠道管理等在转型阶段出现的新课题。中小企业需要加快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的步伐。

  在有限的战略机遇期内要完成高端发展和国际市场拓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力、物业和商务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明显,国家对节能减排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依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都需要企业通过抢抓机遇,高端发展,快速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来化解。

  在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从国际上看,不仅美国、西欧、印度、日本等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大国加强布局,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也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从国内看,众多省市都把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列为战略性产业,推出力度更大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措施。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争夺加剧的情况下,需要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跑得更快。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的新趋势,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以世界一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为标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端业态和新兴业态,营造有利于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有全球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为建设世界城市,提升中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创新提升,高端发展。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聚焦新兴领域和高端业务,全面提升产业的能力和层次,在高起点上加速发展。

  市场引领,政府促进。积极发挥市场需求的引领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两化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市场机遇,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资源的统筹配置。

  服务先行,软硬融合。促进软件产品服务化,加快软硬件融合,形成硬件承载软件和信息服务、软件提升硬件价值的良性互动,建立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链体系。

  立足国内,拓展国际。把握国内信息化需求的变化趋势,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切入点,延伸IT服务的产业链;积极开拓信息消费市场,引领消费潮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紧海外布局,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继续扩大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首都支柱产业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中心,推动北京向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具体目标是:

  产业规模在全球知名软件城市中位居前列。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80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从业人员约70万。其中软件业务收入6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20%。

  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2015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12%左右,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总能耗控制为210万吨,对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范围不断拓展,深度持续加强。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5年,软件服务比重超过60%,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0%,以IT咨询、高端软件、平台软件为代表的高端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5%。

  成为世界最具潜力接包地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年均增速25%以上,2015年出口额力争达到45亿美元,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交付中心,增强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能力。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超过5家,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60家。

  四、发展重点

  (一)建立以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建立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包括新型终端、软件、内容、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运营平台,围绕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性网络电视业务等三大方向,重点打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电子书、企业应用、位置服务、视频聚合、网络社交、个人应用软件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十大平台,带动整合千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形成以平台型企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价值链。

  专栏3:平台制胜

  软件平台最初的概念是指用来构建与支撑应用软件的独立软件系统,它是开发与运行应用软件的基础,是任何应用软件得以实现与应用的必要条件。软件平台对产业链具有极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操作系统平台的产业带动作用为1:20。

  随着互联网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软件平台的概念拓展到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一般建立在互联网基础应用(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之上,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通过使用各种终端,利用安装在终端上的软件,接入融合性网络,访问云计算中心的丰富信息资源或计算资源。

  

  图2信息服务运营平台示意图

  目前,信息服务运营平台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的焦点,初步形成的平台有:谷歌、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苹果公司构建的终端加应用软件商店一体化平台,以美国脸谱公司(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等。

  1、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抓住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机遇,整合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终端设计、芯片设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国际开源软件成果,发展一批以新一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导航仪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终端。构造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为通道,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业务模式,聚集大批应用软件和数字内容开发创作群体,带动数字音视频、数字出版、位置服务、移动网络游戏、移动支付等产业发展,引导新型信息服务消费。到2015年,自主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营平台的规模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前列,成为国际国内的主流平台之一。

  2、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抓住云计算产业兴起的机会,组织实施“祥云工程”行动计划。建设大型的云计算服务运营中心,支撑互联网信息服务与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面向企业应用的软件服务,促进传统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向服务型转变。促进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电子商务等成熟的大型网站,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转型。加快社交网站、社区网站、内容聚合分发网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发展。强化浏览器、即时通信、中文输入法、桌面安全、影音播放器等桌面端软件的优势,利用桌面端软件拓展信息增值服务,提高桌面端软件引导信息消费的能力。到2015年,形成十余家规模级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企业,发展百家有独特技术价值、良好商业模式的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软件作为服务(SaaS)企业,打造几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云产业水平位居世界各主要城市前列。

