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十二五电工电器发展重点何在?

http://www.gkong.com 2011-12-13 17:2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目前,我国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以及相应配套的行业规划(如电力、能源科技、装备、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已经基本做完了,正在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求,对相关规划进行完善,很快将会发布。”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近日透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工电器制造行业也发展得非常快。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14.7万亿元销售额,成为世界第一大装备制造国。能源领域的变动对电工电器产品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而能源下一步的发展即一定程度反映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态度以及李冶司长所提到这些规划中。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李冶司长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从不同角度为大家解读“十二五”。

  约束性指标直指能源行业

  《电力系统装备》: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哪些要求对能源行业具有特别意义?

  冯飞:在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有27个量化指标,其中15个是约束性指标,即未来必须完成的,而这其中和能源相关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第一个重要指标是,2015年能源供应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2010年,由于我国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高,该指标是8.3%。存在着供应结构的不合理。第二个重要指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绩明显,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完成了此前提出的目标。

  《电力系统装备》:在您看来,这两大指标完成难度如何?

  冯飞:对于11.4%目标的完成,调结构有大文章可做。

  对于16%、 17%目标的完成,尽管从数字上看起来低于“十一五”的目标,但我个人认为,这一目标的完成比“十一五”要难得多。“十一五”目标的完成主要靠淘汰落后生产力,关闭小规模生产,使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如此期间完成了小火电淘汰7000万kW,超标完成2000万kW;落后钢铁能淘汰1.1亿t,落后的炼钢能力淘汰8700万t。而结构节能对目标实现几乎没有贡献。这意味着“十二五”16%节能目标的完成仅靠淘汰是绝对不够的,需要采用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结构节能等,需要在技术上真刀真枪地干。其中,结构节能空间非常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十二五”时期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完成目标。

  燃气发电成常规电力关注重点

  《电力系统装备》:电力是主要的能源之一,在这样的约束目标下,您预计,我国电力行业将会怎样发展?

  李冶:预计到2030年我国能源需求才会出现拐点,这之前都是上升的状态,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以“保供”为第一任务。从人均用电情况看,我国能源行业的下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空间。2010年我国人均用电为2994度,预计2015年为4195度,2020年为5200度。而据此对比,我国2020年时的该数值也只相当于日本的1987年、英国的1996,韩国的2000年。电力行业给电工电器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将有来自总量增长的,也有来自结构调整的。

  电力是重要能源之一,按照大致规划,2015年我国电力装机将达到14.7亿kW,2020年将达18.4亿kW,2030年为24.7亿kW。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该预测仍比较保守。当然,最终预测数字还要综合各方情况确定。预计“十二五”时期,煤电仍占主角,占总装机的65%;常规水电将有大提高,占到19%~20%,但目前看形势不是很明朗,由于牵涉到移民、生态等问题,这一目标也不一定完全能实现;新能源、清洁能源占6%或更多;燃气发电占到2%~3%,实现新增3000万kW,投产3000万kW;核电原来希望占比重高点,但现在看来有点困难,不会上的很快;储能太阳能等也会得到发展。

  《电力系统装备》:具体来看,常规电力中有哪些领域或装备会成为发展重点?

  李冶:电力行业给电工电器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有来自总量增长的,也有来自结构调整的,“十二五”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常规发电,还有很多创新工作要做。国家能源局最近启动了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计划,希望作为一种长期战略,通过该项目拉动常规设备、常规技术、常规材料的发展。就像特高压工程拉动了500kV、750 kV电力装备的水平一样。同时,我们也在抓常规火电的泵阀、管道、DCS的国产化。最近国家能源局选择了5家电厂逐个进行四大管道、阀门、DCS的国产化落实。

  另外,燃气轮机的国产化也是一个重点,无论从能源发展还是从能源结构调整来说,“十二五”时期燃气轮机一定要有重大突破;还有洁净煤技术,我们认为,煤化工结合IGCC多联产对能源行业来讲是条光明大道;抽水蓄能也将作为“十二五”重点,计划基本实现国产化,特别是高水头的,因为抽水蓄能和燃气轮机是调峰的最好选择。

