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环保:穿越“红”线

http://www.gkong.com 2011-12-27 14:07 来源:机电商报

  这些年,我国在环保问题上立场很坚定,态度很坚决。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必须紧跟节奏、穿越“红”线。这一过程难免伴随着阵痛,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语来形容亦不为过。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优势资源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结构正在趋于良性发展等理想态势,而且好的一面绝不仅仅如此。

  绕不过去的坎

  “温室效应”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在世界人民的头顶。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一年一度的世界气候大会彰显了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哥本哈根面向世界作出承诺的庄重表情至今犹在眼前。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不仅重申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还再现了201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指标。

  而比较有戏剧性色彩的一幕,发生在此前数日。12月12日,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刚宣布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便出言谴责,希望加拿大重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继续履行减排承诺。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坚定态度,同时也给了中国相关产业一个明示:环保,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必须要面对。

  环保的可趁之机

  节能减排是一个美好的夙愿,但具体到实践当中,却要面对一些严酷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各个领域遍地开花。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发展方式粗放、研发投入偏低、核心技术缺乏等等。在应对环保问题上,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底气不足的现象,给外资产品的进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2008年全国范围内推行“国三”排放标准,堪称当年影响力较大的一件事,尤其对货车产业震动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发动机技术路线选择上,“电控+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电控+泵喷嘴”现象纷呈,真假“国三”之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不同路线的背后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博弈。近几年,在国家积极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首位。在国人为“世界第一”的名头倍感自豪的同时,博世、电装、德尔福等电控产品国际巨头也是欢欣不已,因为在中国收获颇丰。

  曾有专业人士认为,我国积极推行的环保战略,客观上更有利于具有技术性优势的外资品牌占据更多的市场、吃掉更多的利润。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因为中国要发展就不能再闭关锁国,加入了WTO就不能随意阻止外资进入;而这种情形,虽然对民族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一种鞭笞,催促他们加大技术革新力度,以应对更高的环保标准。

  冲破“绿色壁垒”

  如今,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摆在国人面前:外资品牌可以借助环保标准的提高,从中国攫取更多的利润;而中国出口的产品,却在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处处吃瘪。中国玩具业一度令国人引以为豪,世界上80%的玩具产自中国;然而,随着近几年欧美等国提高玩具产品的安全、环保准入标准,中国玩具业饱受打击,数千家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类似情形还常见于家具业、家电业等等领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出口。虽然2011年中国汽车出口状况跟往年相比可以用“给力”二字形容,但出口总量和出口在总销量中所占比例都不值得骄傲。从出口目标市场来看,也仍旧以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为主。之所以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各项环保标准林立的“绿色壁垒”是一个重要原因。以欧盟的RRR指令为例,中国汽车要想打开欧洲市场,必须满足这项指令,即汽车材料限制铅、汞、镉和六价铬的使用,并确保再使用和再利用率达到85%、再使用和再回收利用率达到95%。这些阻碍中国汽车产品畅游世界的“红线”,若一日不能得以穿越,中国汽车产业便一日不能谓之以“强”。

  总而言之,环保是中国相关产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仅是为了谋求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为了赢得“中国制造”4个字的尊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