  3、融合性网络电视信息服务运营平台。

  抓住三网融合的机遇,开发电视作为宽带网络终端的应用潜能,推动电视转变为家庭视听、娱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的核心载体。加速推动交互高清平台、网络电视平台、视频云服务平台规模化发展,以三大平台为核心,带动整合高清视频、数字动漫、视频网站、数字内容版权管理等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以数字电视为终端,通过广电网、互联网融合接入的电子娱乐、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

  (二)延伸系统集成为核心的IT服务产业链,推动行业应用软件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围绕交通、能源、制造业、物流、政务、金融、电信、传媒、医疗和社保等重点行业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加强高端咨询能力、设计规划能力,形成一批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大型信息系统的世界一流的综合解决方案,保持系统集成行业和行业软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延伸IT服务产业链,发挥行业应用软件优势,向前拓展高端化咨询,向后延伸专业化IT运维,积极推动行业解决方案进入国际市场。

  专栏4:IT服务

  软件产业包括套装软件和IT服务,IT服务包括咨询、系统集成、IT外包/管理服务/托管服务、培训以及支持/维护等。2010年,全球套装软件规模估计为2320亿美元,IT服务约为8210亿美元。

  从软件服务化的大趋势来看,软件作为独立的套装产品形态越来越少,更多的软件将以服务方式提供给客户,IT服务将逐渐成为软件产业的主体。

  1、IT咨询。

  大力发展企业IT战略咨询、IT发展规划咨询、信息系统选型与设计服务,形成丰富的提升IT咨询能力的行业知识库、案例库和方法论,带动本土解决方案扩大市场。加强与国外知名IT咨询企业的合作,培育一批本土独立IT咨询企业,拥有上千名IT咨询人才。到2015年,IT咨询产业初具规模,能够满足国内大型信息系统咨询设计的需求。

  2、重大行业解决方案。

  抓住国家新的信息化工程机遇,在高速铁路、智能电网、三网融合、节能减排、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承接国家重大工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抓住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推出一批领先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利用云计算技术,改造一批传统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面向行业应用的SaaS平台。以电子政务、电信、金融等行业为突破口,积极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国际IT服务的提供商。

  3、服务外包。

  以IT运维、离岸ITO、基于IT的BPO为重点,发展一批大型专业化IT运维公司,促进行业向高端发展,占领金融、电信、政府、能源等重点行业和国家大型企业的IT运维市场,形成若干家IT运维规模、能力、水平居国际前列的企业。进一步扩大离岸ITO企业规模,积极进入国际主流外包市场和新兴市场,建立一批交付中心,提高交付能力,提升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层级,成为全球领先接包地。着力发展基于IT的BPO高端业务,与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支撑北京、服务全球的能力。

  (三)强化工业软件产业链的渗透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丰富工业软件产品体系,完善工业软件产业链。以汽车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流程型工业、国防军工行业为突破口,提高自主工业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支持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大型企业。

  在研发设计软件领域,重点发展三维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软件(CAD)、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加强产品的集成化程度,扩大市场规模。

  在装备制造数字化领域,支持专业化的软件公司发展数控嵌入式软件和汽车电子软件,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管理信息化领域,发展世界水平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工业云平台,培育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软件企业。

  专栏5: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通常指在工业领域所使用的各类专业软件,其中应用于制造业的约占60%以上。依据各自主要的功能特点和应用目标,可分为五类:产品研发类、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类、经营管理类、企业内和企业间协同集成、嵌入工业装备和产品内部的软件。

  产品研发类软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为企业提供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为企业其它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支持。

  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包括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用来实现对制造设备、底层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设备的管理以及车间级的生产计划与执行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等功能。

  经营管理类软件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为企业内外供应链管理、计划控制、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运作提供支持。

  嵌入工业产品内部的软件指被植入到工业产品之中,以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监测、管理各种装备、机器和系统运行目的的嵌入式软件,包括工控机、实时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等所使用的软件。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IT核心基础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建立以自主可控的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发展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核心性软件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接受度,支撑国家信息安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基础软件。

  大力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动开源社区在北京的发展,针对开源软件的技术服务、研发、测试、咨询、培训等环节,完善开源软件的产业生态环境,使北京成为全球开源软件创新与产业化中心城市之一。

  进一步整合国产基础软件上下游各环节,形成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方案,加大自主基础软件应用推广力度,争取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进入国内主要供货商行列。