  冯飞:从我国化石能源结构来看,优质能源比例偏低。别无选择需要加快发展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只占4%,个人认为提高到8%比较合适,且这个目标是可能实现的。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发展是我国既保证能源安全又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又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初步估算我国与美国资源量至少相当。

  另外,原来能源发展思路都是大基地、大电网、大水电、大风电、长距离输电等,我不反对“大”,但要注意这不是唯一选择,分布式能源也要发展。我国“十二五”要注意燃气在分布式发电方面的发展,燃气轮机技术是关键。

  《电力系统装备》:看来燃机是一个非常重要方向,能具体介绍一下目前研发的进展么?

  李冶:在燃汽轮机的自主研发方面,通过近10年燃机的打捆招标和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条件。根据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所做的燃气轮机工程发展的咨询报告,要实现燃气轮机的产业化,需要突破三大核心技术。首先是设计,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能看图纸加工。而目前,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做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初步设计。第二是高温热部件,过去是认为高不可攀,现在国企和民企都很有积极性,已经有一些企业称可以做出来,最近我们打算一家家去看看。第三,整机实验。燃气汽轮机是烧出来的、试出来的,三菱最开始开拓市场的时候,自己花2亿美金建了一个实验电站。现在,我国三大动力也在说要做实验电站,五大电力集团也表示要上马实验电站给燃机做实验。可以说,市场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市场推动就有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仍需提速

  《电力系统装备》:您怎么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李冶:核电本来有很好的发展规划,但因为福岛事故把全球的核电都冷了一下,现在我国三大动力被用户停掉的核电设备订单达到460亿元。我们觉得核电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技术路线的问题,尽管AP 1000已经引进,但是引进消化吸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是装备和材料的国产化问题,要将福岛事故带来的行业发展短暂停止变成好事,在这段时间重点做装备材料国产化,弥补我国短板。尽管“十二五”时期我国核电装机规模不一定有此前提出的那么大,但现在看,从开工到在建应该还会有一个相当的规模。

  风电则到了一个规范发展的时期。我国已经是风电装机第一大国,但不能只要“千瓦”不要“千瓦时”,要注重风电发电量。发电量除了与规划、设计、并网问题相关外,风机制造质量也是个重要的问题,现在风机质量有下滑趋势。这与行业中出现的低价恶性竞争密切相关。下一步要加强风机的标准检测、认证上,要真正看到风带来的清洁电力。最近这方面是个重点,国务院很多批示都要求做好这个工作。光伏发电也是如此,要重视发电量。常规电力设备领域有非常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能还没尝到苦头,这样是不行的。

  同时,这两大领域也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特别是与电网接入相关的技术,如控制调节设备、并网补偿设备、涉及到电力电子和自动化的设备等。

  冯飞:个人认为,核电政策还没有明朗化,2015年我国核电运行规模达到4000万kW问题不大;风电装机初步考虑的发展目标是9000万kW;太阳能发电将达1000万kW,继“十一五”后再次超常规发展。

  从我们政策研究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需要提速。因为,2011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很快,预计“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的增速肯定会超过当初的预期。而且,随着核电审批的放缓, 2015年、尤其是2020年能源供应因此会出现一个缺口,也需要可再生能源来补。个人认为,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再提高。

  “国家电网规划”正制定

  《电力系统装备》:同样与电力设备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电网建设将怎样发展?

  李冶:我国电网还不能完全满足能源输送需求,目前,我国正在做“国家电网规划”,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自身的规划不完全吻合。尽管每个国家的电网不一样,但有共同的理念,就是要安全可靠、高效、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因此,骨干网架的加强和智能电网的推进将给整个输配电产业带来机遇。

  希望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电工电气行业能在技术创新上向前跨一大步,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迈进。

  链接: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邀请清华大学牵头,组织了四大汽轮机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团第703研究所成立。任务是研究开发重型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核心技术,为我国能源动力产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