  2、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积极适应新技术和复杂网络环境变化带来的安全要求,对现有主导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研发一批安全防护能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集成度更高的新产品,解决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加快信息安全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大力发展云安全、虚拟化安全、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信息安全国际市场。

  3、集成电路(IC)设计。

  充分依托国内广阔IT市场,大力发展系统级芯片(SoC)、通信芯片、物联网传感器芯片、射频标签(RFID)芯片、数字电视IC设计等,扩大设计企业的发展规模。加强设计企业与新一代终端厂商的互动合作,在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物联网、三网融合领域,形成系列化的IC产品。

  (五)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找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口,着眼于下一个产业发展周期,重点培育新一代网络运营和高端软件两个新的增长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1、新一代网络运营。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契机,促进各种通信、网络新业务的先行先试,创造电信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大力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拓展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的发展空间。

  2、高端软件。

  针对超大网络管理、海量数据处理的计算需求,重点发展以网络计算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与浏览器为代表的新型平台软件,以数字虚拟软件为代表的新型应用软件,以高端ERP为代表的大型核心通用应用软件,争取在“十二五”末有所突破,初具规模,形成一批与国际市场同步的高端产品。

  五、产业布局

  (一)统筹规划,加强本市产业聚集。

  发挥区域特色和集聚效应,结合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形成聚散合理、分工互补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带动各区县发展。从总体上构筑“一城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全市共同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局面。

  1、中关村科学城。

  以学院路、中关村大街和知春路为主轴,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区和研发创新区,重点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集成电路设计等。

  2、中关村软件园和软件新园。

  加快建设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规划建设新的软件产业园区。两园定位于企业总部区和产业化聚集区,重点发展行业软件、互联网、IT外包和信息安全软件,成为大型软件企业聚集区。

  3、多个专业基地。

  以主题楼宇、小型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生态环境,重点建设数字动漫、信息安全、工业软件、云计算、物联网、导航和数字高清等十个左右的专业基地。

  (二)分工协作,加强全国区域合作。

  强化北京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的领先地位,鼓励企业在京建立企业总部,设立高端咨询中心、研究中心和经营总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北京企业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二、三线城市建立区域开发中心、区域交付中心和市场服务中心,同其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三)融入全球产业链,加强全球布局。

  充分利用全球各地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在美国、欧洲、日本等技术创新前沿地区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研发中心,在一些成本低、软件产品开发质量高的地区建立开发中心。进一步开发欧美日等成熟软件需求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在重点市场建立本地交付中心。继续促进企业在海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开拓全球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调小组的作用,健全完善制度化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做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顶层设计。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强化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高效运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二)完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出台北京《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使北京成为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最好的城市。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发展绿色IT技术、开展节能减排、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的信息权益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和规范要素市场,办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加强政府部门对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的监管职能,规范市场行为,创新市场交易模式和品种,促进产权交易、技术交易、项目交易有序开展,增强调动和运用全国要素资源的能力。

  (三)突出发展重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鼓励产学研联合,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促进重大专项成果在京落地和产业化。在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建设、智能电网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社保、环保、国土等大型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中,支持北京企业承担总体设计和系统开发建设重点项目。抓住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制定专项计划和行动方案。

  (四)促进骨干企业加速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

  深化实施“打造一批大集团、聚集一批大总部、做强一批高端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四个一批”工程。集中资源扶持大企业、新型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企业,重点支持20家领军企业和300家骨干企业。

  制定实施支持骨干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专项计划。鼓励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申请国外专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探索利用出口信贷、科技保险等政策措施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引进国外知名IT企业在京建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力度。

  (五)完善产业金融体系,发挥资本效能。

  建立多元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入机制。市政府“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撑体系。

  搭建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板块。鼓励骨干企业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并购,对重大并购项目给予支持。

  支持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开展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风险管理、授信、贷款审批和发放等机制,为企业融资服务。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特区”以及“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相关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重点是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实施有力度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政策,为优秀人才在京创业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依托北京科技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继续办好示范性软件学院,建立一批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同国际机构合作,加大对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力度。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